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

时间:2022-06-18 02:49:35

新闻价值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不仅是由于新闻的不同而不同,同一新闻事实,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那价值的闪光,也许需要等待--不确定的等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张照片--一个战士的半身像,他的军装、军帽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各种各样的像章,右手拿着"红宝书",左手捂着心口处,脸上的表情无比虔诚……

这张题为《虔诚者》的""老照片,作者是原黑龙江日报社摄影记者李振盛。他拍摄并珍藏了数万张""历史照片。1988年3月,他的一组""系列照片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题,在《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中荣获最高奖--系列新闻照片大奖,随后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张照片就是其中主打照片之一。不了解它的拍摄过程的观众,只是惊诧于那种无语的深刻主题,而当年曾与作者一起搞摄影如今专程到北京来看影展的几个老同志则感慨地打趣:"当年若不是从柜子底下掏出那个胶卷来,今天就少了一幅名作,就丢掉了一个大奖!"

是啊,谁能想到,这张举国公认的历史的形象,这种难以磨灭的时代的缩影,竟被岁月尘封了20年!

2002年,李振盛出版了他的《追忆瞬间》一书。书中追忆了和这张照片有关的往事,把我们带入了一种新闻的思考。

那是1968年4月16日,驻军某部一连班长王国祥同志应哈尔滨市滨江区广大贫下中农的邀请,去汇报自己活学活用著作、实现思想革命化的体会。他的讲用激起了现场听众极高的政治热情。讲用结束的时候,不知是谁带头把自己珍爱的像章赠戴到他的胸前。紧接着,大家都开始这样做。胸前戴满了,戴到后背,后背戴满了又往军帽上戴。一共戴了170多枚。王国祥戴着这些像章回到驻地时,被大家团团围住了。他含着激动的泪花,讲述了这些像章的来历。当时,正在现场采访的李振盛,急忙拍下了这个感人的场面。照片冲扩出来,一张是面带微笑,一张是神情凝重。作者挑选了后一张,赶写了照片说明,兴冲冲去交稿,却被泼了一头冷水。驻报社"工宣队"的头头对战士的表情不太满意,而驻报社的"军代表"说得直接些:"忠于嘛,应当是高高兴兴的才对,这个战士的表情,怎么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劲儿……"

照片被"枪毙"了。饶有意味的是,李振盛并没有随手扔掉它,而是很仔细地把照片和底片一起保存了起来。因为,他觉得"它是个东西",有点味道。过了14年后即1982年,作者工作调动,在移交文件柜收捡东西时,不小心把一个用纸包着的120胶卷掉到了地上,而且滚到柜子的后边去了。因为多年没有清扫过,柜后是厚厚的一层灰土。不就是一个多少年前的120胶卷吗?有的同志劝他就不要掏了。可振盛还是费劲掏了出来。撕去包装,拉开胶片,他一下子就看到了那两个底片。他指着底片对几个同事说:"这个浑身戴满像章的人物表情很特别,很精彩,我要永久保存这张底片。将来肯定会有用的。""别胡扯了,还能得奖咋的?"一个同事问他。这话还真把李振盛问住了。正像他后来在书中说的那样--"我只是朦胧地相信它会有用,究竟能有什么用?什么时候有用?一时也着实说不清楚。"

又时隔6年。他的""系列照片荣获大奖。当多家摄影报刊纷纷转发、评论这张《虔诚者》的时候,作者也更深刻地领悟了它的价值。他守望的距离是20年。

笔者想来一个假设:假设当年这张照片第二天就见报了,作者会不会因为它已顺利地完成报道"使命"而不再珍藏了呢?或者,发表后的照片会不会也像其他数不清的照片一样被后来的报纸永远地掩埋了呢?

新闻价值永远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不同的新闻事实会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即使是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人也会从不同的层面去作出不同程度的理解。这都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本文最想说的是:限于主观和客观条件,有些时候有些新闻的价值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其价值的显露或全部显露,需要假以时日。这时,记者本人就需要冷静,需要耐心,需要等待,等待能显露其价值的社会背景和机会的到来。当然,如果你看走了眼(本来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时运不济也可能会等到一个失落。等,还是不等,就在你自己了。

上一篇:地方媒体网站存在的问题和出路 下一篇:传播模式与个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