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时间:2022-06-19 08:29:47

试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活动,是教师对于教材的传授、释疑,以及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思考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来看,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的媒介,是教师实施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教学成功,身为主导的教师,非认真整合教材不可。

一、整合的必要性

1.教材容量与课时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根据课程规划,历史学科的课时量急剧减少,如高一年每周只有两课时;另一方面,由于教材容量过多,老师基本上不可能按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共七单元27课,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需用40课时左右,按每周两课时安排,则需用20周左右的时间。秋季学期通常有20周左右,但扣除各种假期后,实际的可用时间约为18周,如果再减去各种考试、活动的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只有16周左右,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呢?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许多学校都没能按时完成必修一的教学任务。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这迫使老师们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像,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怎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课堂质效如何提高呢?因此,在课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整合教材内容,使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便成为一线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学生要求与教材编写的矛盾明显。从课堂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学习历史,而是希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有生命形象的、能与之自由沟通、给人以启迪的过去的世界。但审视高中历史教科书,莫名高深的理论,枯燥乏味的内容,松散跳跃的结构,晦涩难懂的史料,把人类数千年所创造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历史,人为地分割成一大堆学生,甚至老师都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却又必须记忆的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历史观点。如此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对历史兴趣起来?!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些历史现象在3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中被分别以不同的侧面出现,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和割裂。因此,要增强学生学史的兴趣,提升课堂的质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弥补教材自身所存在的这些缺陷。

3.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尖锐。新课程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在较扎实的知识储备及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由于中考制度的制约,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历史学科边缘化现象严重,导致升入高中的学生历史知识实际上是处于空白和盲区。高一年绝大多数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概念含糊不清或混淆,基本不能正确描述历史事件;解题能力极差,基本没有形成正确的审题、解题的方法与能力,也就更谈不上学科学习能力的养成了。本人曾经对07级、10级两届高一年新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与认知情况进行了课堂调查,在受查的11个班级中,能完整准确说出中国古代王朝更迭顺序的学生不足20人,能较准确地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描述的几乎为零。在此情况下,学生读高中历史书如读天书一般,很难提高学习兴趣,更别提形成理性思维了,如此学习历史,谈何质效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可以照本宣科,应充分研究生情,合理地整合教材,降低难度,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教材整合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1.指导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材观

马执斌先生说: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规律,由学科专家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供学校施教使用的文本教学材料。教科书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

这就是说,教材相对于教师而言,是教本,而不再是教学与考试的唯一依据;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学本,而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唯一的载体。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尤其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整合重构。

2.依据:课标与生情

教材整合的最主要依据是课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新课程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标准。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整合的另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情况。你所教学生的学科基础,对学科现有的认知程度、学科兴趣,课堂与你配合的程度等等因素,都会对你整合教材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论使用哪种版本的教材,教师都应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三、整合的形式

1.课间整合。新课程的编写者试图让每一课都按一定的主题来展开历史,但有些课文的编写却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的学习。如在讲授岳麓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3、4课时,可将第4课第二子目“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调整到第3课第一子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后进行讲授,并把第4课第一子目“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也调整到前列两子目后进行讲授,定名为“中央集权制度内的矛盾斗争”,把第3课的“选官制度”和“监察与谏议”放在其后,定名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选官与监察”,这更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提升其学习的时效性。

2.单元内的整合。新课程采用了模块+专题、必修+选修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个专题为一个单元,而且单元内各课知识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知识结构的构建。这为我们在教学时,以单元核心问题为基础,从顺序和结构上重新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提供了可能。如岳麓版必修1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共有5课内容,讲述近代前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中华民族反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历程,课标要求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我们可把其中的第12、14课进行整合为“内忧外患下中国政治的沦丧”,把第13、15、16课整合为“近代前期中华民族的奋起”。通过整合更能体现课标的要求,主题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3.单元间的整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形式,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认知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但也存在专题之间知识跳跃性大、同一问题的因果不连贯、中外史实割裂等问题,这使得学生很难把握专题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无所适从,尤其在模块复习时,这些缺陷及其所产生的学习障碍就更为明显了。因此,教师有必要调整其顺序,降低学习难度,优化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政治文明历程》模块复习时,可把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进行整合,定名为“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也可以把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第20课及第六单元整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4.模块间的整合。三个必修板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选取部分内容的专题体例,忽视了知识间相互联系的关系,造成有些知识内容的重复与割裂,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与认识。因此,教师要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突破重难点等方面整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在高考总复习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如把岳麓版必修1的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与必修2的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和必修3的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等内容进行整合,课题名称定为“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

5.文综间的整合。不论是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教师要重视文综学科间的整合。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既能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又能将历史事实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扩大学生视野与分析角度,增强学科综合的训练,培养综合的能力。如在学习必修1的政体问题时,可与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政体的区别,还可与地理学科整合,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在政体形成中的独特作用。

课程改革的峰火正加速向神州大地传播开来,老师们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需要老师们以过人的勇气和意志去面对课改所带来的困难,突破自我,挑战权威,大胆创新,探寻更多与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教法,提升课堂质效。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4册教材辅助文的使用初探 下一篇:谈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