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纳妾须媒妁 煎炒烹熬粉做纤

时间:2022-06-18 11:55:31

淀粉不溶于水,但和水加热在60度时则糊化,成为胶体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淀粉这种特性。

虽说“食色性也”,旧时有钱人娶个三妻四妾的也算正常,可您猜袁枚有几个?他有十二妾,整整一打。韦小宝娶了七房姨太太,和他相比又算老几?袁枚在乾隆四年金殿夺魁,获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衣锦还乡迎娶了王夫人,时年方二十四岁,并携夫人北上京城候职,两年后初知溧水知县,为官清正持法严明,只是结发夫人王氏—直没有生育,就纳了第一房妾陶姬。此女通文书,能作诗。袁先生每每在闺中唱和,而陶姬给袁枚生了一个乖巧女儿,但不久病故了。而后,袁枚又娶了第二房妾方聪娘,方聪娘怀孕后不幸流产,就再没有过孩子。于是又纳了第三房妾陆姬年方十九岁。次年六月陆姬倒是为袁枚生了一个儿子,可惜的是此子生下来半天就夭折了。袁枚曾作诗有“半日为人父”之语,悲伤不已。

乾隆二十五年,四十五岁时袁枚又娶了第四房小妾金姬,宠爱有加喜欢得不得了,如果说前四房纳妾是为了传宗接代还算正常,后来又娶的八房就露出袁枚好色本色。袁枚虽娶了十二房妾却无子嗣。60岁那年将弟弟的香亭太守之子阿通过继为子。说来也怪,袁枚62岁又纳了仲氏为最后一房小妾,可谓苍天不负有心人,仲姬第二年生下一子,袁枚大喜,取名为袁迟。认为是兄袁通带弟而来,将兄弟二人_视同仁,而后几年又连得二女,袁枚可谓是晚年添子,人丁兴旺。

妾区别于妻与婢,妻是指男人的配偶,古字妻上部代表扫帚,妻子就是扛着扫帚的女人,干家务,指主内务。男字从田从力,乃田间千滔而主外。婢指奴婢,从女从卑,就是仕绅家的丫鬟、使唤丫头、老妈子、保姆之类的。妾是有了妻而又娶的女人,也就是现在常讲的小老婆、二奶、小三之类的。妾古字是从女从辛。表示受过刑罚的女奴,也可指立在一边伺候的女人,地位低于正室原配。此外妾也是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要说官宦仕绅和大户人家的男人有个三妻四妾的也就算了。但娶十二个这袁枚也忒过了点,这还不算吃在碗里占在锅里,应酬吃花酒,招女暖床伺寝,所以说他是清朝第一大色狼一点也不过。

可话又说回来了,老话讲三个女人一台戏,十二房妻妾在家争宠吃醋那得有多热闹,又有多少乐子。袁枚能把这么多女人哄得滴溜乱转也算领导有方,可能是他十几年的县太爷积累管理经验的缘故吧。而且,十二妻妾备有分工,在家中备司其责,这个度掌握得很合适,可谓无度叫荒淫,有度就叫风流倜傥,这倒应了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之语。另外也看出袁枚老先生身体健康,腰不酸,腿不疼,肾不亏,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可谓老当益壮。

袁枚的妻妾大部分是经过媒妁之言,也有别人投其所好送的,古时说媒拉纤是一种职业,男无媒不娶,女无媒老且不嫁,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有专业媒婆专门撮合男女之事,当然后来引申了,如媒介、媒质、传媒,无处不有。餐饮呼麸麴为媒,媒即纤矣,纤原指船前面的大绳子,纤夫,纤绳乃连接之意,袁枚在随园食单将豆粉为纤,即由拉船用纤之意而来。

纤又叫芡,勾芡,着腻,芡汁,拢芡,挂芡,找芡,走芡,打芡,抓汁,打献。芡的好坏与菜肴有着直接关系。勾芡与火候、调味是烹调的三大要素。芡汁在行业内又叫“芡口”,不同的菜不同的烹调方法,有不同的荧,如炒芡、爆芡、溜芡、烧荧、扒芡、烩芡、米汤芡、二流芡、妈拉芡、跑马芡等诸多名堂。

总体来说,芡分两大类,浓芡与薄芡,炒、爆、烧、溜、焖、扒,用粉量多为浓芡;烩菜、汤羹类菜,芡粉的用量少,芡汁成熟后比较稀薄,如二流芡,米汤芡,流水芡。芡汁根据加入原料色泽不同又可分为白芡,奶油芡,奶汁芡,黄芡,金黄芡,淡黄芡,青黄芡,深黄芡,红芡,大红芡,嫣红芡,浅红芡,金红芡等。

芡汁的颜色与加入的调料有关,黑芡是汤三成芡汤七成加豉汁、糖、老抽,也有加喼汁或日本烧汁的;自芡用牛奶调色调味,加什么芡就形成什么风味,加番茄酱,即成茄汁荧,色金红味酸甜,加蒜泥的是蒜泥芡,加酱汁的是酱汁芡,加蚝油的是蚝油芡。还有一种珊瑚芡是用蟹黄、蛋清加上汤调味后勾制而成,银瑚芡则用蟹肉、蛋清。与此相似的还有蛋白芡、蟹汁芡。青芡则是加绿菜、韭菜汁、青豆茸,亦可用抹茶粉勾出芡,青绿可爱。

勾芡一般多用淀粉,淀粉中的生粉,绿豆粉最好。绿豆粉劲大,过去最好的是淀粉,也叫老干粉,讲究去粉房拉一桶,要时常换水,用千绿豆粉时要先泡透,否则有小疙瘩。现在大多厨师都用生粉了,生粉也叫木薯淀粉,最好的生粉是产自荷兰的风车牌生粉,此种淀粉黏性强,使用方便,正因为好用,所以市场上假货也就很多,所以有时不如用同汇生粉,最起码货真价实。

勾芡在烹调中可是个技术活,如勾不好的话,会产生汁芡发混不明亮,甚至出现疙瘩。勾芡过程中,芡大了,行话叫芡紧了,芡长了,就是说粉子多了;相反,粉子少了叫汁松了或芡澥了,出现这些问题多与烹调勾芡的手法不同有关。

勾芡在菜肴接近成熟时下芡,因手法不同,又可分为拌芡、烹芡、卧芡、淋芡、点芡、浇芡、蒙芡等诸多手法。

泼芡,是从原料表面泼入水淀粉,像扒菜类就是用芡先抓住形,再用淀粉点芡,行话叫先缝后补。

淋芡是将淀粉淋入,并不断晃勺翻炒,常见的是碗芡,也叫烹汁、兑汁、对汁’就是把调料和淀粉事先调好,多用于爆、炒、熘一类的菜肴。此类菜加热时间短,操作速度快,故须先将芡汁兑好烹人即可,常用的芡汤及各种汁酱都属此类。

碰芡则是边炒边加调味料,热油热锅旺火迅速翻炒。

卧汁是先把芡汁勾好,再放入加工好的原料。此方法多用于大量菜肴制作;而浇芡也是常用技法,多用于蒸菜、扣菜、溜菜;浇芡也叫浇汁、泼汁、蒙芡、泼芡,其中有一种手法叫跳芡,这种芡多用于炸熘菜。如松鼠鱼、醋浇鱼,需两口锅同时操作,把勾好的汁倒入另一个烧热的油锅中炒发,使芡汁起泡沸动,行内叫活汁,也叫发芡,此芡汁从厨房到客人面前还在沸动吐泡,要求动作要干净利索快,菜撵着你跑,所以还有一个名子叫撵芡。此跳芡已近失传。

芡也有不放油的同样汁明芡亮,西湖醋鱼的汁不加油还要离火搅芡,此法多用于勾鲍汁。还有一种油澥芡,也叫澥汁发芡,此方法多用于红烧菜肴,把菜烧好起人盘中,锅中留汁勾芡,然后加油烘炒,使汁起泡也叫活汁。

勾芡的最高水平就是人们常说“明汁亮芡”、琉璃芡,意为菜表面油光瓦亮,好像蒙上一层琉璃,这才是最高境界。

要想勾好芡,必须了解粉纤。淀粉不溶于水,但和水加热在60度时则糊化,成为胶体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淀粉这种特性,下芡后不能马上搅动,略糊化后再翻炒,否则汁混不亮。

常用的淀粉也叫团粉,常用的有生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土豆淀粉,薯干淀粉,小麦淀粉,木薯粉,菱粉,葛根粉,藕粉,吉士粉等。绿豆淀粉是最好的淀粉,黏性足,芡汁洁白,而且有光泽;土豆淀粉劲大,但吸水性差,色不佳;玉米淀粉劲小,最好用于挂糊上浆;小麦淀粉自,宜沉淀发澥;现在酒楼食肆勾芡常用的是生粉,生粉是港粤叫法,台湾叫太白粉,它是木薯淀粉,此粉有诸多优势点,已成为勾芡之首选。还有一种茶果粉,此粉黏性是生粉的三倍,但价格略高。

此外还有一种什么粉也不放的芡,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自来芡,这种芡原料一定要含大量的胶质,如蹄筋,鲴鱼,甲鱼,鳖裙,重用油、糖焖烧,旺火收汁,行话叫蚵。此类菜《随园食单》上记载很多,如红枣煨蹄膀、鸡汤煨斑鱼等,都是此法。

上一篇:“对话”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下一篇:在台湾开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