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雅斯贝尔斯的理想大学之使命

时间:2022-06-19 10:00:38

试论雅斯贝尔斯的理想大学之使命

摘要: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哲学与海德格尔齐名的重要人物,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思想也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他的教育哲学被视为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哲学,主要体现在他《大学之理念》一书中。《大学之理念》在一种理想模型的基础之上描绘了一幅关于真正大学的图景,体现了大学的哲学性格和哲学内涵以及大学所依存的外在基础。对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明确一所理想大学的使命。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 大学之使命 整全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88-02

一、“整全人格”的培养

(一)整全人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雅斯贝尔斯在绪论中提到大学的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大学里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的认真投入。整全人是大学所做的一切的目的,反过来整全的人也为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科学研究也好,教W也好,大学的精神也好,都不能离开整全的人。教育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它是否能够培养出整全的人。

教育为培养一个整全的人而工作,教育本身就应当是整全的。整全的人的教育应该涵盖几个方面,除了职业训练以外,还需要那种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比如艺术教育和宗教教育,即人文的教育。教育之整全性要切实得以落实,那就需要让课程真正负担起培养“整全的人”的崇高使命,从而实现教育领域中从奴性向人性、从非人向人、从残缺畸形的人向和谐发展的全人转变。① 工业的现代化带来一个无可否认的消极影响,那就是人文学科在衰落。我们无意去谴责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但是另一方面科技又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受到贬低。人文的课程“无用论”遍布校园,因为它们并不能立即看到实际的效果,这个社会是急功近利的、焦虑的。倡导整全人的教育是切中肯綮的,社会的实用性看不到那些属于人的永恒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整全人和理性的关系

理性与存在密切关联,密不可分。一方的存在建立在一方的基础之上。“理性,一方面,它深得生存的好处,因为它以生存为依据才不至于沉沦下去;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使生存的真理成为可能:使其实现其自身,使其显现其自身。"②雅斯贝尔斯培养学生,在于促进理性的生成。整全人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便是理性和哲思。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完成从而认识理性是什么,从来是并且永远是真正的哲学任务。”③在人类的求知意志下,每个人都能够使自己将思考贯彻整个过程,在哲学和理性方面,他将有望终其一生都不迷失方向。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科学研究的训练,大学教育的目的,很重要一方面是培养理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能够引领学生步入到理性思维的最深处,整全人的特质在于理性。

二、追求真理与发现真理

(一)人存在的本质意义

雅斯贝尔斯提出疑问:“人是什么?人就是要成为人,就是成为这一过程。”人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回到自己内心里来。人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既不能被计划分割也不能被重新制造。④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人之为人的状况是一种精神状况。

首先,寻求真理不仅是大学的任务,而且也是生存的绝对精神实现的过程。在真理的寻求中,绝对精神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实现了。在真理的寻求中,人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大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它是在参与大学学术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内在自由使人获得真正精神上的独立。一个寻求真理的人在面对“事实”与“科学”时,必须也只能做到除非我已经对我接受的观念做过审查并确信其无误,否则我就会因为对这些观念不加防范而沦为它的牺牲品。

(二)为真理而真理

我们是有必要为科学而科学的,对知识本身的渴望是第一位,雅斯贝尔斯认为“世界希望被我们理解”,也就是说,求知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迫切需要。科学也需要这种求知的绝对的意志的指引。从事科学的意义在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种无知是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 ),认识到超越我整个求知过程并且在暗中推动我整个求知过程的同一性(或者是超验的整体性)。

具有智识取向的人都是以一种独树一帜的态度献身于学术生活――在他眼里,学术生活并不是得到其他外物、达到某些外在目的或者猎取世俗功成名就的手段,他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在人类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基本发现都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研究精神和发明精神是有很大不同的。论战也是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论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共同精神基础和极端献身于真理的目的,都是极其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里,知识上的每个进步,都需要学者与学生具有献身的精神,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工作是其他所有一切的基石”。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对他的工作本身有重大的影响,他甚至认为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贵族的事业,这种人必须心甘情愿地忍受寂寞和孤独,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真正献身学术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他要抵制许多物质诱惑和时髦的风气。“一个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需要时,才算是真正参与科学研究”⑤。

三、学术传承与服务社会

(一)学术传承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⑥,可以看出,教育本身也承担了学术传承的功能,只有在学术传承中,教育才得以完成。

对能在其中感受到存在的过去的喜爱,对不可解怀有敬畏之心,喜爱自我家乡和祖国之根和所有过去的意义,因为过去对我们具有重大意义。⑦学问的传承在于我意识到历史性,但这种历史并不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来对待,它并不是为历史意识服务。否则,知识的获得和收集将变得毫无意义。在历史中,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当下知识的狭窄性,并且找到了衡量真理的标准。没有历史,学问的传承将失去精神的空气。只有在历史的前赴后继当中,学问的传承才显现其价值。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学问的传承是在历史中进行的。

(二)服务社会

大学的“科学、理性、自由”原则与它为社会服务并不矛盾,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大学就是为了实际目的而存在的机构。只不过实现这种目的过程中,科学精神、求知精神是最为根本的,“科学、理性、自由”最终会以更有力量的面貌回到实际目的。因此,服务社会也是大学的使命之一。作为服务社会的大学应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大学应致力于科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大学应提供职业需要的学术训练和实际技能的训练中心。⑧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现代的大学都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继承人和接班人。欧洲新兴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需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受过训练的律师、文书、医生等承担城市工作和保证公共生活运转的实用人才。可见,大学一开始就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而中世纪的修道院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世纪的大学课程是具有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的,年轻人读大学是为了取得进入更高地位的入场券。从中世纪向现代大学的过渡出现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期间的数百年,洪堡1810年立的柏林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洪堡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为科学而生活”,科学的终极目标是发现真理,尽管如此,洪堡并没有否认科学的实用性。从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技术的影响力提高,专业训练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不可避免。

大学应该只是根据社会要求做出反应,还是应该更主动地把握社会需求?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美国特色的多元化大学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因为有了社会的大量公共资助,人们会对大学抱有希望即希望大学通过为大众提供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服务来对社会进行回馈;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学有可能因为考虑服务社会进入极大的误区,这样只会增加大学的负担。他们呼吁,大学永远只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减少参与社会问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科研和教学上。事实上,这两种意见都没有反对大学要服务社会,他们的分歧点在于大学要在何种程度上服务社会以及大学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的方式。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学术研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探索知识、发现真理,而不是为了实际的效用,但是学术自由和服务社会并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即使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出发,大学的学术研究在知识的挖掘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实用的创造与发明都是从这些知识的积累中衍生的,实用的东西只是知识的副产品。

注释:

①余小茅.探寻本真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35.

②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7.

③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4.

④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1:29.

⑤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1:141.

⑥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1:3.

⑦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1:134.

⑧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74-175.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 [M]. 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 王玖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5]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 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6]余小茅.探寻本真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7]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8]张华,完权.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逻辑理路[J].高教探索,2008(3).

[9]白逸仙.大学教育:一种培养全人的精神交往――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解读[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10]唐佩.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1).

上一篇:新农村法治文化的社会化分析及阐述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下中医药院校网络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