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三好生”评选的背后

时间:2022-06-20 05:00:00

编者按:2012年2月,一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取消‘三好生’评选”的新闻在首都各大媒体热传。据了解,这是源自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在1月举行的北京市人大会上“取消‘三好生’评选”的建议。身为京城百年名校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计划在2012年新学期开始,实行新的评价办法。那么,该校是真的要取消在中国延续了几十年的“三好生”评选吗?背后的缘由是什么?新的评价办法又是什么样的呢?改革是心血来潮还是深思熟虑?本刊约请李烈校长就此撰文陈述,以飨读者。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贯秉承“为了每一位孩子健康发展”的基本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提出将原有的“三好生”评选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开展“10+N+3”奖评价的试点工作。

标准细化:帮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上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之后,“三好生”评选成为我国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并且因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小升初工作的改革,“三好生”被作为推优的重要依据。这种高利害处理,使得不少落选的孩子,因受年龄限制,其思维表现为相对片面、绝对化以及更多地遵从权威、接受来自环境中“重要他人”评价的影响并缺乏批判性的认知特点,就很可能将自己定位于“失败者”,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认识,从而丧失发展的动力;而连续3年“三好生”才具有推优资格的做法,更是让那些在第一年就落选的孩子不仅感到沮丧,更容易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至于一些具有特殊才华却也具有明显缺点的孩子,更是和“三好生”无缘,甚至和好学生无缘。在长期得不到认可的环境中,只会是更加放大缺点而逐渐萎缩了体现自我优势的那部分可贵的才华。这些高利害处理导致的现象,不仅不符合“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的育人理念,而且有悖于“三好生”评选初衷中的激励功能,有悖于教育应对孩子未来持有积极期待的基本要求。更何况在一些地区,限制比例的“三好生”评选办法,导致落选“三好生”的孩子成为大多数……所以我们在科学认识“三好生”评选工作本义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出“10+N+3”奖的评价体系。

一方面,将粗线条的德、智、体“三好”标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为以“爱心、守纪、诚信”为代表的德育目标,以“劳动、礼仪、安全、全勤”为代表的行为习惯目标,共同构建了小学生发展的德行基础;以“过程性学习评价”为代表的智育目标,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还关注了不同学生其学习过程与学习优势的差异,尤其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激励,共同构建了小学生发展的兴趣基础、方法基础以及知识基础;还有以“健康”和“特长”为代表的体艺目标等,不仅反映了小学生发展的兴趣基础,而且是美育的具体体现,同时践行了我校一贯以优势智能为基础的“扬长促短”的教育理念。以上评价指标构成了“10+N+3”奖中的“10”。其中的“3”是针对当前小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世界各国追寻的人才观以及我国国民素质中的重大缺失提出来的,分别是“育爱杯”(指长年坚持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学生)、“小钱学森杯”和“小博士奖”;其中的“N”则是为那些通常被看作是表现平平的学生设立的,即每位学生可以根据对自己的认识,如某一方面确有突出表现或进步,可自主申报“N”项奖。这样的细化,正是落实了“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好学生”的理念,帮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获得对未来和发展的期望,从而使我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教育就是积极的期待”等育人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和开花。

另一方面,将“10+N+3”奖评价定位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查参照体系,不仅反映出我校的育人目标,更体现了我校重要的育人手段。通过对照这些具体而详细的评价指标,学生可以在看到自己发展优势的同时,确认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老师家长要求我”走向“我自己要求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激发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前提,就在于一定要让每一位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优势。只有喜欢自己的孩子才愿意自律。只有那些认为自己有价值的孩子,才愿意并且能够正视自己的局限,也才愿意发展得“更好”,从而走向不断“自我激励一自我要求一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健康发展道路。这是粗线条的“三好生”评选标准难以实现的,却正是“10+N+3”奖评价标准的优势,尤其是“N”不封口。因此,“10+N+3”奖评价标准突出实现了其“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功能。

评价突出教育性与个体性:保护那些“在路上”的孩子

推行这项改革,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我们10余年来长期教育思考与实践的结果。

首先,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在路上”的教育。6岁到12岁,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即使经过6年的小学教育,在其小学阶段结束之际,无论孩子发展如何,仍不宜以此时的发展状况断言他的未来。每一位孩子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充满各种变数。无论历史上的名人,还是身边的熟人,有太多的事例证明如此。所以,在小学毕业之时,无论孩子发展如何,仍要给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空间和可能。作为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对孩子的发展状况下定性的结论,仍要给孩子一份希望,给孩子一份期待,给孩子继续腾飞的动力!为此我们提出,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德行、兴趣、方法和基本知识的基础;小学阶段的教育要让每位学生发现自我的优势智能,并且以此为核心,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收获不断成长的动力。

其次,评价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教育性”,对于“在路上”的小学教育更应如此。然而,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重在实现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教育”功能。在我们看来,“教是为了不教”,因为“教”重在引领学生实现自觉、自主为特征的自我发展。这其中,关键的促进力之一就是评价。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就是在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自查参照体系,并为学生进一步设立合理的自我发展目标提供依据;实施科学艺术的评价策略,就是要促进在学生不断得到自我认可的同时,确认新的自我发展目标,然后愿意继续努力,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一评价标准和评价实施的过程,就是评价的“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第三,多年来,我校逐步总

结出科学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我校特有的育人口号(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效能的教育,必定对每一位孩子充满了积极的期待;有效能的教育,激发的是每一位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并践行之。也就是说,多年教育实践的探索和认真学习前人成功的教育经验,都使我们真的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教育的职责就是要将每一位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和价值激发出来,通过陪伴、引领使其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其中,教育必须面对“差异”问题,所以今天的学生评价应重视“个体化的评价目标”,这也是育人过程中的核心挑战;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而个体化目标不仅是因材施教的直接体现,更是实现学生发展主体作用的基础,也是育人目标科学设立的核心特征。

最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在我校越来越深入人心,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拥有在国外求学、工作或者游历的经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新的、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有了认识,有了认同,也对我们学校的教育有了更多新的期望。如多元智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包括国内外教育之间的衔接等。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践行科学合理的新时代人才培养观,教育评价必须开始新的探索和尝试。

“10+N+3”奖评价:对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再丰富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这项改革,近来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并且引发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关系。在此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

第一,关于“10+N+3”奖评价与“推优”的关系。“推优”是对评价结果的一种使用方式。选择“10+N+3”奖作为我校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主要是用来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当然不可避免的,评价结果也自然附带着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学校工作中一定也被附上“推优”的工作要求。考虑到“三好生”评选标准无法细分和准确应对学生发展差异的问题,我校拟在“推优”工作中坚决取消以“三好生”评选结果,尤其是连续3年“三好生”作为“推优”依据的做法,而拟改为尝试以“10+N+3”奖评价结果作为“推优”参照的做法。也就是说,我们拟以两类人作为“推优”的重点对象:一是均衡全面发展的学生(如“10+N+3”全优奖),显然这不会成为大多数;二是单项发展非常突出,有创新特征或者有杰出表现的学生可以突出表现在“10+N+3”中的任何一项。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更多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成才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国家输送多样化人才,同时为学生和家长真正树立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观念。或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目前很多家长不管孩子喜欢与否,仅仅为了升学安排孩子上各种各样培训班、占满孩子课余每一分钟的教育行为偏差。

我们没有取消“三好生”评选工作的思路,而是在继承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发展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前进”的细化评价标准和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自查评价过程,二者是清晰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取消的是“三好生”评选与“推优”之间的关联。尤其当面对那些在四年级阴差阳错没有当选为“三好生”,则失去了后两年继续努力动力的部分学生时,我们取消二者之间关联的决心更大,意愿更明确。所以,无论是“三好生”评选,还是“10+N+3”奖的评价,多年来我们一直将之作为教育手段,在学校内部不断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与学生毕业时的终结性评价和推优挂钩。如1997年就推出了“十项奖”,2002年就推出了“10+1”项奖等,尽管具体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但思路、初衷一直不变,只是那时两种观点共存而已。正是在前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今天我们下定决心取消“三好生”评选工作,取而代之“10+N+3”奖评价。在必须面对不得不做的“推优”工作时,我们将致力于以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的、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观作为推优依据,故提出上述两类推优候选人的思考。

第二,关于“10+N+3”奖评价与创新人才、杰出人才早期培养的关系。已经有大量的事例证明,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在早期包括小学教育阶段,其发展特点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如偏科、狂热地热爱实验、喜欢观察小动物但就是不完成书写作业等,还有部分人在人际交往中或者遵守纪律方面表现出晚熟的特征。如果以现行的“三好生”评选来进行评比,这些未来的人才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定义为学业不良儿童或者品行问题儿童,进而丧失了继续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事实上,不同孩子之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智能有着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其各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不仅不宜过早下结论,而且还要为这些孩子找到他们在现阶段能被认可的出口,从而使其发展的自信和潜力得以保护。所以,我们认为,“10+N+3”奖评价工作有利于保护并进一步激励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的良性发展。这也是我们最终决定做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关于“10+N+3”奖试点工作的借鉴价值。就多年办学的经验来看,我始终认为,如果“10+N+3”奖评价工作顺利推行并获得社会各界认可的话,那一定在于其理念,而非“10+N+3”奖的具体标准或者具体的实施措施。事实上,这些标准和措施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我们愿意为更多的姊妹学校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样例,而不是供人复制的样品;我们同样也愿意为国家政策的完善提供一种思路,一种有着可操作性的具体策略。当然,我们同时也期待大家给予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共同为“促进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成长空间。

(作者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上一篇:历史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行起于正,成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