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亭湖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时间:2022-06-19 09:56:27

盐城市亭湖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摘要 阐述了盐城市亭湖区粮食生产从2004―2014年连续11年获得了增产增收,分析了进一步制约粮食增产的原因。为创新增粮增收机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盐城市亭湖区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的对策。

关键词 粮食生产;潜力;对策;江苏盐城;亭湖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3-01

盐城市亭湖区是盐城的主城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3.33万hm2,其中小麦1.07万hm2,水稻1.00万hm2。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相继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激发,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单产由2004年的6 420 kg/hm2提高到2014年的6 885 kg/hm2,增幅为7.2%。在现有粮食单产高起点上,能否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粮食持续增产的影响因素

1.1 基础设施条件差

目前,盐城市亭湖区有相当一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始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由于长期老化失修,目前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排灌不畅,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抗灾应变能力差。

1.2 播种及栽插方式粗放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盐城市亭湖区粗放种植方式有扩大化趋势。目前,亭湖区撒种麦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0%~40%,直播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50%,这种粗放种植方式不仅对温光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产量潜力难以发挥,且抗灾能力不强,影响小麦、水稻产量和品质。

1.3 增产技术措施难到位

由于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加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信息不灵,“最后一公里”问题未能解决好,以及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另外,由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偏少,且服务能力不强,导致增产技术措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1.4 每户经营规模小

目前,亭湖区人均耕地533.3 m2左右,种粮大户很少。大多数村组采用了“好田优土各家有份,差土劣地按人分摊”的方法,致使每户经营多处小块田地,这种小农耕作方式,很难发挥种粮的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 提高粮食单产潜力的对策

2.1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按照创建“亩产吨粮镇”的目标,摸清基础农田现状,分析制约产量提高的因素,提出增产、增收目标,制定详细的农田基础设施与地力建设方案。应以项目建设为平台,整合财政资金,做到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完善农田生产基本配套设施,不断提高抗灾应变能力,尤其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扩大高标准良田面积,提高农田高产稳产能力。

2.2 抓好适度规模种植

加快土地流转,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联耕联种、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按照实际情况,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发展较好的镇,出台相关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现状,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将统一服务作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经营内容,做好水稻商品化育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工作开展。要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各项高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1-2]。

2.3 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

为达到小麦产量6 750 kg/hm2、水稻10 200 kg/hm2的目标,稻麦轮作区全年粮食单产突破16.5 t/hm2的周年增产目标,要根据盐城市亭湖区的土壤、气候等情况,选择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并做到良种良法配套。

2.4 集成推广粮食高产技术

将粮食高产技术集成后,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过程中推广的技术主要有精确定量、机插秧、精确抛(摆)秧等。小麦种植过程中推广机条播等技术。整个生育过程中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不断提高地力水平,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推广应用粮食高产技术,必须做到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3]。

2.5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做到农机和农艺相配套,推广粮食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一是小麦生产中以小麦机条播、机械镇压等技术为切入点,提高小麦机械化种植面积。二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不断增加高性能插秧机的应用面积。三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加快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四是加大秸秆还田机械的使用面积,建立健全适用于不同地区水田、旱田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系统,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

3 参考文献

[1] 谢高地,肖玉,甄霖,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3):10-13.

[2] 陈百明,周小萍.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资源科学,2004(5):38-45.

[3] 徐志刚,傅龙波,钟甫宁.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1):45-48.

上一篇:农机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