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离散性的团队知识整合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19 10:37:11

基于知识离散性的团队知识整合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将知识整合概念从建立在过去的知识分散性基础上转移到知识离散性基础上,接着分析知识离散性根源:空间离散与认知离散。在此基础上,基于过程视角把解决空间离散的知识编码、知识传递环节归为贡献知识阶段,把解决认知离散的知识解码、知识重组环节归为组合知识阶段,并归纳出影响团队知识整合的四类关键因素:渠道、氛围、动机和能力。最后提出两点管理启示。

[关键词]团队知识整合知识离散性空间离散认知离散贡献知识组合知识

[分类号]F27

1

引言

知识作为经济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越来越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源泉。然而,静态的知识不能为组织带来价值和竞争优势,Boer等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来自单一的知识,而是来自知识整合。尽管知识整合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知识整合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知识整合在理论上还是一个未充分发展起来的概念。自Henderson&Clark于1990年提出知识整合概念以来,很多学者适应不同的研究情境和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整合进行了界定,但均没有在知识整合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者主要是从影响知识整合的前因变量和知识整合的结果变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知识整合过程本身的研究是造成知识整合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过程视角研究知识整合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分析知识离散性及其根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团队知识整合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分析团队知识整合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分析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2 知识整合概念及知识离散性

2.1知识整合定义

Henderson&Clark在《结构创新:既有产品技术重构与公司失败》一文首次提出知识整合概念。他们认为,企业产品开发过程需要两个方面的知识:组分知识和结构知识,前者指产品每个部件的核心设计思想及把这些思想运用到特定部件的方式;后者指把这些部件装配或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所需要的知识,在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会产生结构性知识,这个过程就是知识整合。近十多年来,企业内部知识整合受到相当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对知识整合进行了界定。通过回顾文献,可将以往的知识整合定义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组分知识向结构性知识转化,以Henderson&Clark的定义为代表;另一类强调知识的组合或连接,以Nahapiet&Ghoshal的定义为代表。通过后续研究者的努力,知识整合概念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产品开发领域,内涵也得以大大扩展。但可以看出,两类定义共同的核心本质是组合知识,即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知识整合是组合各种形式的、分散的知识的过程,这些分散的知识包括组分知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功用的知识。

2.2知识离散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知识整合的对象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分散知识。但知识分散性是知识本身的属性,如组分性,嵌入于其他载体而具有分布式特征等,然而,知识整合是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研究知识整合仅仅分析知识的分散性是不够的,必须从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两方面来分析,才能从源头和过程两方面理解知识整合。在这里,本文引入“知识离散性”概念,意指组织(或团队)在面临需要复杂的集体智力活动才能解决的任务时,部分所需知识以各种形式或方式与其应用处于分离状态。从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离散性,有两个优点:①知识离散性概念可以综合以上两类知识整合定义,因为无论是组分知识,还是不同载体、不同来源的知识以及知识主体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不足,都会造成知识与其应用处于分离状态;②把知识分散性与知识离散性区别开,知识分散性是知识本身的属性造成的,而知识离散性则是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知识整合的认知论基础从建立在知识分散性基础之上转移到知识离散性基础之上,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整合及其管理干预的出发点。

3 知识离散性根源分析

知识分散性是造成知识离散性的一个重要根源,但对知识整合过程来说,它并不是全部,因为知识整合过程涉及到知识主体,知识离散性自然而然地就与知识主体认知能力相关联,并且由于知识整合需要一定的共同知识、吸收能力和保持能力或跨专业能力,所以还与知识分工密切相关。以往对知识离散性的研究阐释得并不充分,对知识整合的认知主要是建立在知识分散性基础上,而且这些研究比较零散,没有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通过回顾和归纳知识的分布式特征、嵌入性、组分性、知识主体认知能力、知识分工、知识隐性、粘性等文献,本文将造成知识与其应用相分离的原因归纳为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两个方面,认为团队知识整合过程就是解决知识的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问题、形成特定结构性知识的过程。

3.1

空间离散:知识离散性根源之一

空间离散可以从知识的分布式特征、嵌入性及组分性等几个方面来理解。空间离散是指既有知识与其应用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即知识需求者不能接触到所需的知识,主要是由于知识空间分布式特征造成的,且与知识的嵌入性及组分性有很大的关系。知识必须嵌入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个体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彼此之间存在“界面”的一个个独立的存在,个体的独立性本身就是造成知识离散性的根源,表现为个体的空间分布式特征。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对知识的分布式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分布式的知识系统,企业面临着如何利用广泛分布的知识的问题。组分知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解决特定任务的结构性知识,需组合的知识对象都具有组分性,由于载体分布广泛常会使得组分知识与其应用处于分离状态,因此,知识组分性也是造成知识空间离散的重要原因。

3.2认知离散:知识离散性根源之二

认知离散可以从知识主体认知能力、知识分工、知识隐性、粘性等几个方面来理解。认知离散是指由于知识主体认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对既有知识进行组合、应用而使得知识主体与所需知识处于分离状态。造成认知离散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知识主体绝对认知能力不足,如没有鉴别、吸收能力及跨专业能力;其次,知识分工及知识本身的某些属性(如隐含性、粘性等)也会造成知识主体相对认知能力不足,因此它是知识主体与知识本身某些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本文用认知离散这一概念来概括。有关认知、共同知识、吸收能力及跨专业能力的文献表明:一方面,这些能力越缺乏,知识主体与所需知识处于“分离”状态的可能性越大。如Cohen&Levinthal认为,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评价、利用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既有相关知识的一个函数,吸收能力是创新的关键因素。Nonaka&Takeuchi也认为,共同知识是允许个体共享和整合他们之间不同知识的基础;另

一方而,知识分工及知识的某些属性会增加知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认知难度而降低知识主体的相对认知能力,从而增大知识与其应用处于“分离”状态的可能性。研究者都认为共同知识是知识主体彼此“侵入对方知识领域”的需要,知识分工的后果是大部分人基本上相互忽略彼此的知识领域,这样,知识主体对自己熟悉的知识领域,其认知能力一般较强,对不熟悉的知识领域则认知能力会相对不足。隐性知识是难以编码、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知识粘性都会使知识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难以流动,因此,知识的隐性及粘性特征加剧了知识组合、应用“分离”的状态。

以往对知识整合的分析是建立在知识分散性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分析知识客体属性、知识分工效应、知识客体与知识主体相互关系,提出知识离散性概念,认为对知识整合的理解应该建立在知识离散性基础上。笔者分析了知识离散性的两种主要根源:一种主要由知识的李间分布造成,称之为空间离散;另一种主要由知识主体对特定知识客体的认知能力引起,称之为认知离散。知识离散的根源不同,会对知识整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知识离散性本文下面先讨论团队知识整合过程的阶段划分,然后分析影响知识整合的关键因素。

4 基于知识离散性的团队知识整合阶段分析

狭义的知识整合仅指“知识连接”,这种简化的定义抓住了知识整合的本质,但显然也遗漏了很多内容。广义的知识整合概念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例如Nahapiet&Ghoshal将知识整合定义为知识的交换与组合,这个定义虽然形式简洁,但内涵比较丰富。正如Nahapiet&Ghoshal所认为的那样,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知识整合不仅是知识连接或组合,还包括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传递、获取等环节。本文采用广义的知识整合概念,认为知识整合问题本质上是解决知识的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问题。以团队知识整合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团队内部的知识编码、传递过程归结为贡献知识阶段,将团队内部的知识解码、重组过程归结为组合知识阶段,其中贡献知识主要解决知识空间离散问题,组合知识主要解决知识认知离散问题。

4.1贡献知识

知识界面的存在意味着空间离散会造成知识与其应用者在客观形态上处于分离状态,使得知识应用者不能接触、获取到所需的知识。因此,知识整合的前提是知识拥有者愿意把知识拿出来共享,而贡献知识则表示共享意愿已转化为共享行为。对团队知识整合过程来说,贡献知识包括每个团队成员向其他成员传授和奉献自己的知识、收集和接收来自其他成员的知识以及团队成员交换彼此的知识,这些都是团队获取知识的过程。虽然严格说来,知识与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传播机制却是相同的。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过程都可分为知识编码和知识传递两个基本环节,如图2所示:

由于这些传播过程不仅仅采取知识交换形式,因此,本文不采用Nahapiet&Ghoshal知识交换与组合的知识整合定义。而是将其定义为知识贡献与组合,这样定义一则强调知识传播不但包括双向的知识交换,还包括单向的知识传授与收集;二则强捌这些知识行为的自愿性。

如图2所示,知识接收者要获取所需整合的知识知识源首先须将整合的知识A进行编码,然后将其传递给知识接收者,这个过程就是贡献知识过程。贡献知识阶段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拥有者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其他人,因此,传递知识的机会、传递知识的意愿及将传递意愿转化为传递行为是贡献知识阶段的关键。

4.2组合知识

知识源所提供的知识能否有效地组合起来以解决问题,取决于知识主体之间是否具备共同知识及有无吸收能力,因为共同知识提供了“个体相互侵入对方知识领域”的基础,吸收能力则使团队能够鉴别、吸纳和利用贡献的知识。组合知识是知识整合的核心,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组合知识阶段可分为知识解码和知识重组两个基本环节,如图3所示:

知识A经过编码、传递后,知识接受者首先要把所接收的知识进行解码,然后结合自己的既有知识A’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结构性知识A”这个过程就是组合知识过程。与贡献知识阶段强调机会、意愿和传递行为不同,组合能力是知识组合阶段的关键,即必须具备组合能力以确保组合行为是有效的,才能完成知识组合,因为组合能力是解决知识认知离散的必要条件。

在知识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基础上,本文把知识整合过程划分为贡献知识和组合知识两个阶段以及知识编码、知识传递和知识解码、知识重组四个基本环节,能够很好地分析在知识整合不同阶段哪些因素是影响贡献知识和组合知识的关键,从而避免笼统地分析知识整合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综合以上分析,在不考虑信息传递扭曲、失真、噪音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完整的知识整合过程理想模型如图4所示:

5 基于知识离散性的团队知识整合影响因素分析

高效的知识整合必需有效地解决知识的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问题,知识整合过程影响因素中也通过影响离散性进而影响知识整合。通过回顾文献,本文从外因到内因将影响团队知识整合的过程因素依次归纳为渠道、氛围、动机及能力四类因素,其中前三者主要作用于空间离散,能力因素主要影响认知离散,并且从知识主体能动解决知识离散的努力角度来说,解决空间离散问题主要取决于知识源,而解决认知离散问题主要取决于知识接收者。

5.1

渠道因素

渠道是知识在知识源与知识接收者之间的传递通道,主要解决知识传递问题,即知识由知识源流向知识接收者,可见主要是解决知识空间离散问题,渠道因素主要影响贡献知识的机会。知识渠道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基于IT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这类研究者通常没有严格区分知识与信息;②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关注正式及非正式的人际互动。基于IT的信息系统会构成贡献知识的渠道,不过近来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在过去的知识管理研究中被过分强调了,没有共享知识的意愿、好的团队精神与高超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共享知识没有太大的帮助。社会网络视社会结构为一张人际社会网结构,而这个网络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人际互动形成的,强调的是社会网络的渠道功能。

5.2氛围因素

组织氛围决定了组织内的社会交往环境,良好的团队氛围对贡献知识有巨大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抵制共享的内部文化和储藏知识的文化是共享知识的两个最主要的障碍。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影响团队贡献知识的氛围因素主要包括信任、开放性、合作性、对群体和目标的认同等四个方面。信任作为组织(团队)氛围的核心构面,被认为是自由交换信息(知识)的关键,是共享知识与合作的基础。开放的团队不但能够容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大家公开表达意见,而且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异议者。有研究指出,浓厚的合作文化是个体间与群体间知识转移的重要前提,没

有适当的机制鼓励合作,促进知识转移的结构或技术的干预可能是徒劳的。研究表明,显著的团队认同感不但促进知识交换的感知机会,而且可以提升实际合作的频率。

5.3动机因素

知识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贡献给其他人既消耗贡献者的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可以认为,动机因素主要作用于知识贡献者,但这不等于说知识接收者不受组合知识动机或收集知识动机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本文认为贡献知识的动机主要有利他、互惠、声誉等三种动机。利他行为是一种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出于自觉自愿的亲社会的助人行为,有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愿意帮助他人是因为能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内在的快乐。互惠原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原则,互惠作为贡献知识的重要动机已广为接受,贡献知识的互惠动机并非主要由经济利益回报引起,主要来自交换知识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贡献知识能够使贡献者感知到声誉提升以满足其受尊敬的感觉,并在团队中获得专家权力,这种预期的或实际的结果都会促进知识贡献行为。

5.4能力因素

能力因素主要解决的是知识的认知离散问题,研究最多的是吸收能力,所以主要是从知识接收者的角度来考虑。由于吸收能力是既有相关知识水平的函数。,所以共同知识也是能力因素研究中的重点。对于组合知识,尽管努力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低能约束则是根本性的,低跨专业能力和低专业能力均是有效地进行组合知识的障碍。Szulanski的研究也表明,从知识接收者的角度来说,与通常认为动机是主要原因相反,知识接收者缺乏吸收能力和保持能力是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因此,能力因素是解决知识认知离散的关键。

6 研究启示

自Henderson&Clark提出知识整合概念以来,已有近20年的研究历程,但知识整合概念在理论上还发展不完善。本文认为,知识整合过程研究不足是导致知识整合研究发展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只有打开知识整合这个“黑匣子”,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向前推进。

以上分析对团队知识整合有两个重要启示:①团队知识整合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不成功的知识整合可以中断贡献知识和组合知识的任何一个阶段,团队成员都不愿贡献知识便无从谈起团队知识整合,贡献知识后团队组合能力不足以解码和重组知识也不能最终完成知识整合;②团队知识整合过程的影响因素不是同等地作用于知识整合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在团队知识整合的不同阶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治理团队知识整合障碍的策略是不同的。当团队知识整合过程中断于贡献知识阶段时,应努力改善团队氛围、激发团队成员贡献知识动机或丰富知识传递渠道;当团队知识整合过程中断于组合知识阶段时,应 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知识、提高吸收能力,以增强 知识组合能力。

上一篇:PKM工具在远程教学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国内威客网知识流程外包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