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代表”的声音

时间:2022-02-10 08:10:11

两会上,来自各个行业、方方面面的委员和代表,代表了不同的声音,而他们的声音本身亦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成为新闻。

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早已随着中国力量的迅速成长而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当然,这既是委员和代表们的一次集会,也是媒体的集会。前者表达声音,而后者报道声音,进而将这些声音加以放大,受到关注,实施监督。

第一次与同事“跑两会”,对于“两会”的火热此前也只停留在“听说过,没见过”的层次。尽管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还是难免被媒体的阵仗吓到:飘扬的红旗映衬下的人民大会堂门前人头攒动,与会的委员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记者团团围住,满眼尽是照相机、摄相机和录音笔。

和同行们竞相询问里面被围的是谁,却都无从得知。杨澜来了,崔永元来了,围住的圈子像开了闸的水库一般,终于水落石出。里面的人们才终于喘口气。定睛一看,这堆围着的是歌手韩红,那堆围着的是“首善”陈光标,这边的是刘翔,那边的是……反正不是演艺界的名人,就是著名的企业家,难怪记者们这么热情。

某种程度上,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抢新闻、最早报道代表们的声音无异是一场攻坚的战役,几天里将这句话体会得淋漓尽致。

3月2日,政协新闻会上,手举了老高,可是在上千人的人丛中,被会议主持人点到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前面的一位同仁,乐此不疲地举了一个小时,最终也没能被叫到。

3月3日,政协会议开幕式,散会后,提前到门口等候。庄严肃穆的大会堂外早已站满了记者。不一会,一众委员唿哨而过,甚至来不及辨别,大部分已经上了大巴。后面留下的是记者们还来不及失望的眼神。

不远处,政协委员毛新宇被簇拥着走来,挤上前去采访。“我未来的工作重点就是深入研究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还有就是将我的论文……”还没听到毛新宇的下半句,就被趋之若鹜的同行们挤了出来;被两位摄影记者围住的徐沛东,笑呵呵地走过来,风中飘过来一句话,“我祝首汽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原来,被问的问题是“您对60周年的首汽有什么话要说吗?”

“两会”的委员与代表,本身亦是大的新闻点,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便是如此。3月4日,刚刚露面的厉教授便被铁道大厦外的数十名记者跟拍,所到之处尽是相机咔咔的声音。我的相机刚举起来,就被一位同行撞了个趔趄,于是照片无可奈何地虚了。

抢独家,拼时效,没有比此时此刻体会得更充分的了。下午三点,分组讨论终于开始,又一场新闻战开始。铁道大厦三层,是最火热的经济37组会议室,门外的情况用里三层、外三层来形容,仿佛都有些保守了。工作人员称,只有平均十分钟就要换一拨记者,才能满足每个人采访的需要。待排了半个小时队进去一看,果然给力,有平安保险的马明哲,有招商银行的马蔚华,有中国移动的王建宙,有联想的杨元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门口的排队人数是如此壮观了。

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听讲。代表发言的时候怎能打断,只好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捕捉重要的信息了。进屋后的十分钟,显得异常宝贵,不断地拍,不停地录,生怕漏掉一个重要的元素。

时间一到,主动地去门外换岗,怎好意思让境内外的同行们久等。经过组长何光后面时,赫然看见桌上的纸条,上写“何组长您好,外面还有80多个人在排队,建议再清一次场”。

据闻今年两会注册记者人数多达3000人,当然,面对数千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记者们仍然会顾此失彼。忙碌程度仅次于两会代表的记者们,亦架构了一个从报纸到杂志、从广播到电视,以及包括时效性无可比拟的互联网在内的新闻网,一时使媒体触角所及之处尽是委员和代表们的声音。

两会上,来自各个行业、方方面面的委员和代表,代表了不同的声音,而他们的声音本身亦因为他们的代表身份而成为新闻。这些成为新闻的声音之所以受到追捧,更因为在“两会”的平台上能够得到更充分的重视。

也许正是这个并不复杂的逻辑关系,才让“两会”期间代表们的言论、提案和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被媒体“有闻必录”,才让代表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超负荷地被媒体追踪和报道。

上一篇:融雪剂将“自融” 下一篇:你赞成节日送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