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评论:真正的研究是有血有肉的

时间:2022-06-18 09:57:30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评论:真正的研究是有血有肉的

摘要:《研究是一门艺术》是一本实用工具书,本书让研究者意识到研究的真正内涵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与生命投入的过程,并非是枯燥乏味的按部就班。通读此书后,笔者从读者意识、兴趣与研究、逻辑论证这三个部分来表达对“研究”的新认识。

关键词:读书评论 研究 有血有肉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14-01

一、作品介绍

《研究是一门艺术》(原作名:The Craft of Research);中文版出版社为新华出版社,版次为2009年8月第一版,全书共250千字。本书介绍了一种有效的环形循环研究过程:思考―写作―修订―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

本书原文作者为:韦恩・C・布斯(Wayne C.Booth)、格雷戈里・G・卡洛姆(Gregory G. Colomb) 、约瑟夫・M・威廉姆斯(Joseph M. Williams) ,他们三位曾在芝加哥大学联合讲授高级写作课程。本书因达到比较高的研究水平而成为一部团队研究的经典著作,同时,也对之后的学者进行团队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全书提要

(一)写作缘由

在英文版原序里,作者表示,“研究者走的从来都不会是一条‘找题目建立假说整理注释撰写及修改研究报告’的直线进程。真正的研究过程是不断反复往返的。”译者在教授课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对“研究”有着刻板印象,他们以为研究就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直线过程。做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学位,写论文对于他们而言是无从下手的、缺乏情感的“硬性任务”。为了打破研究者对研究的刻板印象和固有态度,作者特别强调本书每一章的重点都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想想读者会如何评判你写出来的东西。

(二)结构重点

本书基本上较为清晰地介绍了研究的基本脉络,无论是文章组织架构,还是论证架构。从文章组织架构上看,本书极为简约扼要,易于读者把握。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研究者与读者;第二部分,提问题,找答案;第三部分,提出观点并加以支持;第四部分,准备、撰写以及修改草稿;第五部分,一些最后的省思。

其中第二部分(划研究)、第三部分(严谨论证)、第四部分(撰写著述)为核心部分。从论证组织上看,可谓是顺着一般的研究顺序娓娓道来,自然而又流畅。

三、读书评论

本书对于笔者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实用工具书、指导书,本书打破了笔者对研究的刻板印象,从下面三个部分来表达笔者对“研究”的新认识。

(一)读者意识

作者在英文原序意强调,本书每一章的重点都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想想读者会如何评判你写出来的东西。对于刚刚接触研究的初学者而言,笔者对研究的理解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没有考虑到要学会站在读者立场进行确认题目,论证观点等。本书第二章着重强调了写作者要与读者建立联系,要充分考虑到写作者“你”的角色以及读者的角色,创造“你”与读者的联系。

(二)从兴趣到研究

找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对于研究初学者来说并不难,如何从你感兴趣的问题中一步一步发展成研究问题才是重要的。本书第二部分专门讨论了如何找到你感兴趣的题目,并将其限定在可处理的范围内,通过提问来促成一个难题的形成,进而转为一个可以引导你的研究工作的难题。从兴趣到题目从广泛的到明确的题目从明确的题目到问题从一个仅仅有趣的问题到这个问题更广泛的意义。笔者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考步骤,尝试着写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虽然这个思考过程不是简单顺遂的,但是有了这种思考方法,对于笔者今后的研究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逻辑论证

笔者一直认为研究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每一句话都要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作用。但一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进而严谨缜密地论述一个问题。本书第三部分详尽地讨论了研究论证的五个要素,并说明这些要素怎样对读者可能问的问题作出回应,如何将这些要素组织成严谨的论证。这种逻辑思考方式让笔者在今后的写作中不再无所适从,笔者可以尝试着用这种方式论证自己的研究问题。

四、结语

本书值得反复去看,不论是研究初学者,还是已有经验的研究员,都需要抱着认真的态度反复翻阅书中的重点内容,每一次翻阅都会对研究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的真正内涵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与生命的投入过程,一部分研究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忘记了做研究的初心是什么。从最初的基础调研,到真正确定选题,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使自己的研究成为枯燥、无用、形式化的文本,这是看完本书后让我反省的内容。

上一篇:日本RFID技术在服装界的最新应用 下一篇: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