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学、乐学、善学、会学

时间:2022-06-20 07:03:23

摘 要:“我从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让学生喜欢我,听我的。”于老师的深刻体会给我们很深的启迪。学生喜欢你,崇拜你,他也就会对你教的课感兴趣,有困难也喜欢去克服。

关键词:愿学; 乐学; 善学; 会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51-001

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那么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来让我们的学生好学,乐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愿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巨著《昆虫记》,对昆虫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等边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一起讲故事,让学生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二、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学生独立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可及时组织反思:这个公式能作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般公式吗?为什么?使学生发现探究的过程要兼顾所有的对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延伸思考: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吗?课后可以试一试。以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从其他的途径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提升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三、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实力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探索空间。在教学中我不但注重让学生善学,同时也注意训练学生会学。我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规律可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寻找规律的过程,找到规律就能会学,会找规律,就能善学。沿着找规律的轨迹发展,学生的学习技巧就会得到培养。

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以后,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25×36=?并要求口算出来。学生有点漠然了,这么大的两位数相乘,还能口算?我不断地激励学生,让大家自己去发现规律。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会算了!25×36=900。”“你是怎样算的?”我问。“25×4得100,我把36分解成4×9,这样25先乘以4,再乘以9就是900。”“好,说得好!那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呢?”“老师,刚才我们做的练习中不就有25×4×9吗?根据乘法结合律知道25×4×9和25×(4×9)的结果是一样的。”听他一说,学生都赶紧去看自己刚才的练习。可不是,还有几道同类练习题,都能使人看出简便算法的来龙去脉。我接着在黑板上写出了两组口算题, 学生很快地算出了结果。

四、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乐学”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让他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略说体罚与变相体罚 下一篇:打造校园文化 提升学校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