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演 在演中读

时间:2022-06-20 09:48:02

摘 要:PWP理论通常运用于初高中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实践发现,该理论同样也可以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在与故事文本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深切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PWP;课例研究

在英语语言基本能力中,阅读能力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汲取信息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小学三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如何在日常的课堂上引导学生饶有兴味地去读文本,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天借我所上的沪教版《3B英语牛津教材》中M2U1第三课时“Monkeys and Hats”的内容,阐述一下我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围绕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参与这节课的学生。他们来自于我校三(9)班,他们相伴我教学3年的时间。全班共有40人,19名女生,21名男生,男女比例均衡。班级整体英语水平较好,对英语学习较有兴趣,英语基本学习习惯较好。普遍而言,班级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能够根据语言情境进行对话练习,但是在角色扮演上较为羞涩。考虑到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兼顾到个体回答与同桌练习的平衡,并增加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信心。

这节课属于“Read a story”的课型范畴。故事改编自中文故事《猴子与帽子》,主要讲述了卖帽子的白叔叔在途中休息,被树上的猴子捡取了帽子。白叔叔火冒三丈,却取不回帽子;后来灵机一动,顺手扔了帽子,猴子模仿着做,终于白叔叔取回了帽子。通过解读教材,我把主要的教学目标设为:Develop some basic reading skills by giving practice in reading for gist,reading for detailed understanding, inferring. (通过主旨阅读技巧、细节理解阅读技巧、猜读阅读技巧等练习活动,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为了达到这一主要教学目标,我又细化了三个小目标:(1)Review animal vocabulary. (复习有关动物的词汇)(2)Practise the use of the pattern to ask one’s likes and dislikes:Do you like it?(练习询问他人有关爱好的基本句型:Do you like it?)(3)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为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机会)

为了使课堂的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对教材进行了再构建。新文本内容如下:

1.Narrator: It’s a hot summer day. Uncle Bai has many hats.

Uncle Bai: Oops!It’s so hot.

Monkeys:Oops!It’s very hot.

Narrator:Uncle Bai is hot. Monkeys are hot too.

2.Uncle Bai:I walk and walk. I see a tree. A big tree.

Monkeys:I swing and swing. I see a tree. A tall tree.

Narrator:Uncle Bai sees a big tree. Monkeys see a tall tree.

Uncle Bai:Wow!It’s cool here. Sleep,sleep!I want to sleep.

Monkeys:Wow!It’s cool here. Play, play!We want to play.

Narrator:Uncle Bai takes a rest under the tree. Monkeys take a rest in the tree.

3.Uncle Bai:Zzz... Zzz...

Monkey A:Look!What’s this?

Monkey B:It’s a hat. Do you like it?

Monkey A:Yes,I do.

Monkeys:What’s this?What’s this?

It’s a hat. It’s hat.

Do you like it?Do you like it?

Yes,I do. Yes,I do. (sing)

Monkeys:We have hats. Let’s jump back. (jump)

Narrator:Monkeys take Uncle Bai’s hats and jump into the tree.

4.Uncle Bai:Where are my hats?

Oh!No!They are my hats!

Monkeys:Oh!No!They are our hats!

Uncle Bai:No!They are my hats!

Monkeys:No!They are our hats!

Uncle Bai:They are my hats!

Monkeys:They are our hats!

Narrator:Uncle Bai is angry. (stamp!) Monkeys are angry too. (stamp!)

5.Uncle Bai:Well! Well! I don’t want this hat!

Monkeys:Well!Well!I don’t want this hat!

Narrator:Finally,Uncle Bai gets his hats back.

二、教学实录

整节课我采用的是PWP三阶段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三阶段主要指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三个阶段,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1.读前,是指阅读的准备阶段。读前准备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阅读目的和布置任务。在此处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enjoy the pictures,通过欣赏9个有关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动物知识的回忆,并且简单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动物。第二活动,read and guess,通过四个猜谜引出本堂课的主角――monkeys。第三活动,guess:what do monkeys like?通过展开想象:香蕉、桃子、坚果还是帽子?不知道吧,小猴子们还喜欢帽子,借此引出本课的标题――Monkeys and Hat。通过层层引导,我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出来,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一起开启故事教学的互动。为了使课堂更有带入感,在揭晓标题时,我唱起了改编的歌曲:“Monkeys like hats. / Monkeys like hats. / Hi-ho,the derry-o / Monkeys like hats.”而这旋律将贯穿后面的课堂。

2.读中,是指阅读活动的展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阅读理解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鲁子问,2010:180)我把此处的教学活动分为五步。

第一步,聆听故事,初步感知。通过聆听,我让学生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这个故事。在感知的过程中,我在白叔叔和小猴子的对白中穿插了读前活动的音乐旋律,分别改编成对应的儿歌。在白叔叔刚出场时,学生听到的是“It’s very hot. / It’s very hot. /Hi-o,the derry-o /It’s very hot.”当白叔叔在树底下纳凉休息时,他唱起的是“I want to take a rest. / I want to take a rest. / Hi-ho, the derry-o / I want to take a rest.”当小猴子们趁白叔叔闭目养神而拿取白叔叔的帽子嬉戏时,他们哼的曲调也是“Do you like hats?/ Do you like hats?/ Hi-ho, the derry-o / Do you like hats?”音乐旋律的出现,顿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整个故事的趣味性增加了颇似儿童剧场的感觉。为了检测学生初步感知的成效,我以给图片编号来请学生将事件排序;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旁白,请学生为旁白选择合适的图片,即辅导学生略读了解课文大意。前者活动主要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的阅读信心,后者则让能力强的学生来挑战一下,激发好学上进的奋斗感。

第二步,逐段解读故事。我边带读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在带读的过程中,配上肢体动作,使故事更形象,更有带入感,并通过提问,如“How’s the weather in the summer day?”“What does Uncle Bai see? What about the monkeys?”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丰富故事的情境。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逐段带领学生配上肢体语言,表演性地朗读。

第三步,理解重点词句。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生词难句,阻碍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阅读畏缩心理原因的因素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若是在阅读前提前学习,会有割裂、缺乏语境之感。所以我把对于生词难句的学习,融入到阅读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先通过听上下文的故事片段来感知读音,然后在语境的帮助下带领学生学习难点部分。对于单词rest,之前的教材中都没有出现过,如果不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就阅读而言,单词rest位于故事的旁白部分,学生在此处能够理解含义,正确朗读,不需要以“四会”的标准来要求。于是乎,我把“take a rest”作为一个整体,以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词汇的含义:睡觉、吃东西、看电视、看书、打篮球等都是“休息”时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同桌对话,询问同桌平日的休息方式:How can you take a rest?

再如,在语境中识别代词。在小猴子拿取白叔叔的帽子玩耍的时候,一只小猴子问道:“Do you like it?”“Do you like …?”询问他人喜好的一般疑问句在之前有学到过,但此处“it”的指代含义,是需要学生引起注意的。指代什么?怎么用?于是,在阅读好此段后,为学生稍加剖析:It’s a blue hat. Do you like it?并通过各种不同颜色帽子的替代法:It’s a ______ hat. Do you like it?帮助学生意识到it指代上文提到的内容。

第四步,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故事进行到高潮,白叔叔和小猴子为了帽子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并没有急着呈现下面的故事结尾,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Can Uncle Bai get his hats back? Yes? Or No?虽然是简单的选择疑问句,但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度超过了我的想象,还有不少揣测“No”的学生。更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学生尝试着用简单的话表述缘由:No. Because the monkeys like the hats. / Yes. Because Uncle Bai is a human. We are clever. 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与故事阅读的互动中,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

第五步,揭晓答案,通读全篇。在争持不下的Yes和No的回答中,学生带着好奇心饶有兴趣地继续聆听故事。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疑问:How can Uncle Bai get his hats back? Can you say and do it?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又一次被激发,有简单的肢体语言,也有夸张的表演:No. I don’t like it. 那些猜对答案的学生,脸上的愉悦真是溢于言表:Well! Well! I don’t want this hat!

当然,最后我带领学生通读整个故事,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感知整个奇妙的故事。

3.读后,是指阅读内容的拓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所读内容开展一些评价或应用性活动。通常,我们会请学生来表演一个故事,可是因为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把课文背诵并表演出来。为了帮助学生巩固阅读的心得,我特别设计了一个Readers theatre,读者剧场。学生可以像话剧演员演出前的彩排那样,拿着稿子,配上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辅之以夸张的语调,来演绎这个故事。因为之前的分段阅读中,我们已经渗透了配以肢体语言的朗读,所以在这个小组分角色的扮演朗读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更高了。在反馈阶段,我也一改往常的小组形式,而是采取全班性的阅读剧场,即旁白去A区,白叔叔去B区,小猴子们去C区。这样可以提高部分胆怯的学生的表达自信心,又可以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其中,B和C区可以利用小组桌子之间的过道空间,学生并排站。B和C区的学生面对面,A区的学生和教师面对面,这样在朗读性表演的过程中,有目光地交流,阅读的带入感会更逼真,更引人入胜。

位置如图所示:

整个读后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在“读者剧场”中达到高潮,更有些学生即使下课了,还和同伴们回味良久:―No. They are my hats! ―No. They are our hats. 一副意犹未尽的乐趣感。

如果时间还有充裕,可以再为学生提供一个summary的概述,帮助学生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巩固。如果时间不充裕,可以留作回家作业的复述,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训练口语,是说读结合的尝试形式。

三、教学反思

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学生被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产生出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中我有如下收获与体会:

1.整合教材,改编故事。教材中的故事再有趣,也要以学生情感的体验为准。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不到主人公的情绪,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本着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初衷,我尝试着为教材故事润色。白叔叔最后能够取回帽子,关键点在于利用小猴子爱模仿的喜好。我也就顺水推舟,巧妙利用小猴子的这一特点,让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出场。不同点在于,小猴子重复的是白叔叔的语言。这样既缓解部分基础薄弱学生阅读缓慢的问题,又可以为故事的结局做一伏笔。

2.依托歌曲,创设真实情境。音乐的旋律感,可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在英语课堂中,引入歌曲,可以调节和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引入课题时的歌曲“Monkeys like hats. / Monkeys like hats. / Hi-ho,the derry-o / Monkeys like hats.”就为本节课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旋律。在表现天气炎热的故事背景时,我哼唱的是改编了歌词的“It’s very hot. / It’s very hot. /Hi-ho,the derry-o / It’s very hot. ”在表现白叔叔旅途困顿,希望倚靠大树乘凉休憩时,我采用的是“I want to take a rest. / I want to take a rest. / Hi-ho,the derry-o / I want to take a rest.”在表现小猴子们顽皮拿取帽子玩耍时,我唱起的是“Do you like hats? / Do you like hats? / Hi-ho,the derry-o / Do you like hats?”让我意外的是,此时学生也能随着我的曲调哼唱。整节课,在音乐的陪伴下,真是皆大欢喜,白叔叔智取回帽子,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阅读过程,而我也在互动中收获愉快的教学好心情。

3.借助肢体语言,丰富情感体验。声音结合适切的肢体动作与丰富的脸部表情等,能对学生认知心理产生一定的激励效应。它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对知识信息产生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状态。比如,教材中白叔叔因为看到小猴子们拿取了他的帽子,他说了:“They are my hats!”语言是带有感彩的,怎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白叔叔火冒三丈的气愤之情呢?我借助三段式的重复。第一次,“Oh! No! They are my hats!”由教师演绎。第二次,“No! They are my hats!”请志愿者来演一演。第三次,“They are our hats!”请各位同学自己和同桌一起试一试。随着语言越简练,白叔叔的焦躁之感一览无遗。三段式的肢体重复,不仅使此核心句型不断复现,增加了知识点的巩固,也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享受阅读丰富立体的乐趣。

在这个总分总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阅读的乐趣,也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自信。而学生的快乐学习体验,也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笃勤.真实性评价:从理论到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 下一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