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黑疸病名与证治源流考

时间:2022-06-18 10:04:14

【摘要】张仲景首先提出黑疸之名,认为本病是疸病的变证或转归。历代医家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笔者通过研读历代文献,对黑疸的病名及证治源流进行整理,以期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关键词】黑疸;证治源流;《金匮》

《内经》首创“疸”字代表黄病。如《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疸也。”《灵枢・经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灵枢・经脉》:“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黄疸,肠。”而黑疸之名,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中第7条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第14条目:“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固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由此可知黑疸病的黑为“面黑”、“虽黑微黄”、“额上黑”、“大便必黑”,张仲景把黑疸列在黄疸病篇讨论,把黄疸病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认为黑疸是疸病的变证或转归。后世医家多在《金匮要略》基础上研究本病。延至现代,黑疸病名概念与古代已有所不同,但历来属难治病,笔者试通过研读《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及晋代至现代的有关文献,对黑疸的病名及证治源流进行整理,希望能对中医治疗黑疸病的研究有所裨益。

1 晋至唐时期医学著作论黑疸

晋至唐时期,许多医家对《金匮要略》中所述黑疸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多本著作中论及该病,并提出了有效方药。晋代葛洪认为黑疸属难治病,《肘后方》记载“治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土瓜根捣绞取汁”[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黑疸候》中详尽描述了黑疸的临床症状,并认为黑疸乃黄疸、酒疸、女劳疸失治转变而成[2]。

唐代医家对于黑疸的治疗作出卓越贡献,记载一些治疗黑疸的有效方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黄疸第三论》中记载了五首方治疗黑疸。一为土瓜根捣取汁;二为黄黑等疸方(当归、桂心、干姜、茯苓等);三为赤芩散,“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方,服之,须臾当吐,吐则愈”。四为茵陈丸,“主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体重方”。五为腹满者难疗方(滑石、石膏用麦粥汁送服)治疗女劳疸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四纳入黑疸病名,并在《黑疸方三首》篇中记载“硝石矾石散方”、“茵陈丸”及《深师》赤小豆茯苓汤方[4]。

2 宋至元时期医学著作论黑疸

宋金元时期,对黑疸病的辨证论治的论述较前深入一步,各医家结合临床实践,精彩阐释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宋《圣济总录・黄疸门》从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论述黑疸乃脾病传肾,足少阴经受病,“脾病不已,传其所胜,肾斯受之”。记载当归汤、土瓜根饮、瓜蒂散方、茵陈蒿丸方治疗黑疸。金代李杲在《脾胃论・论饮酒过伤》曰“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以葛花解酲汤主之。”用葛花解酲汤(葛花、茯苓、猪苓、泽泻、砂仁等)分消酒湿,温中健脾 。元代赵以德在《金匮方论衍义》中论述女劳疸乃“因饱食入内,宗筋过用,脱泄,而阳明之湿热乘虚下流于肾,肾中之火亦乘于阳明,上下交驰”,并解释了“额上黑”机理。而酒疸变黑疸是“败血之黑”,因“酒之湿热,伤其脾胃,脾胃不和,阳气不化,阴血不运”,“气耗血积,其血败腐瘀,浊色越肌面为黑”。

3 明清著名医家论黑疸

明清时代是著名医家辈出的时代,出现很多注解金匮的重要著作,很多医学著作中均精彩论述了黑疸病,并记载病案,在宗仲景之说基础上,发展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学说。

明《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三味治疗黑疸的药物,栝楼根、鬼臼与土瓜根 。

清初医家高学山在《高注金匮要略》中论述黑疸简洁而精要,曰“女劳疸――惟多欲而兼勒精者,始有此病”;酒疸误下,“热邪以阴伤而愈炽,热极则血欲枯,而其色渐黑”。著名金匮注家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论述女劳疸“额上黑”乃因“肾劳而热,黑色上出”,此证脉沉,色纯黑。酒疸下后“湿热乘虚陷入血中”,脉象浮弱,色虽黑而微黄,提出二病转化为黑疸后的鉴别诊断。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论述女劳疸乃“少阴热因作黑疸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但“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

4 近现代医家论述黑疸

目前,很多医家认为黑疸与肝硬化颇类似,有的属于黑疸轻证(早期肝硬化),病机以阴虚挟瘀为主;有的属于黑疸重证(晚期肝硬化),以血水臌为主。也有医家认为该病相当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并将其归入肾系疾病,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两类,总以肾阳虚常见, 温补肾阳佐用活血法治疗。王三虎教授认为黑疸多见于肝癌、胆囊癌而伴有黄疸的病例,或者是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特殊病症。主要病因病机为湿热郁结肝胆,胆汁外溢,渐成瘕,又肾阴亏虚,湿热与阴虚相混,难分难解,阻滞气机,血液匮乏,流通不畅,则面色由暗逐渐变黑而成黑疸。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治则,从利肝胆、清湿热、化瘀血、滋肾阴、消瘕几方面入手,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

5 结语

黑疸病名虽首出于《金匮要略》,但《内经》中已有关于“疸”的认识。仲景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在黄疸病脉证篇中论述了疸病的特殊类型黑疸的证治,后世医家多在《金匮要略》基础上研究本病,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了一定的拓展与衍生。

总之,黑疸为各种黄疸病的转归与变证,属难治性疾病,脾肾亏虚、湿热挟瘀为其主要病机,面黑、额上黑、大便黑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此病可累及脾胃、肝胆、肾等多个脏腑,多为虚中夹实,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规律,从阴阳、虚实、气血、脏腑各方面全面考虑,辨证用药,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81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2

[3]孙思邈.千金翼方诠译[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1087

[4]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143

上一篇:郝守增:胆大因为看得远 下一篇:一只烂皮鞋 砸趴下一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