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

时间:2022-06-18 03:07:40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

我们知道,人是在不断解决纠纷和问题中发展的,幼儿也不例外。随着幼儿解决纠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也会增强,尤其对独生子女来讲,可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疲,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

所谓的纠纷,就是指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幼儿纠纷是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与同伴发生的相互抵制或对抗,表现为交往双方在行为、言语或情绪等方面的对立,是幼儿与同伴之间频繁发生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角色游戏中的大班幼儿纠纷,是指在角色游戏中,各个活动区中大班幼儿自主活动时所产生的纠纷和冲突。对策研究指处理角色游戏中的矛盾,解决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纠纷的方法。

笔者将从“研究主题的发展现状”、“大班幼儿的游戏共性和交往特点”、“角色游戏对大班同伴交往的影响”、“解决纠纷对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几个方面来剖析课题、阐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现状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从角色游戏出发,对幼儿产生纠纷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大部分教师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还不是太清楚。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幼儿交往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尝试着观察幼儿的游戏,但不会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不知道哪些是该记录的、哪些是不需要记录的,结果观察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有些教师每次都很认真地观察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同伴纠纷,但面对一大堆记录下来的文字、表格等资料,却不能从中分析出游戏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下次游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要鼓励不同性格与不同能力幼儿间的交往,对于不协调的幼儿,老师可主动做说服工作”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有责任指导幼儿健康交往:“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总结:在学习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研究者将关注点落于“幼儿同伴交往冲突上”,但对于解决冲突的策略研究上却遇到了困难。

“在物品或空间冲突情境下和游戏冲突情境下,ICPS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通过沟通协商、解释请求等方式独立解决冲突,改善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但在故意挑衅和干涉、控制他人的情境下,尤其是在故意挑衅的冲突情境下,幼儿的退让逃避和强制攻击策略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幼儿在遇到强制或暴力事件时,ICPS训练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勇于面对冲突,或控制冲动的情绪,大多数幼儿仍然会逃避矛盾或使用“以牙还牙”的报复行为。”②

也有部分研究者意识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纠纷点”对“提升幼儿社会往”的促进作用。

“攻击性是一种的行为,在角色活动中是比较常见的,幼儿解决纠纷、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在此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学会了宽容。”③

启示:鉴于此,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纠纷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合作与分享的发展。诚然,在所搜集的文献中却鲜少提出解决纠纷的具体策略。角色游戏是最典型的、最富有特色的,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它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与幼儿之间发生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容易产生纠纷,纠纷解决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易于被同伴接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获得友谊,形成健康的个性。相反,冲突解决能力发展较差的儿童,容易导致冲突的扩大,甚至会因较多的攻击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故角色游戏反映的是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社会技能,并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从角色游戏入手研究幼儿的纠纷解决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共性和同伴交往

了解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发展共性能为“解决幼儿纠纷”提供支持。大班的孩子与社会的接触面已大大扩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增多,在游戏中他们不但能反映亲身体验的事物和现象,而且能反映从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听到、看到的,从成人或同伴处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中小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在游戏时有较强的游戏目的性和独立性,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有较好的游戏合作水平,有较强的游戏评价能力。然而,随着不同角色的渗透、与本位角色相似度的提高,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情感倾向和对他人的评价也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④

“同伴接纳类型是对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整体评价,是社会认知的综合放映,其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幼儿解读社交问题的策略。”⑤

“受欢迎幼儿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社会问题处理者、有效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⑥

总结:大多的文献点明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特殊性”,因为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多了,生活的积累多了,所以与同伴间的交往情节日益丰富,他们在游戏中的冲突也日渐凸显。

“儿童在解决冲突中运用的策略有这样四种:第一,减少付出,即当解决方式会导致一方付出时,会遭到该方的反对。此时若找到减少或消除付出的办法,就可以使双方的意见一致;第二,补偿,即找到一种办法补偿让步的一方;第三,互相捧场,指双方各让一步,以求意见统一;第四,架桥,指想到办法找到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新选择。”⑦

启示:关于“大班幼儿的交往”是国内外诸多学者长期研究的内容,他们从幼儿的交往类型、幼儿的交往定位、幼儿的交往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笔者所要研究的内容又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角色游戏”中的幼儿纠纷解决策略。角色游戏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模仿游戏,又有其特殊的意义在:角色游戏没有目标,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参与活动。那么就为幼儿交往提供一个相当“自主”的平台,而将“大班幼儿纠纷解决策略”的研究落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交往的影响因素

“游戏时幼儿发展和生存的主要活动。”⑧

角色游戏能让大班幼儿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幼儿发现交往的问题,解决交往的问题,从而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在平等互惠同伴关系建立的同时,体验冲突、谈判或协商的机会也随之出现,使同伴交往摆脱单线的行为互动,达到更高的丰富情感的互动。他们在游戏中的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中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结:角色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班幼儿体验、宣泄交往中的情感,丰富了交往的类型。

“在角色游戏情景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可以分为十大类。其中发起交往此略有主动邀请、联合、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提供物质、拒绝七类;应对交往策略有合作、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拒绝八类。”⑨

“角色游戏帮助大班幼儿去自我中心。大班幼儿已经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即了解和认识人的行动,能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学会将自己的意见同比人的意见协调起来,学会相互理解和帮助。角色游戏促进了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其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协作行为的发展,使幼儿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得到强化。角色游戏越深入幼儿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必须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等交往策略。角色游戏干预有助于干预效果的概化,保证幼儿习得新技能在训练课堂之外的适当情景中得到应用。”⑩

启示:角色游戏对于幼儿交往的促进和谐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一次次讨论、纠纷中,不断总结交往中的经验教训,在自省和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角色游戏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在游戏中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规则,以及交往过程。因此,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来体验成人的生活继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所以“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不仅是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更是引导幼儿“从游戏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解决纠纷对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然而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矛盾和纠纷,如争抢玩具、争相扮演一个角色、加入别人的游戏等,游戏也常常因此陷入困境,为了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会试去认识和理解同伴的想法,学着去处理与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

总结:在多数研究者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幼儿解决纠纷策略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之一。

“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特性,不同于物理现象的特性,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进行度量。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又能通过它成功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一个人怎样解决问题,取得了什么结果,就可以判断他能力的大小。”

“同伴纠纷的解决策略直接影响同伴关系的质量,纠纷处理不当与攻击行为、同伴拒绝密切相关。”

启示: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直接的途径之一莫过于同伴交往,而同伴交往中(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存在着许多“冲突”和“纠纷”,幼儿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和纠纷,如何在游戏场景中解决当前的问题,幼儿最直接面对浓缩的“社会生活”,表现其社会经验(成人模仿、同伴干预、教师引导等)和处事能力。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现状,参考“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针对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观察,了解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纠纷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为探索培养幼儿解决纠纷能力提供指导依据。从而进一步推进游戏发展,推动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注释】

①吉林大学幼教中心. 适应群体生活,培养交往能力.

②王芳.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河南大学,2010.5.

③刘晓静.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2.4.

④刘金花 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24.

⑤Rubin K H. Krasnor L R. Interpersonal problem competence in children. In: V. B. Van. Hasselt and M. Herson(Eds). A life Perspctive.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92:133-178.

⑥Erwin P G..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Chiehaster, Wiley.

⑦Sarah Trenholm & Arther Jens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 International Thomson pblishing 1992: 29-31.

⑧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⑨周丽华. 游戏情景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初步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⑩吕云飞. 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影响的实验研究,河南大学,2001.5.

彭聃龄 主编.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02.

李文芳. 社会认知方法训练改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实验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6:P47.

(作者单位: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幼儿园)

上一篇:内素不修外战必挫 下一篇:长大了的小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