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金子》的行与思

时间:2022-06-19 07:27:55

编者按:在课改的不同时期,黄元虎老师先后在区、市、省级赛课或观摩活动中三次执教同一篇课文《金子》,从忠实执行者到合理拓展者,再到大胆创生者,教师的课程角色意识正逐步唤醒,课程实施行为在不断改进。黄老师横跨12年的行与思告诉我们:一个有责任感、有坚持心的反思型实践者,必然会在静悄悄的改变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课改前、课改初期和2010年,我先后在区、市、省级赛课或观摩活动中执教《金子》(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一课。本课主要写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回顾三次执教经历,我发现:伴随时代的变迁和理念的更新,教师的课程角色在悄然变化着,从而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改变着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活。于是,我终于拿起笔,记录下我在探寻教学“真金”道路上的行与思。

一教《金子》:忠实执行者

1998年,工作未满三年的我,参加了区青年教师“育花奖”教学竞赛。在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集体备课。那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一定要准确,一定要研读教参,读懂读透教参中的每一句话,以利于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关于本课的主题,教参解读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对此,我们深信不疑,引导学生体会“勤劳=成功”的道理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那时的语文教学,提倡淡化篇章训练,突出词句品味,因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彼得・弗雷特的吃苦耐劳:

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听说”指听来的话,不一定可靠;“无意”是无心为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淘金者由此“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必然导致失败,这是从反面说明“勤劳=成功”。

2.“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分别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了彼得作出了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但结果仍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印证了传说的不可靠;但同时也说明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

3.“‘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这里没找到金子”说明彼得找金子的希望终究落空,但是土地上长出“绿茸茸的小草”让他产生了另一线希望――这里“土地很肥沃”,可以种花,卖给人们“装扮自己的客厅”。多种鲜花,“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这里的“成功”指“勤劳致富”。

4.“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不无骄傲”表现了彼得“勤劳致富”的喜悦与得意之情。“一夜暴富”毕竟很少,更多的致富之路是靠自己诚实辛勤的劳动。只要辛勤耕耘,任何土地都会生长出你需要的“财富”。

教后反思:我的这节课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一致认为:教师对教材把握准确,对教参研读透彻,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在品味词句中深刻领悟了“勤劳=成功”的道理,实现了工具性和思想性(当时还没有“人文性”的说法)的统一。欣喜之余,我不禁感到一些遗憾:“教材把握准确”的原因在于我虔诚地“抠”教参,忠实地执行教参对教材的解读,教学过程几乎蜕变成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向教参中的“标准答案”靠拢的过程。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虽然看上去达成度较高,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体性基本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课堂上听不到学生质疑的声音,师生对“勤劳=成功”这一主题高度认同,深信不疑,恰如课文中的淘金者只凭道听途说,就相信萨文河畔一定有金子一样。

二教《金子》:合理拓展者

“忽如一夜春风来”,乘着新课改的春风,2002年,我参加了扬州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为了弥补四年前的遗憾,我又一次选择了《金子》一课。

在两年的新课程培训与实践中,我认识到: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参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沟通教师与教学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教材和教参进行合理的拓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先走进教材,再结合教参,重新解读教材:彼得是勤劳的,但其他淘金者为了“找到金子”,“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也是勤劳的,却未能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在课文的故事中“勤劳≠成功”;彼得与其他淘金者不同之处在于,当掘金无望时,他展开思考,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出发,通过种花获得了财富,可见彼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彼得的智慧,教参只字未提。由此,我在教参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拓展,将课文的主题确定为“勤劳智慧=成功”。

教学时,我压缩了原教学设计中对“勤劳”的感悟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增加了对“智慧”的感悟:

1.淘金者“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便“蜂拥而至”,可见他们缺乏理智的思考,失败在所难免。彼得最初与其他淘金者一样,也是盲从于他人来挖金子,虽然能吃大苦、耐大劳,但这种“勤劳”近似于“蛮干”,同样遭致失败。

2.当彼得找金子的希望落空,准备别处“谋生”时,开启了自己的智慧之路:利用肥沃的土地种花,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又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彼得之所以成为“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是因为找到了生活的真谛、成功的钥匙――“勤劳智慧=成功”。

教后反思:我又一次获得了一等奖。评委认为:这节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改变了对教材的解读方式,师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师能够立足教参而不拘泥于教参,教师对教参的拓展、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是合理的,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评委的肯定让我倍感欣慰,信心倍增,“教师的课程角色”开始成为我不断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欣喜之余,我还有一些困惑:就本课而言,走向成功的“智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智慧?仅仅让学生认识到成功离不开勤劳和智慧,似乎有“贴标签”的嫌疑,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真的有用吗?“智慧”一词本身就很抽象,虽然师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但与四年前的课“扎扎实实”相比,似乎多了一些“虚幻的成分”。

三教《金子》:大胆创生者

2010年,江苏省举行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荣幸地代表扬州市作课堂教学展示。源自对《金子》一课难以割舍的情结,我第三次走上了探索“真金”的道路,市、区教研室专家也走进了我的课堂,与我同行。

这次,我们大胆地回避了教参,尝试以现念解读传统教材。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彼得从事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劳动,用“勤劳”概括显然不够准确,应理解为一种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思路决定出路”,彼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善于发现,改变了原先的思路,这是创业成功的一种智慧。基于这样的认识,最终我们将本课主题确定为“坚持不懈善于发现改变思路=成功”。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

【板块一】激发质疑精神

师: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就蜂拥而至,可是最终只有谁找到了真金?

生(齐):彼得。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结尾知道的――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师:你找得真准,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这句话,学生自由读)

师:会思考、会提问的孩子才真正会学习。平时都是老师问你们答,今天你们猜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生:金子怎么会在土地里呢?

师:你很会动脑筋。

生:为什么彼得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师:这个问题含金量很高!

(板书:唯一?)

生:“真金”到底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板书:真金?)

师:这些问题都是智慧的火花。现在,我们就带着问题读课文吧!

【反思】这一板块与探究课文主题并无直接关系,属于探究前的预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精神。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改变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肯定问题的价值,再利用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这样的预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后续教学中创造性解读教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块二】感受坚持不懈

师:彼得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其他人呢?

生:他们没找到金子,只好扫兴而归。

师:当时,他们为什么蜂拥而至呢?

(出示: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1读)

师:你强调了“无意”这个词,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金子是偶然拾到的,就像守株待兔一样,不会天天发生,可能这次找到金子,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师:谁再读?

(生2读)

师:你强调了“听说”这个词,想表达什么?

生:这个消息只是听来的,不知道是真有金子还是谣传。

师:这就是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淘金者却蜂拥而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人们从四面八方朝萨文河畔赶,生怕因为落后,金子被别人拿走。

师:“四面八方”用得好,能表现蜂拥而至的气氛。

生:到处挤满了淘金的人,他们扛着锹带着口袋,工具齐全。

师:这么多人没有好好想一想,就盲目跟从而来。彼得曾经和他们一样,但他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彼得不甘心落空,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师:别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坚持不懈,真不简单!

(板书:坚持不懈)

师:我们来读出他的坚持不懈,读出他的不甘落空。

【反思】教师从求同思维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彼得与众多淘金者一样,都怀着致富梦想而来,最初都有盲从的心理。紧接着,教师将学生引向求异思维,在失败面前,其他淘金者失去了勇气,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只有彼得不甘落空,不言放弃,坚持不懈。教师这样教,让学生跳出了“勤劳致富”这一传统认识,提升到了“创业需要执着追求”这一现代精神层面。

【板块三】体验善于发现

师:彼得是唯一坚持下来的人,他找到金子了吗?

生: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

师:最后,彼得却不无骄傲地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他究竟是怎样找到“真金”的?

生:彼得想到这块土地可以种花,他靠种花获得了成功。

生:他是有所发现才若有所悟。

师:他发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他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和以前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由此,他想到土地很肥沃,可以种花。

师:这真是个细心的发现,谁能读好?

(指名读)

师:这真是个惊奇的发现,再读。

(指名再读)

【反思】彼得善于发现,是一般教师容易忽略的内容,往往让学生一读而过。其实善于发现非常重要,是彼得改变思路的前提。正因为彼得善于发现,才会若有所悟;正因为若有所悟,才会改变思路。教师在此着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探究,虽然花时不多,但学生已经能够从易忽略处捕捉到非常重要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阅读习惯。

【板块四】揣摩改变思路

师:意外的发现,让彼得若有所悟。他由眼前绿茸茸的小草想到――

生(齐):土地很肥沃。

师:由土地很肥沃,想到――

生(齐):可以用来种花。

师:由可以种花想到――

生(齐):人们买花装扮自己的客厅。

师:由人们买花想到――

生(齐):用不了几年就会获得成功。

师: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如果改变一下思路,就能豁然开朗。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板书:改变思路)

师:为了梦想的实现,为了找到真金,彼得留了下来。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他一边擦着汗,一边看着美丽娇艳的鲜花,会想些什么呢?

生:花儿你快点长,你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生:这些花能带来很多财富,会让我发大财的。

师:是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生:花这么美,一定有很多人来买我的花,美化自己的生活。

生:原来坑坑洼洼的土地现在开满鲜花,改善了环境,居民们对我充满感激。

师:彼得这么欣慰,这么自豪,看来在困境面前改变思路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反思】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理,通过引述理清彼得改变思路、获得成功的来龙去脉;再运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验彼得成功在望时的心理,验证改变思路的重要性及合理性。教师这样教,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彼得改变思路的做法获得了真切的体验,与课文中的人物达成了趋于认同的价值取向。

【板块五】提升课文主题

师: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难怪他不无骄傲地说――

生(齐):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师:彼得所说的“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是相对于盲目挖金子的人而言的;其实,当时也有一位淘金者取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与课文中的彼得・弗雷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出示故事《牛仔裤的来历》,内容简介:“牛仔大王”李维斯当年也像许多青年人一样,带着梦想前往西部淘金。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他发现淘金的人衣服极易磨破,而西部到处都有废弃的帐篷,于是他把那些废弃的帐篷收集起来,洗洗干净,居然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牛仔大王”。)

师:现在,你知道“真金”是什么吗?

生:真金就是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师:感受很深刻。

生:真金就是用汗水浇灌的花朵。

生:真金就是在困境中改变思路。

师:有思路才有出路啊!

生:真金就是不仅自己获得财富,还要惠及他人、造福社会。

师:困境中的彼得坚持不懈,善于发现,改变思路,最终获得了真正的金子。老师还想送给同学们几句话,你们一定能从中找到真金。

(出示: 1.世界是变化的,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应当是变化的。――歌德

2.思维世界的发展,就是对困境的摆脱。

――爱因斯坦

3.一个天才,绝不遵守常人的思维。

――司汤达

4.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

――陈玉书

(生读,选择一两句背诵)

【反思】因为有了前面的深入探究,有了拓展阅读材料《牛仔裤的来历》进一步启发,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课文主题,就能水到渠成。同时,教师不以偏概全,因为“主题”不等于“中心”。学生所感悟到的除了“坚持不懈善于发现改变思路=成功”这一主题,还有故事蕴含的其它内涵。对学生关于“真金”含义的不同感悟,教师予以充分尊重,不但保护了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后,教师运用名言,引导学生诵读和感悟,让课文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回顾三次执教《金子》一课的历程,我深刻感悟到:在教育的世界里,课程好比一幅地图,而教师就是指南针,其角色是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找出一条他们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有启发性的道路。从忠实执行者,到合理拓展者,再到大胆创生者,我感受到伴随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课程角色意识在逐步唤醒,课程角色行为在不断改进,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人”。

(黄元虎,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男,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教科室副主任,扬州市学科带头人,已在省级以上期刊60多篇。225001)

上一篇: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理念与策略 下一篇:文化融合视野中的学校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