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半两”的新思考

时间:2022-06-19 06:14:00

汉武帝“半两”的新思考

汉承秦制,鉴于秦的历史,汉王朝采取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实为“休养生息”的政策,直到汉武帝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西汉早期百废待兴,曾允许私人生产各类商品,包括开矿铸钱,结果给商品经济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汉武帝时把煮盐、冶铁、铸钱等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发行统一的五铢钱,这样使得货币流通渠道更加广泛,钱可通神,钱可以买官、赎罪,钱可以买到任何想得到的物品。汉代的花钱上常铸有“日人千金”、“日人千万”、“大利千万”等吉语,可见人们对金钱的追求。

对于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官方是清楚的,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汉初到武帝前后进行了九次以上的货币改革。对这一段历史,货币专家学者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讨,问题基本搞清,但有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史料无载,这样就只能从出土实物当中去分析比较加以证明。

笔者多年前得到一枚武帝时的“半两”,正面与常见的汉“半两”相同,不同的是背面一左一右多出两个铜疙瘩来,起初我认为这可能是一枚压胜钱,铜疙瘩并非流铜,是有意所为。后来又收集到一枚这样的“半两”钱,由此引起了我的重视,进而分析思考,结合汉武帝前后的史料,分析判断,这枚特殊的“半两”钱并非压胜钱,而是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的产物。两个铜疙瘩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重量,二是防止磨钱取铜。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废四铢,改行三铢,钱文为三铢不为半两;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又废三铢,改行“半两”;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又废,令郡国铸“五铢”,不久又废。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铸赤仄五铢一当五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又令上林铸三官五铢,足重、大小一致,精整,从此使货币得到稳定。数次行废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由国家统一铸造,私人铸的质量不一,盗铸、掺假、磨钱等屡禁不止。终于汉王朝在元鼎四年下令把一些项目收为国有,由国家来统一经营管理,结束了多年的混乱局面。

这两枚“半两”钱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汉代货币改革的历史,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更清晰、更明了。“半两”的流通是武帝改革货币的一个尝试,时间短、铸量少,可能一发行之后就废而不用,虽然史料无载,但却有实物证明。对否请有关专家学者正之。

(责编:丁 丑)

上一篇:云南青花瓷初探 下一篇:玲珑典雅的建水窑青花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