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信号数字化》教学案例

时间:2022-06-18 05:05:54

《音频信号数字化》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音频信号数字化》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三章第四节“声音素材”的第1课。本节知识涉及声音数字化的基本概念、声音素材的获取和使用、声音文件的格式转换等内容。本课要求学生学习音频信号数字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理解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WAVE格式音频文件所占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

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浙江省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高二的学生。学生来自实验班,目前已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算法与程序设计”的部分内容,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但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知之甚少,对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数字化等内容认知度较低。因此,在本课教学时,多数学生缺少“音频信号数字化”学习的前导知识,而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字化过程中“量化”与“量化位数”的概念,则是本课的一个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音频信号数字化的基本概念;掌握WAVE音频文件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声音数字化的过程,发现数字音频参数与文件存储容量的关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认知经验和探究能力的体验式任务,进行“观察发现总结”,培养递进式的探索发现意识;通过数字化过程的体验和探究,激发探索信息数字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WAVE音频文件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

难点:采样频率和量化位数的理解。

设计思路

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课堂参与度,但在数字化概念欠缺、前导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实施的重心。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我采用“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教师讲解引导为辅,用‘倒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耳机(计算机教室中不常配备耳机),并与电脑连接;探究认识耳机上按钮的功能。

学生尝试操作,并交流相关按钮的功能。

教师概括本课的学习方法:观察、实践、交流。(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将和耳机有关,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三章第四节声音素材中的内容。(PPT投影章节名称,并板书课题――音频信号数字化)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本课时的学习方式,提出课题。

2.实验探究

任务1:记录(老师给大家发了4个音频文件,如图1,同学们可以对它们进行试听和观察,并将结果记录在任务单中)。

学生试听音频文件的音质,观察音频文件的容量,记录数据。

教师巡查,观察学生的记录情况,根据任务的完成度,用问题引导课堂。

问题1:4个文件的容量怎样?(大小不一)

问题2:4个文件中音质最好的是哪个?最差的是哪个?(有1个明显差,音质好的较难分辨)

问题3:猜想一下,这几个音质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根据容量来作出判断)

学生根据记录结果,回答问题。

师: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款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来对它们进行观察和对比,找找原因在哪。

教师演示Audition软件,并让学生观察音频的状态参数。

设计意图:观察已有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其中,问题2中关于哪个音质最好的不同回答将为下一任务的展开埋下伏笔,从而引导学生选择1个音频文件作为参照,用比较的方式来辨别。

任务2:比较(学生记录、比较数据,观察,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教师在学生每次比较时巡查引导,及时掌握其完成度,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探究结果。

①比较文件1和文件2。

初步得出结论:采样频率影响了文件容量。

探究1:采样频率是什么?

教师演示Audition,让学生观察单位时间内的采样点。

学生对比文件1和文件2单位时间内采样点的数量,并归纳:单位时间内采样点的数量越多,波形越光滑(音质越好),需要存储的点越多(容量越大)。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采样频率越高,容量越大、音质越好。(板书)

②比较文件1和文件3。

初步得出结论:量化位数影响了文件容量。

探究2:量化位数是什么?

教师演示Audition中量化等级的变化,学生观察、交流后对量化等级进行归纳:量化区间等级划分越细,采样点描述得越精确,音质越好,容量越大。

师:量化等级和量化位数两者有什么关系?

教师讲解n位和2n的对应关系,初步建立数字化存储的印象,师生共同得出结论2:量化位数越大,容量越大、音质越好。(板书)

③比较文件1和文件4。

学生自主比较,观察声道数,归纳声道数对音质和容量的影响,得出结论3:声道数越多,容量越大、音质越好。(板书)

设计意图:对发现的问题寻因,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在对比和交流中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阶段发现

任务3:结果(结合任务单和板书,汇总、分析实验探究的结论,观察影响声音音质和大小的参数,并得出它们的关系――正比例关系)。

教师在板书上用“×”连接三者,并提出问题。

问题4:对于声音容量而言,除这三个参数外,还有哪个参数会影响其大小呢?

学生回答问题。(时间)

教师板书声音容量大小的计算公式,学生学习音频文件存储容量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整理、归纳分析结论,探究其本质原因,突出重点。

4.应用体验

任务4:应用(按要求录制一段声音,PPT展示要求,如图2)。

教师演示麦克风的检查方法和录音的基本操作。

学生录制一段音频,试听录制效果,体验音频数字化的过程。

教师巡查并解决录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任务完成度,提醒学生观察、记录录音参数,并根据参数计算音频文件容量。同时,根据学生录音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情况和课堂剩余时间,设置探究问题,延伸知识。

探究3:录音音量大小对音频文件容量有影响吗?

探究4:计算得到的理论大小和存储时的实际大小为什么会有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录音体验,对音频数字化过程进行溯源,验证实验探究所得知识,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5.分析总结

任务5:小结(师生回顾音频数字化录音的过程,分析音频数字化过程,小结本课学习内容,教师布置课后巩固练习,如图3)。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梳理知识要点;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教学主线的设计脉络清晰,以发现、寻因、究底、溯源和巩固为主线有效地串联课堂各环节,充分体现出生本、生态的特点。课堂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内容安排便于后续课时的教学。第二,课堂任务的设计有意义、有梯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规律。第三,课堂任务完成度极高,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教学互动时略有欠缺。在课前,我未考虑特定环境对师生的影响,造成课前时间的过多消耗,进而影响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个别知识点(如采样频率)的讲解稍显繁琐,不敢放手,错失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比赛课源于自身教学的日积月累,精雕细琢,但在教学内容之外,我又不得不重提两个词,那就是预设和心态。好的课堂有充足的预设,也伴随着生成,但由于学科特性,又往往会有意外产生,如课堂中教学软件的安装故障等。面对这些意外以及比赛的压力,我们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来容纳和解决呢?

附录:《音频信号数字化》学习任务单

1.记录

试听、观察以下的4个音频文件,并完成下表。

2.比较

通过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打开音频文件,观察状态栏参数,完成以下表格。

(1)文件1和文件2的比较。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件1和文件3的比较。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件1和文件4的比较。

结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WAVE格式音频文件的存储容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

按要求录制一段音频,根据参数计算该音频文件的存储容量,并通过音频编辑软件观察该音频文件的存储容量,完成下表。

5.小结

声音录制过程分析。

点 评

本课由“猜测”和“验证”贯穿始终,用别具一格的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猜测”体现在让学生通过试听、观察的方法,进行三个音频文件音质和容量的比较,并大胆“猜测”影响声音数字化容量的参数、关系及计算公式,其中教师借助Audition软件的形象化,引导学生观察单位时间内采样点和量化等级,很好地突破了对“采样频率”和“量化位数”这两个抽象概念的理解;“验证”体现在学生通过“自我录音”“计算容量”“比对容量大小”这一过程,来验证公式的准确性。因此,无论哪个环节,学生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整个学习过程。

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对教学环境和学生不是特别熟悉,上课时没有快速找到音频编辑软件的快捷方式,这一点以及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采样点”和“量化等级”时,都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上一篇:清障式探究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