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世博园之二 世博采访攻略六计

时间:2022-06-18 10:01:17

勇闯世博园之二 世博采访攻略六计

4月26日,北京日报的世博采访团再次出发,这次的任务是要做开幕式揭秘特刊和北京周特刊及日常跟踪报道。采访这么大的活动,不仅需要提前策划,更需要记者运用多种采访技巧。第二次“出征”,除黄加佳、戴冰和笔者是上一次“勇闯世博”的成员外,其他几位沈衍琪、巩峥等都是第一次来世博园,兴奋与挑战并存。

广泛发动人脉 多头揭秘

人脉就是一张网,找到一个人再顺藤摸瓜,通常不出5道关,就能找到核心人物。

世博会开幕式的保密程度堪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所有参与开幕式的创作人员和演员都签署了保密协议。但由于北京日报要在5月1日当天刊登4个整版的开幕式揭秘,必须让所有的采访都在4月30日晚完成。这就得提前下手,广泛发动人脉,取得对方信任,争分夺秒一点点“抠”出东西来。

到达上海之前,负责世博开幕式揭秘的笔者从网上得知辽宁芭蕾舞团和上海芭蕾舞团在为开幕式集训。很显然,中国三大芭蕾舞团中,唯独缺少中央芭蕾舞团。李洋便找到中芭,询问其中缘由,中芭虽然并不参演,但却提供了一条有用信息,芭蕾节目的导演是著名编舞家赵明。凭借平日跑舞蹈新闻的底子,笔者很快与赵明联系上,到达上海当天就采访到了赵明。

顺着赵明,记者又找到了开幕式导演组的副总导演。这里面也有个技巧。总导演通常对整体情况非常清楚,但对具体创作中的故事了解不够细,而且又很忙,这样的话,采访副总导演是个更好的选择。

采访副总导演时,距离世博会开幕只有一天。世博园已经不允许记者进入演艺中心,安保措施极其严格。记者抱着侥幸心理混上了副总导演的车,一路开进世博园,尽管仍然有三道安检,但终于蒙混过关。提前看到了开幕式的全部演出,而且扎在演员堆儿里采访到了大量一手资料。

此外,烟花表演是开幕式最大的亮点。但世博会的烟花策划是澳大利亚公司,提前很难采访到。记者就把目光锁定在提供和安装烟花的中国公司身上。通过平常积累的文化部关系,记者拿到了中国几大烟花公司老总的电话。通过一一确认,得知其中3家正在为世博会服务,这才完成了采访。

京沪联动 化劣势为优势

在外地采访,忌讳把采访对象局限在当地。最聪明的办法是随时利用后方资源,让人生地不熟的劣势,变为采访渠道广泛、角度多样、思路开阔的优势。

世博会开幕式揭秘报道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开幕式的高科技亮点中,最令人惊奇的就是小球矩阵和空气浮球。记者提前就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技术发明者、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孔繁让。遗憾的是,由于缺少人脉资源,他并不信任记者,担心泄密,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在上海没有更多资源可以用了,就把目光投回北京,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找到了中国科技馆。

在中国科技馆,记者发现,其实两项核心技术在这里都有应用,于是立刻采访了科技馆的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技术原理。于是,写出了空气浮球源自“伯努力定律”等独家科普揭秘。而且,正是由于写出了中国科技馆对这项技术的应用,上海世博会与北京读者的关系就又近了一步,让整个开幕式的揭秘报道不是为了揭秘而揭秘,更有亲近感。

人海中快速筛选采访对象

在大型活动采访中,时间紧任务急是普遍情况,这就需要记者能快速确定自己的采访对象,在最短的时间,找出能说出实在东西或与众不同故事的采访对象。

5月4日,世博会北京周开幕当天,北京花车巡游也开始了,人山人海的观众,采访哪些人的感受最合适呢?一般的观众都会评价很好看、很热闹,这样的话谁都能说出几句,但显然不够有深度也不够有特色。就在纷乱的人群中,一个背着婴儿的大男人吸引了记者巩峥的目光。30多摄氏度的天,孩子脸上都起了痱子,但爸爸还是抱着孩子等在路边观看。巩峥意识到,这父女俩一定与巡游有不同一般的关系,否则不会如此执着。上前攀谈几句,记者就知道找对人了。原来,他们是花车巡游舞美负责人初蕾的家属,因为孩子还没有断奶,只能由爸爸抱着孩子跟着花车队,从几个月前的排练,到现在的正式演出,见缝插针让孩子吃饭。这个名叫喜鹊的女婴也是世博会花车巡游诞生的见证者。

对上海世博人家的选择也需要这样的技巧。世博人家就是在世博会期间接待外宾住宿的普通人家。通过前期了解,记者发现很多世博人家的背景太过戏剧性。比如丈夫是上海人,妻子是乌克兰人,两人又都在文艺界工作。或者,家里的主人曾在宾馆工作,所以把家里收拾得像宾馆一样。最终,记者在一个世博人家最多的小区里,选择了一户只有老两口的人家。这个家没有别人家热闹和宽敞,但两位老人一生的经历,却是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正是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对象,记者才能在充满人情味的叙述中,带着读者去感受了一个普通上海人家的故事。而这个角度,其实也正是世博人家存在的根本原因。这样的采访和写作,显示出一个大型盛会中少有的细节和温情。

在上海采访的日子里,出租车司机也成了很多记者随机采访的对象。打过几次车以后,记者们已经对世博专属出租车的数量、种类、叫车方式等信息了如指掌。这些都为世博报道的花絮提供了丰富素材。

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

快速确定采访对象之后,一定要把握机会,不能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否则会白白浪费精心找到的机会。

记者黄加佳对“生命与阳光馆”的采访就有这方面的经验。这个馆展示的是残疾人的生活世界,面对馆内很多残疾人,她最终确定要采访一位专搞“非视觉摄影”的盲人。由于没有采访过残疾人,黄加佳提问时的用词始终很谨慎。但对方连“盲”字都不愿意提,而是叫“视障人士”。问到这位盲人的摄影作品展览是否很让观众感动时,对方也很不高兴。在这位盲人的的理解中,“感动”就等于“同情”。这让黄加佳感到,在采访残疾人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和对方的绝对平等,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关照别人的高度上去。这样才能让对方愉快,才会有更好的交流。

随时随地睁大“新闻眼”

世博会的新闻并不仅仅局限于世博园中的各个场馆内,伴随着这样一场盛事的举行,整个上海市都在发生悄然变化,可以说街头巷尾处处皆是新闻。

负责采访世博会开幕式现场的记者沈衍琪在开幕式结束之后走出世博园区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整个城市一片寂静。而此时,在距离世博园区不远的一条马路路口却灯火通明,聚集了30多人。这些人虽然只是轻松随意地聊天,但“队形”却保持得非常好,不少人还带着书本、报纸等打发时间的东西,一看就是有备而来。尽管这一幕可能和世博会毫无关系,但记者还是上前对其中的几位排队者进行了采访。原来,这些人排队的地方是一家邮政局,排队者是为了在这里等待第二天世博纪念邮票首发。一位老人当天下午6时就来了,居然只排第三名。排队者中有两个年轻人是从南通坐长途车专程过来的。人们对世博的热情从小小的邮票上就可见一斑,这意外的采访形成了一条好新闻。

随时总结攻略 节省时间

采访大型盛会的过程,也是记者渐入佳境的过程。对于世博园区和世博会的方方面面,记者也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但只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窍门,节省时间和体力,让自己事半功倍。

进园区走哪个门就是一大学问。从驻地出发时,一上车就要明确指明走哪条路去哪个门,一旦走错门,就要多走出半个小时不止的路程,而且会遭遇热门入口的超长排队。世博会开幕第一天,很多北京记者就由于没找到窍门,在4号门外等了近两个小时才入园。但北京日报的记者前期“勇闯世博”时已经对地形非常熟悉,通常选择人少又距离目标人群近的7号门、8号门,这样,不仅离驻地近,通常半小时内就能入园。

再者,进园时间也很有讲究。“五一”期间,世博园的观众最多,各个入口排队的人都很多。在采访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记者通常选择中午入园,这个时间排队最短。

世博采访攻略中,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搭乘交通工具的技巧。世博会开幕当晚,很多观众都滞留在园区附近,在外滩等地采访外景的记者们半夜也找不到车回来。但是,上海的叫车服务非常发达,这是与北京的不同之处,应该加以利用。这些经验,记者们每天都会随时随地交流,大家互相提醒,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体力。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

上一篇:从北京市崇文区的经验看――街道社区新闻机制... 下一篇:上海世博会新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