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及其影响

时间:2022-06-19 06:16:52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及其影响

发出存货的价值是由存货“流出”存储阶段的数量与单位成本决定的。存储阶段每批存货的单位成本由于产地、价格、运输费用、生产耗费条件不同而往往是不相同的。一个会计期间既有新购人或新收入的存货,又有原有存货,而该期间发出的存货常常是既有原有的,又有新进的,则发出存货的实际单位成本的确定就有多种计价方法。企业应视存货的性质、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选择某一种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价值。在实际成本计价方式下,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分批计价法等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一、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例]某公司20××年×月份,甲材料存货入库、发出和结存的有关资料见表1(单位:元)

(一)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指“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一假定的成本流转J顺序,对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每次发出存货是都是既定发出的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存货则是最近人库的存货。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条件是:假定存货按先进先出顺序流动。如果企业发出存货时需要随时确定成本,又要是库存存货的价值接近于近时取得的存货成本,则一般采用这种方法(见表2)。

由上表可知,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为40700元,结存材料的成本为15600元。

(二)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指“后入库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一假定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的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期末结存存货的价值是反映最早的收货成本,而本期发货成本则比较接近现时成本水平(见表3)。

由上表可知,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为41200,结存材料的成本为15100。

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发出存货成本比较接近市价,而库存存货成本则偏离市价。因此,在物价上涨时期会使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接近现时成本水平,当期发出存货成本,与收入的配比比较一致,能较客观地反映期间实现的利润,体现谨慎性原则。

现行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因为几乎没有企业是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发出存货的。假设按照后进先出顺序发出存货的实物流转程序存在,那么,只要这个企业不是零库存,它最先购入的存货就会无限期被积压,而这种情况是不理智的,现实中也不会存在。

(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也称加权平均法,是根据每种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已耗或已销存货和期末存货实际成本的一种方法。

由上表可知,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为40946元,结存材料的成本为15354元。

(四)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每次收入存货以后,当即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与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一个月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而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收入一次存货,就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一个月内可能要多次计算平均单位成本。

原材料明细账(移动加权平均法)(单位:元)

二、不同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由上述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计价方法下,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以及结存成本是不一样的,承上例,在存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下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为40700,而在后进先出法下计算的存货成本为41200,由于成本的不同必然导致利润的不同,因此对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纵企业的利润。

采用先进先出法能够使期末存货价值接近于市价,比较实际。但是由于每次发货都要计算其实际成本,如果企业存货收发业务频繁,那么计算的工作量就非常繁重;另外,在物价上涨时期,已耗或已销成本就会偏低,使收入与成本不配比,当期财务成果不够真实。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发出存货成本比较接近市价,而库存存货成本则偏离市价。因此,在物价上涨时期会使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接近现时成本水平,当期发出存货成本,与收入的配比比较一致,能较客观地反映期间实现的利润,体现谨慎性原则。现行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企业选择的余地变小,从这一点来说企业利用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也变小了。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月末一次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减轻了日常核算工作量。但由于已耗或已销货成本到月末才能计算确定,因此影响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不利于存货的日常管理;此外,加权平均成本与现行成本有一定差距,不论在物价上涨时期还是下降时期,都会使已耗或已销成本不切实际,影响财务成果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销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因此选择何种计价方法是企业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环境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好存货的计价方法,一旦选择,应遵守一贯性原则,不可以随意变更。

上一篇:贷款损失准备核算探讨 下一篇:流转税类中“包装物押金”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