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及其发展初探

时间:2022-06-17 11:38:55

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及其发展初探

【摘要】 当今时代,我国信息技术时代飞速发展,随着人们对通话品质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同的传输技术应运而生,并且,他们具有各自独有的特征,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具有重大作用。有线传输技术特点以及其发展方向将是本文着重点。本文将通过分析现代有线传输技术各种组成部分特征,对现代有线传输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有线传输技术 发展前景 光纤传输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不断加强,有线传输的技术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联系沟通方式的保障。应用有线传输技术工作的人员在利用传输媒体完成信息传媒时,应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对有线传输技术特点的认识与理解,大力提升有线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一、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分析。

1.1架空明线传输技术

架空明线传输技术在有线传输技术发展初期大量使用,建立该系统设备简单便利,所需投资成本较小,在建成后易于管理完善。在架空明线传输时,利用路旁实体电杆,为实现数据信息的相互传输,将传输的电缆一对或几对固定在电杆上。然后,每个电缆便形成一个传输信息通道,由于电缆的芯径和外层的绝缘材料各不相同,使得信道具有高频和低频之分,一般低频保持在300赫兹,高频采用芯径较粗,一般高频保持在1MHZ。目前架空明线传输技术依然投入使用,在电话、传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2平衡电缆传输技术

平衡电缆也称为对称电缆,在对称式电缆的有线传输部分,分为低频对称式电缆传输和高频对称式电缆传输。高频对称式电缆传输由于内部结构划分的不同形式又分为屏蔽式电缆传输和非屏蔽式电缆传输。非屏蔽式电缆传输由于其易于铺设,便大量运用于偏远的山区,使得山区的通信信息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传输速率的低下,仅能满足日常需求,在一般化的有线传输中大量应用。在一般大型的企业以及政府单位中,常常使用非屏蔽式电缆传输,非屏蔽式电缆传输所用的电缆芯线较粗、宽带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有效的传输速率可以使得信息技术传输具有巨大提升。然而,平衡电缆传输技术由于在工程中耗费巨大,在后期的维护中维修所需费用较高、过程复杂,对于线缆搭设地点测量要求精确。所以平衡电缆传输技术应当有效合理利用,合理配置传输资源,使得有线传输技术在生活应用中发挥重大作用。

1.3同轴电缆的有线传输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线电缆技术不断提升。在同轴电缆有线传输中,添加了铜质屏蔽层,使得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有效下降,大大的降低了有线传输信号在非自然条件下的干扰。同轴电缆是组成有线传输部分的重要结构之一,传输信道的宽带较其他信道较宽,对平时通话语音信号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并且对于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传播具有推进作用,使得通信技术时代快速发展。

1.4光纤传输技术

光纤传输技术是由外层结构包裹的几十微米或几微米的内芯构成,光纤传输技术中传输方式具有很高的绝缘性能,可以有效地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经济的不断推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导纤维可以实现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有线传输技术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抗干扰性,加强对有线传输技术的研究,使得有线传输技术在信息时代中不断发展并且取得重大发展成果,达到理想效果状态。

二、有线传输技术发展趋势

2.1有线传输技术网络化

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下,有线传输技术越来越重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信息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应当提升对有线传输技术的知识水平,加大有线传输技术研究范围,从而实现其网络化发展。

2.2有线传输技术高效化

当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技术工作人员对于有线传输技术大量掌控,充分利用传输技术实现信息传递工作,使得人们之间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率。为了使得光纤通信技术更快更好,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3有线传输技术智能化

在传统的通信行业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信息化开始趋向于信息智能化。有助于减少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使得通信行业系统不再单一,增强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智能化。

三、总结

有线传输技术在现代通信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有线传输技术的不同时期特点的分析,总结出有线传输技术应当加大对光纤通信的实施与大量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通信质量,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坚实的基础保障。在信息时代中,有线传输技术在今后发展应当趋向于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使得有线传输技术为信息通信创造出更大效益,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

参 考 文 献

[1]李媛媛.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信息通信,2014,(2):292-292.

[2]梁浩.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分析与发展研究[J].电子世界,2014,(8):75-75.

[3]杨卫华.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纵横,2015,(14):34-34,36.

上一篇:地质尖兵 核能先锋 下一篇:士兵的“双创”(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