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皮日休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19 09:33:13

近二十年皮日休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王亚男,女,河南郑州市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2010级研究生。

摘要:本文对皮日休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三方面近二十年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此时期对皮日休研究中的深入和突破之处。

关键词:皮日休;研究;述略

晚唐皮日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没得到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期,除在文学史中偶一提及外,有关专论寥寥无几,对皮日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放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至今。本文拟从皮日休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这几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皮日休研究进行分析。

这一时期对皮日休研究,出现了大量的专题著作,在对皮日休作品整理方面主要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申宝昆的《皮日休诗文选注》。对皮日休研究的新突破有:马丕环《皮日休年谱会笺》(1996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王茂福的《皮陆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王锡九的《皮陆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此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中郑庆笃著《皮日休评传》。在大量的文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李福标《皮日休诸问题探讨》(《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王辉斌《皮日休婚姻考略―――兼及其生卒年与死因诸问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彭庭松《生活转折与创作转型―――试论皮日休创作差异形成的原因》(《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等文章。

一、皮日休的生平研究

该方面继承延续了之前学者的探索研究并开创了新的局面,以前比较有争议的籍贯等问题日趋明朗化,同时又提出了皮日休的婚姻问题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1、皮日休的籍贯问题

关于皮日休的籍贯,从宋来即存在两种说法:襄阳或竟陵。王辉斌在其《皮日休行事探说》(《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中略有提及,郭义淦、郭义涛的《皮日休籍贯考》将皮日休的籍贯从人物证、族谱证、行政区划分的辖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透彻的分析,得出结论是:皮日休的本籍是唐代的竟陵县,亦即历宋、元、明迄于清雍正四年(1726)的竟陵县,雍正四年至于今日的湖北省天门县。

2、皮日休的婚姻问题。

这一问题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新的突破,王辉斌的《皮日休婚姻考略―――兼及其生卒年与死因诸问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首次触及皮日休的家庭婚姻问题。在该文中作者认为皮日休于咸通二年在襄阳与某氏第一次结婚,咸通十一年在苏州与滕氏再婚。文中认为持皮日休生年为公元840年、卒年为公元880年、享年40岁的说者,并未考虑到皮日休的婚姻问题。所以,公元840年为皮日休生年说显然是值得重新考虑的。诗题中的“次前韵”,所指乃就皮日休的《早春病中书事寄鲁望》而言,其中的“妻”即为滕氏。又如《新秋即事三首》其三云:“醉多已任家人厌,病久还甘吏通疏。”其中“家人”所指,虽有可能包含其子女在内,但更多的成份则是谓滕氏“厌”其“醉多”。滕氏之所以“厌”皮日休“醉多”,“嫌”其为“酒癖”者,主要是着眼于皮日休的病况.此则表明,婚后的滕氏对于皮日休在生活方面是照顾颇周的,而其夫妻间的情感,于此亦可窥一斑。

3.皮日休的下落问题

关于皮日休的下落,其结局大体可归纳为四种:一是为黄巢所杀;二是为朝廷诛杀;三是逃奔吴越,依附钱;四是流寓于安徽宿州并终老此地。皮日休被杀一说,现存史料中最早见于《北梦琐言》卷二《皮日休献书》,曰:“黄寇中遇害”。 自宋代以来,这种说法影响最大。刘伟、高慎涛的《晚唐诗人皮日休结局考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等均认为皮日休在黄巢失败后,逃到吴越,依附钱缪;王辉斌的《皮日休婚姻考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等坚持认为皮日休广明三年为唐廷所害;马丕环的《皮日休年谱会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等认为被黄巢所诛杀。

4.皮日休的行事问题

关于皮日休的行事,马丕环的《皮日休年谱会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李福标的《皮日休交游中的几个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皮日休五入长安说》(《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皮日休隐居刍议》(《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皮日休诸问题探讨》(《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王辉斌的《皮日休行事探说》(《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等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从而使皮日休生平行事研究更加细化。

二、皮日休的思想研究

皮日休文学思想研究这个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因而关于皮日休的道统观问题上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争议,赵荣蔚在《论皮日休尊儒重道思想的时代内涵》(《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中认为皮日休大胆突破了传统儒家学说,通达时变,兼容诸家,体现了乱世之秋儒者的济事情怀。彭庭松在《道统观新论》(《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则这样论述:“皮日休最终是古非今,选择的是回头路,而且一路讴歌到太古之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虽然皮日休时常对社会现实说‘不’,……但是骨子里仍然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此外,等文章也纷纷各抒己见,对于皮日休思想作了深入探讨。

三、皮日休的诗文创作研究

此时期对于皮日休诗文创作的研究文章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欣赏评价皮日休的诗文创作,不仅关注于皮日休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且全方位去关照其诗文。这一方面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多。

1、皮日休的诗文研究

覃寿芳的《皮日休〈桃花赋〉欣赏》(1997年《阅读与写作》)、李福标的《皮日休散体文管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等。

皮日休的文献整理研究问题方面,关于皮日休的作品真伪情况,张安祖的《非皮日休所作》(《文学遗产》1996年4月)是皮日休诗文考证方面出现的研究亮点。

在皮日休诗歌内容与诗歌艺术研究方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皮日休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渐趋明确,此时期如王锡九先生《皮陆诗歌研究》(2004年)中作者认为皮陆诗歌上接唐音余响,下启宋调先声,乃唐宋诗风嬗变的标识。并表明“皮陆的杂体诗,在文学史上具有总结过去、集其大成、开创未来、影响后世的作用和地位”。

一些论文专门讨论了他对前贤的学习和接受,如李福标《论皮日休对孟浩然的学习》(《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4月)、张楠《论皮日休的讽悼文对屈原骚体文的继承与变异》(《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4月)等。

2、皮陆研究

提及皮日休就不得不让人们想到皮陆,进而想到两个人的唱和诗集《松陵集》,此时期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也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80年代后有关研究专著也对他的文学创作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还出现了皮陆诗歌研究的最为系统的著作: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作者对于学界关注的皮陆诗歌研究中的各问题,都有所论及,还提出了不少具启发意义的观点。另外,李福标的《论皮陆齐名与皮陆文集编纂之间的关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尹楚兵的《论皮陆诗派的形成》(《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孙桂平的《〈松陵集〉中皮陆的生活理想:闲隐雅三位一体》(《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松陵集〉的思想底蕴:儒释道并存与疏离》(《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松陵集〉的唱和艺术》(《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等大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近二十年关于皮日休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关皮日休研究的未来一定会是硕果累累的。(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上一篇:论池莉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下一篇: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对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