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国式契约”

时间:2022-06-19 06:13:49

争议“中国式契约”

在西方国家,签订了合同,生意才算是真正做成。而在中国,很多时候几句口头的承诺,买卖就算正式生效了,不需要再签订合同,这就是中国式契约。中国式契约利弊何在?网上有论坛就此话题展开讨论,观点五花八门。

网友A:中国式契约是把双刃剑

查尔斯·汉迪在《觉醒的年代》赞赏了“中国式契约”的合理性,我们中国人也应该用辨证的观点,不能单单从负面看待人情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中国式契约”绝对没有汉迪描述的那么美好,它的缺陷是缺乏法律的保证,很不确定,从而容易被误解,导致不必要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大家再协调,妥协的结果其实都往往并不能让大家得到最大的满足,而只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中国式契约是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特定契约方式的局限也越来越大。在国外,企业为保证自身利益,严格采用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形式。在国内,现在的中国式契约也局限于熟人之间的契约,更多的生意来往也与时俱进,在法律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交易。不过,存在即合理,中国式契约还会延续下去,因为中国是个很讲人情的国度。

契约可以分为正式的契约和非正式的契约,在员工与组织关系中,前者即经济契约,后者即心理契约。所谓中国式契约,是人情和法律的一种妥协,形似于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这种契约的优势在于植根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任何强制性的正式契约更具广泛性。正如汉迪所说,每个人都同我们的组织机构形成一种心理契约,而这张契约的性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需要和希望。但问题在于,一旦出现违反,这种契约也难以获得保障。因此,中国式契约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把中国式契约看成强制性的,根据这种契约,组织机构迫使我们做它想要做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契约看成合作性的,在这种契约中,我们把组织机构的需要和目标看作是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不妨针对重信用的人多采用中国式契约,毕竟人情与面子仍然是中国人的人际交换密码。

网友B:没有诚信就没有中国式契约

中国式契约的特点有三。一是事前调研对方诚信从而达到相互信任,这是中国式契约执行的基础;二是买卖双方经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达到互惠互利,这是中国式契约执行的前提;三是未来前途广阔,合作一定会达到双赢,这是中国式契约执行的保证。

在过去晋商、徽商的发展史上,中国式契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中国式契约的作用功不可没。就浙江工业模具行业来说,起步时就是靠大家的承诺,这个村干车加工,那个村干磨加工,在牵头人的带领下,做好自己的事,各挣各的钱,决不看到别人挣得多而眼红,抢干别人的活,浙江的模具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现在、宁波、黄岩等几个地区,你做汽车模具,他做塑料模具,我做铸锻模具,围绕自己的特长,降低成本,做强做大。大家即使看其他行业做得好也不眼红,互相支援不掐架,在模具市场上形成了地区集团优势和品牌优势,陆续占领了国内乃至国际市场。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式契约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竞争的逐步激烈,民营公司不断涌现,公司的诚信度、老板的承诺可信度越来越低。诚信是契约的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中国式契约。

其次,是经营的风险越来越大,诚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与你口头约定者经营不善亏损时,他再讲诚信也无法履行约定了,这会带来巨大的无可挽回的损失。某企业的一个客户破产,因没签正式合同,法院清欠时不考虑该企业的利益,使之没得到应有的赔偿。

再次,合同法对双方都有平等的保护,不签订合同,就享受不到许多利好政策。如不可抗力情况出现时的保险与索赔等。因为赔偿是以合同等文字依据为运作前提的。

网友C:反对中国式契约

人情归人情,生意是生意。为了保障自己及客户的利益一定得要签合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国家,商场上很多人爱钻空子。比如某企业投标前需拿到授权,出示授权的公司口头做出承诺,等到这家企业兴高采烈去投标,结果授权的公司却授权给其他竞标的单位了,之前所做的大量工作都白费了。

中国式契约靠的是诚信,主要指买卖双方自身的品德修养。双方仅本着相互信任的前提进行合作,弊多利少。

西方式契约则依靠法律手段,让双方以合同为前提合作,做到有法可依。我更认同西方式的契约。中国社会讲人情关系,但做生意时一定要加上一纸合同,以法立项,才是稳妥。

中国式契约只能说是中国商业社会初级阶段的特殊存在方式,同时也是中国式聪明的体现,不是白纸黑字,反悔自然也没有辫子可抓。等发展到更成熟阶段,我想中国式契约将会退出,大家会意识到还是白纸黑字签订正式契约更好。

上一篇:从恐慌到垦荒 下一篇:蔡连成:探索海德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