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加强职业院校畜牧教学专业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06-18 09:48:42

试论如何加强职业院校畜牧教学专业的素质教育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及职业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开,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与培养的方向、目标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

【关键词】职业院校 畜牧学

以往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学历教育,学生是高考成绩较好的,而今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大多是高考成绩一般甚至没有参加高考的。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及职业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开,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与培养的方向、目标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

一、职业院校畜牧教学的不足之处

1、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单一,只重视知识的考核

当前职业院校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办法一般采用闭卷笔试,考试重点也放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上,试题的题型基本是复习题的翻版,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生通常被这种考试方式引到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路子上去,直接扼杀了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不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有些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短缺。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在职业院校畜牧教学方面,我们必须在教育思想、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现实及时展的需要。面对畜牧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

3、办学模式封闭,服务功能单一

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大气候影响,招生和就业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工作重点有向招生、就业方面倾斜的趋势。职业院校在强化专业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和农牧区经济方面较为薄弱。师资素质和知识结构与快速发展的农牧区经济不相适应,在社会服务和信息调查反馈方面欠缺,先进技术不能及时转变为生产力,学校开门办学教学改革力度不够。特别是作为传统的畜牧畜医专业,仍然存在着“课本上养猪,黑板上喂鸡”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为授课而授课,体现不出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4、综合实训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实训教学规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缓慢,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小,设备简陋,只能开展一些传统兽医的实训,且校外基地的建设目前有些学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畜牧产业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5、教师动手能力较差,实训指导能力薄弱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实训能力、水平,决定着实训的成效。目前,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且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实训执教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差已成为现实。

6、教学内容陈旧,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实践的需要

21世纪,我国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作为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却还是原地踏步,仍沿袭传统畜牧业的管理技术,现代畜牧业的知识内容占比例很少,让学生感受不到新技术发展的迅猛,更满足不了农牧区产业结构的需要。

二、职业院校畜牧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人文知识、心理及生理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那么,职业院校畜牧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指的又是什么呢?具体来说,通过畜牧教学,让学生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文化素质方面:正确掌握教材理论知识;具有用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二是思想品德方面: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刻苦耐劳的毅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技能素质:掌握一些基本操作,为以后更高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在中职畜牧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热烈而积极的期待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依赖、鼓舞与激动的内心情感体验而产生共鸣,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动,去实现教师的期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应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尽量多扬少抑,对学生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那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就是牵马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劝导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本身必须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面对教学的困难局面,不应悲观丧气,而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解决它;其次,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备一桶水。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勤于钻研,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不断加强自我进修,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再者,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教师的灵魂,一切教育行为无不受其支配和制约。

(四)分类要求,加强学法指导,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那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较难较多的学习材料,启发鼓励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大多数学生着想,并时刻牢记越是差的学生越是需要帮助。在课堂上提问时,能有计划地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提不同的问题,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积极的参与班上的教学活动。

上一篇:谈当前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 下一篇:微时代环境下高校营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