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培育小学生综合素质

时间:2022-06-19 07:50:03

运用信息技术培育小学生综合素质

摘 要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34-02

1 前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遵循小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相整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具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和优化课堂结构的科学意义,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手段。

2 小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不被重视 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对信息技术应用不够重视,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不参与小学升学考试,学校不设定信息技术学习的课程,导致学生也缺乏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不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其二,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致使多媒体资源不被充分利用,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其三,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希望殷切,认为教育要全方位从小抓起,认为网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断给学生报补习班,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缺少对电脑和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

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和教导,忽视了让学生动手实践,验证理论,导致学生虽然记住了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运用能力,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充分理解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有限 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特点包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教会新知识不熟练举一反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引导发展;维持专心致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短,课堂生动有趣能够延长专心学习的时间;对领悟情境、感知情感渲染、传递能力差,自主处理问题能力不高,难以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知识时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不能正确、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对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表现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3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素质 素质意识来自于外界信息知识的接受,而信息技术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应当被学校、教师、家长重视。因此,学校应尽快完善多媒体设备,开设多媒体教学课程,增加有关运用多媒体方面的书籍[1],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无法给学生展示课文讲述的情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蒲公英随风飘散的动态画面,告诉学生是利用信息科技找来的;下课时给他们布置作业:根据自己对《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理解,同样利用信息技术找出相应的图片,在下一个课堂上结合课文知识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但生动形象地教授了课文知识,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情境、情感的领悟。

在面对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时,家长应该正确看待,指引学生往有益的一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使用。如在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时,给他们提出问题:“你觉得动画片里的哪个小动物很聪明?从哪些方面发现的?知道有哪个小动物比它还聪明?”引发学生求知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小松鼠找花生》。这样不但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下获取了知识,而且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拓宽思维,促进语文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爱玩的特性,能聚精会神地学习的时间不长,而小学数学需要大量的口算、笔算等演练,枯燥乏味的例题讲解不易被学生理解吸收[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设置情境教学,既能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也能提高课堂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计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里的游戏软件,采用在游乐场里养动物的方法教学,随机点名让学生观察动物的数量变化并提问,既形象又有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集中力,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要求学生举出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锻炼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进而增强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学习园地,以板报形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书法等。学生虽然经常可以看到板报,但极少参与制作。在信息技术课中,通过让学生结合Excel、Word的教学内容,制作自己感兴趣学科内容的电子板报,不但可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扩大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小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对概念、理论难以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差,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加强这几方面的锻炼。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会学生绘立体图形后,让学生给四个正方形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后组成一个正方体,让学生猜想转90°后正面是什么颜色,并动手验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有助于学生从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中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教统计学知识的课堂上,通过播放几只小动物打篮球的视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算出一定时间内各个动物进球和不进球的数量并分别用拼图和条形图表示,分析规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学生分别负责画图、数一数各种小动物进球与不进球数,最后一起讨论分析,得出其规律结果。这样一来,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质量。

4 总结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课堂中,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推进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要,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会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以及声音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集各种资源于一体的教学方式,针对小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设计课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质量低下和重点、难点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丽群.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以湖南大学附属小学为个案[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3.

[3]刘清堂,上超望,陈蕾.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2013年第十二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的体育课堂返璞归真研究 下一篇:荣优华占在修水县作迟早稻种植的表现及高产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