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编目员需要适应的工作转变

时间:2022-06-20 05:15:44

新时期编目员需要适应的工作转变

【摘 要】本文分别从编目工作方式、编目服务形式以及编目的规范化要求等方面说明了编目工作的现状及变化,同时论述了新时期编目员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编目工作;编目员

当今,由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文献呈几何级数增长以及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图书馆基础业务的编目工作也随之在不断地变革,从事编目工作的编目员为了适应这种新时期的转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在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转变的历史时刻,信息社会对传统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压力。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预算和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以至于实际存在的大量工作积压。随之图书馆的目录和编目的不断中心化,编目员的重要性似乎在显著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编目“地位弱化”。事实上,编目与编目员的重要性下降只是新的编目形式所带来的影响,而不是编目的终结。编目人员必须面对这些新时期的要求,勇于接受挑战,积极适应工作的变化,研究探索编目工作的新方法。

1.编目工作的形式变化

1.1 数字化时代编目环境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图书馆逐渐从物化的资源管理者转变为信息的服务者,并且日益发挥着对信息资源环境高层次的影响作用。编目工作不再是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对馆藏文献进行信息加工,而是在动态的、开放的数字化环境下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揭示和有效组织。

1.2 新时期编目载体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编目对象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文献的特征、格式都是明确的。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的文献形式如光盘、磁带、电子图书、网络信息等非印刷型资源也加入到编目对象的行列中。因其具有存储量大、检索功能强、传递速度快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图书馆的重要馆藏类型,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一道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载体的馆藏结构体系。编目载体向数字化、电子化格局转变。

1.3 编目工作范围的扩大。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编目工作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编目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内的文献信息,开始扩展到对网络上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编目加工,包括网上全文信息、数据库信息、网页信息等非文献型信息,从而使网上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编目工作从对纸质文献资源的机读数据的录入等基本内容,延伸到对信息资源的精加工和深层次的开发上,这也是传统编目工作的范围进一步深化的方面。

1.4 数字化时代编目的作业模式变化。图书馆传统手工编目逐渐过渡到计算机自动化编目,并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编目工作的硬件从单机处理发展到了网络多机协同处理,编目工作进入了联机、联合编目阶段。编目员只需根据ISBN、书名、著者等查找到中心数据库中本馆所需的纪录并下载,并按要求对数据作一些删改等编辑工作,就可成为本馆的书目数据。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这种变化更能适应提高机编效率和保证书目数据质量。

2.编目工作的服务方式变化

2.1 编目外包带来的变化。为解决待编图书积压、加快文献处理速度、减轻编目人员工作负荷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图书馆编目外包业务。对编目业务外包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以及在编目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编目外包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没有严格质量管理的编目外包是具有高风险的,可能会出现外包公司服务质量差,不能兑现所承诺的服务等问题。因此,在编目外包中必须坚持全程的质量控制,才能使外包工作取得最大效益。在编目外包过程中,编目员将侧重本地著录及分编规则的制定、对外包公司编目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及数据的审校等工作。因此,编目外包并不会削弱编目员的业务能力,反而对编目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2 信息咨询服务的变化。随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信息咨询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需求,有学者认为这项工作可能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或许随着社会化编目和计算机编目的不断发展,编目人员的主要职责或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将文献分门别类进行综合整理打包,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和特色,满足潜在的信息需求,并为之提供支持与服务。这就要求编目人员对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和优势有充分的了解,并有很强的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融合,并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文献的信息丰富而复杂。这些交叉学科不只是各学科之间的简单汇合,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编目员应结合各学科专业特色来进行正确的分类标引,对文献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与揭示,以便读者获得更为详尽的检索信息。在此基础上,为读者和用户信息咨询服务将越来越体现图书馆的价值。现阶段图书馆的价值体现是以它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能力来衡量的。随着网络联机环境下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的确立,图书馆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信息咨询服务的工作比重将会日益增加,而编目人员所做的书目数据正是图书馆藏的体现,针对这种馆藏的一系列的信息咨询服务可以由熟悉馆藏的编目人员来承担。这样编目人员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针对读者的多样化需求采取相应性措施,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工作。

3.新的编目规范化要求

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要求编目数据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只有高质量的编目数据,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化信息的高效率,才能决定系统检索的准确性。新的编目规范化要求编目员在掌握标引规则的基础上注重标引一致性,掌握本馆的书次号分配规则,在标引一致性方面,注意同一文献信息的标引前后一致,同时注意主题概念之间标引一致,避免同一类文献因人为因素而分为不同的类目。当前,我国文献信息编目正在向自动化、合作化、网络化、社会化方向快速发展,要想加快发展速度,标准化是重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已刻不容缓。

针对现存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速标准化的建设,是推动我国编目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借鉴国外标准检索内容标准非常必要。如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2cess,RDA)是以《英美编目规则》(第2版)(AACR2)为基础,为数字环境设计的,适用于图书馆目录用户和其他信息机构用户进行资源描述与检索的内容标准,是修订AACR联合指导委员会(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the 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JSC)正在开发中的新规则。一旦公布后,将取代AACR2而成为书目著录和检索的最新内容标准。深入了解和学习RDA的各方面知识成为图书馆员尤其是编目工作者的当务之急。RDA的发展对于国内的编目实践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由于RDA采纳FRBR概念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FRBR和FRAD概念模型对于习惯于传统思维的编目员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理解,因此编目员需要一定的培训时间和熟悉过程。

4.知识全面性要求

新时期的编目人员除了具备从事编目工作必须的计算机知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应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还应尽可能有计划、有主次、有轻重地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并积极自觉地吸取知识,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知识等,能够从事各种文献的编目工作。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应对编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纠正工作中的各种不慎或意外造成的错误。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来自社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无愧于知识导航员的工作职责,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编目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总之,在标准化、信息化的同时,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由提供书本向提供信息和知识转变,这就要求编目员要将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整理。也就是说,编目工作可能要面向一个开放的世界,直接与信息需求者面对面,并满足不同需求者的各种需要。这种服务模式改变可能影响到人们今后获得信息的方式。这样就要求编目员在满足传统服务要求的同时,又要从传统服务方式中解脱出来,适应标准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参与各种多样的图书馆资源开发,做出前瞻性的调整,提供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服务方式,利用新的途径来拓展图书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Betsy Simpson.Collections Define Cataloging’s Future.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507-511.

[2]王新明.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社会化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7).

[3]张立肖,李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J].河北煤炭,2004(1).

[4]王群.浅议实现计算机编目后对编目员的素质要求与能力培养[J].社科纵横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vol(172):162-163.

[5]丁蔚.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编目员[J].社科纵横,2008,vol(22):

119-120.

上一篇: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现状综述 下一篇:我国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