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布道者吴昌华

时间:2022-06-19 12:28:18

作为气候组织全球管理团队的唯一中国人,吴昌华成为“中国事务”发言人,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和努力。她还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先生专家顾问组成员,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可能达成的全球气候协议献计献策。2007年,她帮助气候组织在中国设立办公室。2010年,由她领导的气候组织大中华区,在中国发展了25个企业会员,开拓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

气候组织成立于2004年,是世界上第一家专注于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该组织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企业合作,提倡清洁、绿色的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推动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五年来,气候组织以实际行动见证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众多行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全球正在进行一场走向低碳经济的一个未来的变革或者一场革命,气候组织将‘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最终使命。”吴昌华说。

“低碳布道者”的成长

从曾经的《中国环境报》记者,到如今的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的吴昌华,当时根本想不到日后自己将成为一家国际性环保NGO的大中华区负责人。从国内到国外,又从国外回到了中国,吴昌华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见证了国人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转变。

1992年,时任《中国环境报》英文版记者的吴昌华,参加了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其实当时世界环保界非常想听到中国的声音,但是由于两个因素,中国的声音并没有充分地表达出来:第一,中国不太愿意说;第二,在当时,语言确实是个障碍。”因此,学习英文写作出身的吴昌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中国环保界为数不多的能用英文进行交流的工作者,频繁地受邀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

1993年,吴昌华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环境政治与管理学的硕士课程。学习结束后,她加入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一个国际上顶尖的智囊机构,尤其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知名。在wRI工作期间,吴昌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中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最终获得通过,而她本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名中国环境问题的专家。

如果说在WRI的工作得以让吴昌华开始有能力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声音,那么进入世界第六大环境咨询公司安社国际,则进一步坚定了她进入NG0领域的信念。“在安社国际是为企业服务的,以帮助他们符合当地的环境法规为目的,没有什么前沿的东西。但是NGO则不一样,做的是前沿性的东西,更能发挥一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理想的追求。”吴昌华说。

因此,2007年春天,吴昌华正式加盟气候组织,并成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先生的专家顾问组成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吴昌华领导下的气候组织中国团队先后发表了《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中国的清洁革命:低碳商机》等多份报告书,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低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同时,作为气候组织“全球示范先行项目”的带头人,吴昌华在中国率先推动包括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三方在内的“低碳解决方案”,加速这些解决方案在城市范围内规模化的过程。吴昌华,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低碳布道者”。

捕捉最动态的转型

气候组织从波兹南会议开始转型,从倡导情节革命到敦促市场转型。吴昌华介绍说,“从波兹南开始,我们决定要来识别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中国,这就包括LED照明、清洁汽车、碳捕捉与储存技术,我们都在不同地区深入去研究。”

这其中就包括有例如LED照明为什么不能怏速实现规模化等问题,吴昌华表示, “2010年的清洁革命报告已经在坎昆会议期间,主题是城市,我们希望最动态地捕捉到中国的每一个转型。”

“这五年以来,联合国的国际进程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全球议题越来越政治化。”吴昌华谈到, “由于经济危机等多重影响,以及原来是更多从科学和环境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到目前牵扯越多,越复杂,这种利益纷争导致国际进程不会有任何进步。”

“虽然坎昆的戏演完之后,大家心里比较凉,且不会期待太多,但是也没有人敢说不谈。”吴昌华表示,真正到国际进程中,没有人愿意承担国际罪人的角色。“不过大家也意识到,这不是唯一进程,因而该谈判的作用慢慢变得比较小了,可能会在此平台上达成最小意义上的协议,无非把道义、公平基本的达成。”

在吴昌华看来,国际谈判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关键问题是在全球大多数国家能够形成广泛的共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比较繁琐的国家间政治与利益博弈的过程。各国相互争抢的状态下,互相玩牌,看看你手里的牌是什么,他手里的牌是什么。她指出,气候变化谈判涉及全球各国,利益冲突错综复杂,一些矛盾已根深蒂固。

“气候变化问题,牵扯到最后,就是技术资本的竞争,其实就是一场竞赛。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是一个机会,这是全球层次的。还有双边的一些合作在这儿。说白了,就像过家家似的,在国际条件下要斗争,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在双边或多边合作过程当中,我们做过‘市场换技术’,我买你的技术然后拉动你的经济,不是买你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专门选我需要的东西。不管国际上再怎么去斗争,还是要先做好国内的事,这一点中国想的非常明白。”

2010年中国第一次将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正式纳入中国的经济转型当中,正是中国政府将这种共识落实在行动中的具体体现。“低碳,不仅仅是一个机会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承诺,一份责任。”吴昌华说。

上一篇:海尔拥抱互联网 下一篇:你拿到多少年终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