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山垄田障碍因素及改良措施

时间:2022-06-20 02:13:50

泉州市山垄田障碍因素及改良措施

摘要 对泉州市山垄田现状、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工程改造、利用方式改善、施肥技术改进等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山垄田改良措施。

关键词 山垄田;现状;障碍因素;改良措施;福建泉州

中图分类号 S156.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55-01

山垄田生产条件差,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理化性状不良,作物产量低,但改良后的山垄田作物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目前,由于泉州市山垄田分散、面积小,耕作环境差,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或流入城镇,使泉州市山垄田出现季节性撂荒状况。因此,对泉州市山垄田现状、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对挖掘耕地潜力、提高该市粮食产量和解决山垄田季节性撂荒意义重大。

1 泉州市山垄田现状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5′,依山面海,戴云山脉地形起伏。山垄田是泉州市山区的主要低产田,以渍水型稻田为主,分布于纵横交错的群山之间,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田块呈梯状分布[1]。据统计,全市山垄田面积11 340.07 hm2,分布于洛江区、泉港区、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共5个县(市、区),面积分别为363.7、161.4、2 187.8、6 695.6、1 931.5 hm2。属基本农田8 695.9 hm2,占76.7%;非基本农田2 644.1 hm2,占23.3%。其中,规模小于3.33 hm2的有2 210片5 690.47 hm2,占50.2%;规模3.33~6.67 hm2的有375片3 322.67 hm2,占29.3%。

2 山垄田的障碍因素

2.1 自然气候

光照不足,水冷土温低。山垄田地势低洼,山林蔽荫,光照不足,气温低,湿度大,地下水位高,泉水多,气温日振幅大。水、土温低等自然因素限制着作物产量的提高。

2.2 土壤环境

土壤物理性状不良,还原物质积累,渍潜危害突出。山垄田水冷土温低,一般比洋面田低2~8 ℃;还原物质明显积累,渍潜危害突出,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通常200 mV以下,还原物质总量大多在10 me/100 g土,高者可达30 me/100 g土以上。土壤物理性状不良,稀烂无结构,通气性差,养分分解慢,速效养分少。作物生长不良,其产量较正常田减少1~3成。

2.3 田间设施条件

农田基础设施缺乏或薄弱,抗御灾害能力低。绝大多数山垄田远离村庄,生产和田间道路简陋,农机具通行难。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沟、渠系统不健全,遇到旱时无水灌溉;遇到泄洪不畅时,农田被冲刷、淹没,烂泥田的冷渍水排不净,耕种困难。

3 改良措施

冷、烂、渍、毒和缺素是山垄田主要低产因素,而渍害则是主导因素。因此,改良山垄田的原则是排除过多的水分,提高土温、水温,增加有效养分,消除有毒物质。其改良措施应以工程改造为主,生物改良为辅。

3.1 改善灌排条件,提高灾害抗御能力

因地制宜,开沟排渍,根治水害,改善土壤理化条件,使水、肥、气、热协调发展。山垄田三面环山,一面开口集雨面大,泉眼多,地下水位高,渍害严重,只有通过开沟排水引流,才能根治水害。实践证明,开“四沟”(即截洪沟、排泉沟、排水沟、灌溉沟),排“四水”(即山洪水、冷泉水、毒锈水、串灌水)是根治渍害的有效措施,可达到排除洪、渍、锈、毒的目的。其降低了地下水位,从根本上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改土增产效果明显。另外,泉州市大部分山垄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此,加强修建田间机耕路,不仅方便农用运输、田间作业等,还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是重要的工程改造辅助措施。

3.2 改善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山垄田在工程改造的基础上,必须辅以耕作、栽培、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以巩固和提高水改效果。推广稻―绿肥[2]、稻―薯等栽培模式和稻萍鱼等共生体系[3],改土增产效果更佳,经济效益更高,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土地资源。因地制宜,改变山垄田利用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种植结构,可调整种植茶叶、油茶、中草药、花卉和名贵苗木等高效益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对一些位处偏僻、零星分散、面积小,田烂泥深,耕作困难,农业利用价值甚低的小山垄田,可季节性休耕[4]。

3.3 改进施肥技术,增强养分供应能力

山垄田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养分转化缓慢,有效养分贫乏,加上水土温低和还原物质的毒害,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对养分吸收。因此,长期坐苗,中、后期败根早衰较为普遍。在施肥技术上,应以速效化肥为主,推广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配比优化施肥,控氮增施磷钾肥和中微肥;在方法上,注意肥料的合理分配,采用“攻头、顾中、保尾”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邓荣华.闽北山垄田的气候特点及其合理利用[J].农业气象,1984(3):31-34.

[2] 竺修乔,刘享官.低丘陵区山垄田改良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64(1):12-16.

[3] 翁伯奇,唐建阳,应朝阳,等.闽北山垄田稻萍鱼共生体系与萍体氮素循环利用效率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4(2):138-144.

[4] 王华耀.建宁:山垄田成为抢手货[N].福建日报,2009-03-02(1).

上一篇:大通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区管理与配方施肥效果 下一篇:肥料中磷含量检测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