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孝泉的声音

时间:2022-06-19 08:57:29

孝泉古镇地处川西平原西部,有幸在孝泉生活三年,走遍古镇的大街小巷,曾经以为自己算半个孝泉人,很了解孝泉。可是,当我想把记忆中的孝泉重新梳理一下时,却发现留下的只是一些残片。于是,我再一次回到孝泉身边,触摸古镇两千多年的脉搏,倾听孝泉的声声呼唤。

古镇孝泉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汉代叫汛乡。在《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著名历史文献中,记载着孝子姜诗、姜妻庞三春和儿子姜安安一门三位孝子的故事:

东汉永平年间,孝泉镇住着姜诗一家。姜诗为人至孝,汉明帝时被举为孝廉,皇帝亲点为江阳(今泸州)县令。因母亲听说家乡的临江之水可治眼病,遂辞官背母千里回乡,其妻庞三春每天从七八里外临江挑水为婆婆洗眼。婆婆喜欢吃鱼,夫妇俩日日烹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后来婆婆听信谗言百般刁难媳妇,还逼迫姜诗休妻。庞氏尽管饱受委屈,寄身白衣庵,每天拾柴为生,还买鱼托邻居送给婆婆。庞氏子安安也懂孝道,每天从上学口粮中抓出一把米,积少成多送与母亲,还代母挑水为奶奶洗眼。姜诗一家的孝行感动了神灵,舍侧突然冒出一泉,味如江水,每天跃出鲤鱼一对供姜诗孝敬母亲。后安安勤勉读书,也被举荐为孝廉,当官后,把母亲接回家,合家团聚。

元时郭居敬将“姜诗孝亲,涌泉跃鲤”收入《二十四孝》一书,作为儿童入学的启蒙教材。从此后,“一门三孝”的故事就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特别是“安安送米”的故事闻名全国,享誉东南亚。

在孝泉,行孝的事层出不穷,历代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都对这种行孝的精神赞誉有加 。明成祖、清代翰林李调元都为其题诗作赋,使得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门,大爷大妈都会给你娓娓讲述子孙们一个又一个孝顺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有回民自甘陕来此定居,到清代中期,孝泉成为回民的一个聚居区,一直至今。现定居场镇的回民约有100多户,400来人。

孝泉回民主要居住在附近农村,忠孝场和半边街(此街原系德阳、绵竹两县各辖半边,故名)。半边街两百来米长,又窄又小。两边商铺还是老式的低矮平房,很多回民在此做生意,卖牛肉,开清真餐馆。

其中“马昌恒果汁牛肉” 是孝泉地方名优特产清真食品,始创于民国十年,驰名省内外。据老板讲:果汁牛肉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大致有四道工序:

首先是购回肉牛,雇工放牧,投喂精料,待肉肥膘满,由阿訇下刀宰杀,取其精肉,剔去筋杂,切成拳头大块状,下缸盐渍,待盐透心,起缸滤去盐水,入锅“武火”沸煮,去尽肉中血水,起锅凉冷,再剔筋杂。

其次是入卤进味,初用“武火”沸煮,再用“文火”酣煮,肉熟味入,沸卤出锅,待自然冷却后,再次剔除筋杂,将纯净肌肉横着肉纹切成长约一寸左右的小条块,形似粗筷头状,即为坯料。

然后是取纯净菜油烧至一定温度,投坯料入锅油炸,严格掌握火候,既要保持牛肉的特鲜味,又要酥脆而不顶牙,入口咀嚼化渣为度。

最后是起锅滤尽余油,拌以数十种名贵中药加工而成的香料和花椒粉、辣椒油、熟芝麻及少许饴糖等配料而成。

我买来一袋品尝,牛肉色泽金黄油亮,质地细腻,入口化渣,麻辣酥脆,余味绵长,果然名不虚传。

从半边街中段的巷子进去,有一座清真古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寺名为道光皇帝亲笔所题,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回民聚居的地方,就会有清真寺,这是回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种纽带,将散居的回民联系起来。虽然孝泉的回民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社会中,但是清真寺的存在,使他们保存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本。

步入寂静的清真寺,就如同来到了异域世界,到处是阿拉伯文字。清真寺为四合院格局,经历代整修,规模较大,内分门厅、经堂、大殿、客厅、厢房、浴室等,藏有各种伊斯兰教经书、名人所撰字画以及许多珍贵的文物。

礼拜堂内地板光亮如镜,地上铺着一些竹席,我似乎听见了回民们面对真主诵读经文的和声。喜欢清真寺这样的气氛,看不见香烟缭绕的镜头,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在寂静中,信徒们与神灵进行对话,叩问自己内心,检讨自身,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化效果。

清真寺内古木森森,花草繁茂。寺内的常住户只有阿訇,他是回民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回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行走在七月的孝泉古镇,翻开一页页尘封的历史,一代代的孝泉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门三孝”的故事。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农人的场院里摊晒着金灿灿的谷粒,而我的心里却活跃着一个个孝泉人的身影。他们手舞足蹈地从远古走来,在我的面前跳跃着,静默着,我知道他们已浸润了我的生命……

上一篇:韩信故里流传英雄故事 下一篇:淮安:因盐盛衰史有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