抑扬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0 10:01:24

抑扬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摘 要 纵观小学语文课文,便可发现许多文章都使用了抑扬法,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本文将小学语文教材中使用抑扬法进行了分类,并对四篇经典课例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Circumflex in the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CHEN Yanli

(Gong'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the text, you can find many articles have used the circumflex law, or would like to raise the first suppression, suppression, or first praise.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primary language textbooks classif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circumflex, and make interpretation on four classical lessons.

Key words first suppression; first praise; primary Chinese

“曲径通幽”,“无限风光在险峰”,均言宜人的湖光山色或在崇山峻岭之上,或在幽幽峡谷之中。景如此,文亦如此。古人云:“人要直,文要曲”,“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尺水兴波”,正是强调文章要有波澜,要讲究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紧扣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否则,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水波不兴,便会索然无味。语文课堂教学,倘能抑扬回环,亦能多一分节奏感,也更能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令人犹为回味。

1 小学语文抑扬法的诸多表现

1.1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就是先抑后扬,它往往不从正面着手,先走反道,欲擒故纵,避免平铺直陈,直至最后才流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如此悬念迭起,自会引发波澜,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样一来,读者就更容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的印象自然也就更为深刻。所谓“欲扬先抑”,其实“扬”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抑”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是“扬”的先遣部队。

比如《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便是“欲扬先抑”,有意地掀起层层波澜,让文章因波折而动人。文章以抑为先――初到草塘便觉“呆腻了、没意思”,但从课题及文章的中心,可以知道作者的本意是赞美草塘的美丽可爱,其目的是“扬”,而课文一开始却反着说草塘不够可爱,这便是“抑”。作者对北大荒不喜爱的情感直接地在“不习惯”、“没意思”、“呆腻”这些词语中体现出来,这和文章的主题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所产生的碰撞,自然会让人觉得诧异。悬念顿生,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去寻找谜底。紧接着作者通过初看美丽的草塘,聆听春冬两季草塘的迷人景色,亲身经历草塘的无穷魅力,一扬再扬,把作者对草塘、对北大荒的热爱进一步加以提升。整篇课本以“腻、喜、赞、恋”为线索,欲扬先抑,抑扬结合,既明确地阐述了作者内心的变化,又使读者对可爱的草塘加深了印象。

再如《小珊迪》一文,在“我”给了小珊迪一先令后,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小珊迪非常需要用钱来买食物,他需要用钱来御寒,他需要用钱来照顾弟弟,他需要用钱来做更大的生意。他非常需要钱!而那个社会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事很多,所以“我”一想到这些,“我”感觉我上当了。读到这里,我们的心便不由一紧,亦为这个拥有诚恳面容的小珊迪而感到羞耻。但接下来“我”和小利比的对话,又让我们释怀,小珊迪的诚实,小珊迪的守信,经过这一波折也就更加深刻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1.2 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为了表达的需要,先用真诚的态度或推想的方法去褒扬,尽可能地渲染气氛,形成一个气场,然后再进行贬抑。这时,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扬得越高,跌得也就越重。

很多语言大师都知道以扬来蓄势,从而更显最后的抑。比如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作者愤恨南宋政府苟且偷生,不思抵御外敌,不去收复北方失地,整日只是过着纸醉金迷、粉饰太平的日子。但是作者并未直接谴责无能的南宋政府,而是大肆地描写临安府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将这种畸形的假象扬到了极点。这时,若再重新喝斥一声:“西湖歌舞几时休?”,恰似猛一鞭子抽在了大家的心头。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文的2~4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极力渲染“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只留下灰烬时,留给学生的是更多的愤慨、更多的思索……(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2页)

2 小学语文抑扬法经典课例选析

2.1 《丑小鸭》与《母鸡》

《丑小鸭》一课,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最大的感受便是丑小鸭真可怜。于是,老师便抓住“可怜”一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丑小鸭很可怜,很值得同情的词句――“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 然后,采用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朗读,反复研讨,铺陈丑小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可怜的境遇,让学生的心与丑小鸭的命运紧紧地相连。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剖析丑小鸭的坚强,在别人都欺负他,嘲笑他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勇敢面对困难。因此,课末,学生也由衷地替丑小鸭发出了感慨:“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课虽结,情犹存……

再如《母鸡》一文,“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老舍对母鸡发自内心的盛赞,“它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而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更是这位母亲最高的荣誉。但在教学中,老师却先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让孩子们感受母鸡的令人讨厌之处,那没完没了、不分场合的叫声,欺软怕硬的行为,稍有成绩便拼命炫耀的个性,让人没来由地讨厌它。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讨厌之余,再出示“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学生就会问这是为什么?于是,在细读文本之后,大家就知道了它没完没了、不分场合的叫声是在警告鸡雏们有危险来临,赶紧回妈妈的怀抱;是在示意鸡雏有了可口的食物;是在指导鸡雏怎样学会生存的本领。有了这样的对比,再听到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就觉得那已是一曲动人的音乐,是那么的动听,那么的美妙,那么的亲切。

2.2 《一夜的工作》与《小音乐家扬科》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先抓住“宫殿”一词大做文章,引领学生畅想宫殿的“豪华”与“精致”。紧接着,话锋陡然一转,“豪华的宫殿”消失了,古董文物、奇珍异宝消失了,柔软的沙发地毯消失了,展现在眼前的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学生犹如从峰尖跌至了谷底,深切地体会了“俭朴”一词的内涵。此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 “扬”和“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凸现文章的主旨。再如《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的教学,亦可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课文的前面部分具体描述了扬科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后面部分写扬科的悲惨遭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扬科的音乐天赋,理解扬科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只要我坐在一架破旧的钢琴旁边,最幸福的国王我也不羡慕。”通过海顿的名言,进一步使学生体会音乐能创造幸福、美妙、诗意的生活,然后让学生给扬科祝福。“但是,我们的愿望成了镜中花、水中月……”老师通过导语把沉浸在美妙音乐中的学生一下子推进了扬科的悲惨遭遇中,心灵的地震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参考文献

[1] 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小学教学参考,2007(3).

[2] 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

上一篇:小学数学趣味教学 下一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营造师生幸福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