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分层次教学中实施人本教育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2-06-18 12:57:29

高中化学分层次教学中实施人本教育的几点做法

高中教育的普及,使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差生数量也相应增加。我们莱阳九中现有在校学生五千多人,每一级部我们分了三类班级,A1班、A2班、B班。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知识水平相差很大,就是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提高其化学成绩以适应其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一直以来困惑我们一线教师的比较头疼的问题。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让每个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完成学业,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呢?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情况,谈一谈本人在此方面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并加以指正。

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化学成绩参差不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化学基础太差,有很多需要记忆的没记住;(2)对化学学习无兴趣;(3)课堂老师讲得太多,掌握不了。

面对不同类型的班级,要采取授课内容分层次、作业布置分层次。如A层班级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上课容量大,知识的讲授可以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作业也相对较多且难度大;而B班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课下作业也相对较少且简单,学生个别辅导相对增多。而在同一班级,主要是小组成员分层次、问题设计分层次、习题讲解分层次,难度大的让小组内化学成绩好的回答,容易的让相对差的来回答,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有积极参与思考及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针对上述原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本人的教学策略:

一、遗忘知识的处理

化学知识比较零碎,兼有文理科共同的特点。说它具有文科特点,是因为它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像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制备时注意的问题,常见化学用语如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元素符号等的书写及注意问题。说它具有理科特点,是因为它有规律可循,但又不像数学、物理的公理定理那样规律性很强,总有些特殊例外,这些都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多加记忆。而学生往往因为记不住而导致混淆错乱,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每堂课前将需记忆的内容制成课件或写在纸上用投影仪放给学生看,一般课前拿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记忆巩固,临下课前抽5分钟默写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大屏幕展示答案,同学间相互批阅,小组长对组内每位同学的出错点做好记录,以备个别辅导时应用。对于没有巩固的同学,通常是让小组长抽课下时间督促检查,并及时向班长、老师上报小组内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了避免学生偷懒或给自己小组多加分,采取不同小组间相互监督的制度,班长负责抽查。这样既减轻了老师大量批改作业的负担,又让学生体验了老师角色,并且对于那些默写不好的学生,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不给小组拖后腿,他们会自觉地去学习,去请教小组同学、老师,从而使要记忆的东西牢牢地印在脑海中。有些知识点是需要理解记忆的,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我常常将问题设计成判断题让学生作答,以达到学生对知识要点真正理解、巩固的目的。

二、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1.转变观念,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敢于放手,改变以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通常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参与思考及当主讲人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通过化学史,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史实际上是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学生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如在讲苯的结构时我穿插讲了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结构的经过。据说灵感来自于一个梦。那是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夜晚,他在书房打瞌睡,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衔住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从而确定苯的结构是环状的。通过上述故事,学生不仅被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动,而且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化学学习兴趣。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可以通过神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Fe2+、Fe3+的检验及性质时让学生做如下实验:

(1)向氯化亚铁溶液、三氯化铁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入硫氰酸钾。

(2)向氯化亚铁溶液、三氯化铁溶液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

(3)向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

(4)向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氯水。

(5)向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通过这一系列实验会大大加深学生对二价铁、三价铁相互转化和检验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忆。

再如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在学生的认知中一般认为金属的密度比水大,钠放入水中通常会像铁、铜、铝等沉入水底。但通过实验发现钠浮在水面上融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最后逐渐消失,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这一系列现象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且反应放热,有气体生成,推动钠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说明有碱生成。可引导学生用“浮、游、熔、红”四字概括其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实验原理并提高其观察能力。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像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的黑面包实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实验等,增加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少讲精炼,适时归纳总结,扫清学生障碍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认知结构里往往扎根较深,因而在分析问题时常常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如在概念讲述时初学一个概念可能理解得还比较好,但当学了多个相似概念时,学生则容易混淆。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适时归纳总结。

如讲电解池概念时,马上出一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电解池、哪些不是。学生做得还好,但接下来讲原电池时学生则遇到了困难,把原电池和电解池混为一谈。这时我就把原电池和电解池对比讲解,并进行适时归纳,找出其构成条件的本质区别,然后通过实例进行应用。像上述对比总结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很广。

又如学习同分异构体时,将学生已学过的同素异形体、同位素等做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概念达到熟练掌握。该方法不仅在概念讲述时可以应用,在习题课中照样可以应用,可以把易混淆的题目对比重现。

另外在归纳总结时要注意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经常有同学这样说:老师,我们初中老师这个问题不是这样讲的,如初中时我们老师讲铜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初中阶段这样理解还是可以的,但到了高中学了晶体结构之后再这样理解就是错误的了。高中阶段认为金属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属于金属晶体。即使在高中阶段也有很多类似问题,像必修2中讲氯气的制备时只需告诉学生用饱和食盐水来收集氯气,这样可以减少氯气的溶解,至于原因到了化学反应原理中再讲。此时就必须用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原理把为什么用饱和食盐水能减少其溶解讲清楚。

总之,在教学中要像学生学习一样,善于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相互讨论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上一篇:高职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构建情景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