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抗旱生产自救情况及减灾对策

时间:2022-09-13 10:38:27

铁岭市抗旱生产自救情况及减灾对策

摘要 旱灾是铁岭市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介绍了铁岭市抗旱生产自救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减灾对策,以期为铁岭市抵御干旱灾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旱;生产自救;减灾对策;辽宁铁岭

中图分类号 S4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76-02

铁岭市辖7各县(市)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102个乡(镇)街,1 175个行政村。全市人口30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6万人。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位于东经123°27′~125°6′,北纬41°59′~43°29′,属辽东半岛腹地。全市区域总面积1.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53.33万hm2,有林地面积51.82万hm2。东部为低山丘陵区,西部为辽河冲积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适宜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同时,污染小,自然环境优良。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铁岭市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市正常年粮食产量300万t,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6,商品量占全省1/5,商品率75%以上,人均粮食商品量全省第一。近几年来,铁岭市以及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的思路,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发挥比较优势,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有比较优势的“十大”产业,即:玉米、绿色稻米、大豆、蔬菜、花生、肉禽、生猪、肉牛、乳品及特色产品,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旱灾是铁岭市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十年九春旱,部分年份春夏连旱,“秋吊”也时常发生。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雨养农业特征明显。丰年和灾年年度粮食产量相差150万t以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抗旱减灾过去、现在、将来都将是铁岭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抗旱减灾工作中,铁岭市形成了一整套抗旱减灾的工作措施。

1 铁岭市抗旱生产自救基本情况

1.1 干旱概况

2006年,进入6月以来,铁岭市持续高温少雨,遭受56年来最严重的夏旱,受旱最严重的昌图县连续40 d无有效降雨,全市各地农作物生长普遍受到严重抑制,大部分旱田作物处于萎蔫状态,西北部风沙区和山坡岗地幼苗成片干枯死亡,造成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减收。同时,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截至6月27日统计,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9.31万hm2,其中,轻旱17.33万hm2,重旱10.84万hm2,干枯1.13万hm2,水田缺水面积达1.32万hm2。水利工程蓄水不足,水库干枯11座,2 286眼机电井出水不足。同时有17.17万人、7.1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1.2 旱灾成因

进铁岭市遭受严重旱灾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岭市大部分地区从5月29日至6月28日近1个月时间,昌图县40 d以上无有效降雨。铁岭市从6月7日开始入夏,比常年提前26 d,平均气温偏高2~3 ℃,土壤墒情急剧下降,西北部风沙区和东部山区岗坡地干土10 cm以上。二是由于春播和出苗期间低温干旱,导致三类苗面积较大,苗小、苗弱,幼苗抗旱能力低。三是基础设施仍然脆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改变。水库病险隐患大。全市109座水库有79座属三类坝,有37座小型水库防洪标准达不到规范要求。全市106座排水站,其中三、四类排水站达41座并且机电设备年久失修,难以正常运转。四是设施农业所占比重小。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设施蔬菜面积3.47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7%。

1.3 抗旱措施

面对严峻的灾情,铁岭市高度重视,全省抗旱视频会商会议了后,立即组织工作者赴各地检查指导,并下发了传真电报要求各地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增加投入,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抗旱保苗,生产自救,在铁岭市旱灾最严重的昌图西北部的风沙片,农民群众积极抗旱生产自救。有灌溉条件的抽水灌溉,没有灌溉条件的拉水灌溉,古榆树镇全镇灌溉面积达耕地面积的70%,个别地块灌了3次水。全市每天有30余万人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全市已投入抗旱资金3 357万元、运水车辆2.4万辆,启动抗旱机电井11 167眼、抗旱设备9 452套、泵站390处,抗旱用电33.7万kW・h、用油1 023 t,抗旱灌溉面积达8.53万hm2。临时解决了8.24万人和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再狠抓水源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农艺措施,抗旱保苗。对未药剂封闭的地块,加强铲趟除草,特别是对晚播地块的晚苗、小苗,增加铲趟次数,已提高植株抗逆性和促进植株生长。加强病虫害的预测报告和防治。针对铁岭市一代玉米螟、黏虫、水稻二化螟偏重发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了预测预报,及时组织防治,力争把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抓好抗旱保苗、抗虫保苗的基础上,下一步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组织劳务输出,力争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确保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的目标,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 抗旱减灾对策

2.1 强化农艺措施

春旱秋防、春墒秋保、春耕秋备是铁岭市战胜春旱的经验总结,秋收后狠抓秋季“四全”整地,即秋翻、秋靶、秋起垄、秋镇压,以接纳秋季降水,避免春整地土壤失墒,提高春季土壤抗旱保苗能力。抢抓“早”字适时早播,种在浆期,利用土壤返浆水,并结合自然降水,确保一次播种出全苗、出齐苗、出壮苗,通过早播,早发苗,能有效躲过春旱、夏涝、秋吊三关,保证玉米丰收。总的要求是,“不种五月田,不插六月秧”。利用铁岭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积造农家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等作物,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1-2]。

2.2 强化种植业结构调整

铁岭市是粮食大市,雨养农业比重比较大,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因此应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4]。几年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情况下,根据铁岭市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设施农业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全市保护地蔬菜已发展到3.47万hm2。2006全市农民蔬菜单项人均收入已达9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

2.3 强化农业结构调整

铁岭市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产业来抓,大力实施畜牧倍增计划,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整体抗旱减灾能力。

2.4 强化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

劳务输出相对于其他生产自救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灾后大多数农民生产自救最现实、最有效的一种办法[5]。可以说,稳定输出1名农村劳动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1户灾民的生计问题。通过推广昌图宝力镇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经验,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实施力度,铁岭市劳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完成“眼光工程”培训3.5万人,培训转移1.3万元。全市新增输转农民工达5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1 37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已达32.5%,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5 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增强抗灾减灾能力的根本措施。2006年,铁岭市农田基本建设连续夺得省“大禹杯”,各县(市)区除两区和经济开发区外都获得了奖杯或奖牌。全市共完成农建土石方5 153万m3,完成农建骨干工程315项、人畜饮水工程46处;共完成植树造林1.88万hm2;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0万kW;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新建畜牧小区60个;农村气象服务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 参考文献

[1] 冯晔,张建华,包额尔敦嘎,等.高温、干旱对玉米的影响及相应的预防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38-39,44.

[2] 慕彩芸,程海涛,张治雄.哈密地区气象干旱监测指数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4(1):6-10.

[3] 林扬海,罗桂森,张新龙,等.英德市干旱对农业的危害及防御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06-107,109.

[4] 周双玲,敬小剑.干旱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43,249.

[5] 魏国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积极应对未来干旱气候变化趋势――关于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种业导刊,2010(7):8-10.

上一篇:威远县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情况 下一篇:新型自动站功能设置与常见问题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