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14:09:03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广电系统正在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推进以无线有线合并为先导的体制改革。这种改革,对于目前正在组建集团和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浙江广电来说,已随着无线有线电视台合并的完成,进行了初步实践,迈出了第一步。根据浙江的实际,在探索建立频道制过程中,实施频道专业化、对象化,已与集团化改革同步进行,甚至先于其他改革,并为未来的集团化运行积累着有益的经验。现在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必然性

1、实行频道专业化,是电视技术发展的自然要求。数字压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给电视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它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可以被传输的电视频道的数量,使原本稀缺的频道资源突然变得丰裕起来。现在,像杭州这样的城市经过改造后的有线网络,能够传播六十多套甚至更多的电视节目。这使电视频道有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实现差异性传播。

2、实行频道专业化,是适应受众市场不断分化演变的必然结果。80年代中期以前,电视台少、频道少、节目少,电视业市场毫无疑问是一个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卖方”市场。而今天,中国拥有上千个电视频道,年产节目60多万小时,受众近11亿人。在如此庞大的收视市场上,同一地区的几十个电视频道忽视受众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民族、地域的差异,整天播放大同小异的同质或同类型节目,其效果实在无法想象。出现这种状况,不能完全归咎于电视从业人员,而是应该更多地从电视本体缺乏受众意识和对象性去探究原因。因此,认识和适应受众市场的多层次性和欣赏趣味的多样性,是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的“传受型”向“受众本位”的“受传型”转变的社会动因,电视频道专业化正是这一转变的必然结果。

3、实行频道专业化,是电视业市场竞争的合理选择。随着中国电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中以生产为核心的“台”的观念在市场上趋于淡化,买方市场中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观念逐步强化。观众手上原来被称为“遥控器”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频道选择器”,我们只有以频道为单位来履行我们的宣传功能、娱乐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并实施经营。与此同时,现在的市场已不是靠统货取胜的市场,而是“个性产品”或“特色服务”大行其道的市场。以电视节目这一精神文化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电视业市场,更应该追求节目的创造性、特殊性。时下的中国电视市场上众多雷同的节目和频道之所以还能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行业垄断,经不起真正的市场检验。

4、实行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内部机制改革的迫切需要。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充分激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都需要与全新的体制形成合力。同时电视媒体的产业化运作也需要有市场化的运作体制相配套。在未来的电视产业中,频道是核心单位,频道制将是电视产业中的核心体制。

5、实行频道专业化,是精办电视节目的必要前提。精办电视节目的目标是什么?是通过精办、精选节目形成电视节目的品牌,并以此累积为频道的品牌。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品牌的价值高于一切。电视市场也是如此。但是正如可口可乐只能是饮料品牌、并不能成为西服品牌一样,电视台也不能幻想靠其某一个频道的品牌而惠及其它频道。事实上,凡是用一个制作、管理系统办多个频道的鲜有成功的例子;反之却能够出龙出虎,其中即使有称为台的,其实也是频道制的别称。

二、浙江电视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初步实践

浙江电视探索频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实行省级电视无线有线合并的过程,也是实施集团化改革的过程。去年,我局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认真调查、反复研究,于10月30日对原省级电视三个播出机构,即浙江电视台、浙江有线电视台、浙江教育电视台实施三台合并,对原来分属无线、有线三个台管理的六个频道,实行体制改革,整合成新的浙江电视台统一领导下,以一个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五个各具特色的专业频道相配套的多功能、系列化的新格局,今年元旦向社会公众亮相。这标志着浙江电视台站到了新的发展高度和新的起点,也标志着我们组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电视业发展较快,特别是1994年率先上星以来,发展更为迅速,形成了较好的基础,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合并前,浙江电视台、浙江有线电视台、浙江教育电视台的日子都比较好过,都有较强的实力。在这种状况下推进改革,搞三台合并,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此,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1、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小而全”“低而散”的体制弊端,破除“小富即安”的满足感,树立危机意识。

应该看到,在内挤外压的新形势下,自我感觉良好的所谓“好日子”是不牢靠的,对照国外先进传媒集团的发展现状,真是可以用“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来比喻。如果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的弊端对事业发展的障碍,及时推进改革,创新体制,很快就会失去优势,大大落伍。“小富即安”只能小步慢走,决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居安思危,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后劲不足等矛盾,已成为十分紧迫的关键问题。

实际上,在改革前的分离状态下,省级电视三个台六个频道,已明显存在着分散、失衡、无序三大弊端。

所谓“分散”,是指机构重叠,力量分散。原来我省省级无线有线三家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是副厅级单位,浙江有线电视台、浙江教育电视台是正处级单位,相互独立,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管理分散。再从功能定位上看,三台没有明确分工,都在向“小而全”、“综合化”方向发展。如新闻节目,大家都抢搞时政新闻,有的台制作和把关的力量都比较弱,给加强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

所谓“失衡”,就是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扭曲。比如浙江电视台,有40年历史,500多名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办两套节目,自办栏目71档;而浙江有线电视台,创办仅7年时间,正式编制只有90人,却拥有3套节目,自办节目仅17档。再如硬件配备,有线台三个频道没有正规的演播厅,而教育台有个演播厅由于缺乏资金来装备,空着当仓库。这种“苦乐不均”的现象不是市场细分造成的,而是机构壁垒的人为结果,浪费大,效益低。

至于“无序”,以电视剧购买为例。三个台三班人马,为各自的利益争抢电视剧,使得电视剧购价恶性攀升。去年浙江电视台及其钱江频道两套节目的电视剧购片总额,拼命控制在1400万元内,而有线台一个娱乐频道,同年的购片总额已高达1800万元。三台分立的体制,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节目的再生价值,难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事实证明,体制弊病带来了内部的无序“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消耗了投入,而且不利于宣传管理,实际宣传效果也不好。因此,实施浙江省级无线有线电视三台合并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广播电视创新体制和机制,整合、优化电视资源,解放生产力,提升浙江电视整体形象的必由之路,更是加强电视宣传管理,更好地为宣传工作服务的迫切需要。

2、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无线有线三台合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台合并,是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迫切需要。面对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能否保证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播到群众中去,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99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82号文件明确规定:“要推进地(市)、省级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的合并,进一步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内部矛盾”,进而组建广播电视集团,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去年4月,丁关根部长、徐光春副部长在杭州视察调研工作时,对我省广电集团的组建工作作了明确指示,要求我们实施无线有线电视台合并,实现三级贯通,尽快组建广电集团,为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1999年底,浙江省委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把组建广电、报业、出版三大集团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中央、省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为我省广播电视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极好机遇。

三台合并是对原有体制的突破,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合并前曾出现过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形成了较大的思想阻力。有人认为,三台合并是搞“一大二公”;有线无线合并会形成浙江电视台“一统天下”的局面,削弱甚至失去内部的竞争机制,也有的担心失去部门或个人的既得利益,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十分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认识上下功夫。要求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央、省委一系列决策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上来,使大家认识到,改革的着眼点在于我省广播电视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于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不能因为部门(单位)甚至个别人的既得利益,而损害了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特别是在去年8月兰州会议以后,我们结合贯彻会议的精神,组织全局140多名处以上干部,举办了4天研讨会,从务虚到务实,充分讨论,议透问题,对于统一大家的思想,起了很好的作用。

3、突出重点,围绕频道整合做好无线有线三台合并工作.

这次合并,不是简单的机构隶属关系的调整,而是广播电视体制的一项改革,是资源优化配置、结构重新组合的一次重大变革。目的在于使浙江的省级电视,变“分散”为集中,变“失衡”为平衡,变“无序”为有序,从“各自为政”转向组建“联合舰队”;在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大背景下,在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下,把浙江的广播电视事业搞强搞大。

在筹划合并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各级领导的直接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部长丁关根同志,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同志,广电总局副局长吉炳轩同志,以及浙江省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柴松岳和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去年都到浙江广电就广播电视的改革问题视察或听取汇报,给予指导。特别是光春同志和省委宣传部前任部长李从军等领导,不仅为我们把握整体改革方向,还具体指导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步骤的细节问题,给了我们许多指导和帮助,在关键时刻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还有总局机关一些司局的领导也给了我们许多支持和帮助。所以三台合并,其实也可以说是“合”上级领导之力,“并”各方群众智慧,才得以推动的。

这次合并,我们重点做了“合频道、并机构、合管理、并人员”的工作。

首先是对原有三台的频道进行整合,这是三台合并、实施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最核心的问题。从受众角度讲,频道是观众接触最直接的对象,从经营角度讲,频道也是节目经营和广告创收的基本单位。合并后,统一用浙江电视台一个台名和台标。以频道为基本经营单位,对频道资源按照统一的规划,重新定位,实行频道化管理,实现频道的专业化和对象化。我们按照电视宣传和节目生产规律,对原有三台自办的各套节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强调由“广播”向“窄播”转变,突出频道专业化、对象化和地方台特色,体现电视节目的贴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合并后浙江电视台的六个频道,有了明确的性质和专业化定位:

上星频道定位为新闻综合频道,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其他五个都确定为专业频道。钱江都市频道,由小综合台转为立足杭州面向全省城市的对象化频道;经济生活频道,要求紧扣百姓经济生活,沟通国家宏观经济与其的内在联系;教育科技频道,改变大教育的取向,服务教育、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树人育人;影视文化频道,要求从建设文化大省的高度,从影视和文化两方面来设置节目,经营频道;体育健康频道,强调突出体育优势,服务全民健康。通过这样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以一个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五个专业频道相配套,既有整体统一形象又有合理专业分工的多功能、系列化的新的电视播出体系。

其次是调整归并机构。办公室、总编室、人事部、制作部、播发部等这样一些综合管理部门,由台里统管;时政新闻和对外宣传由台负责,节目可部分覆盖专业频道;各专业频道内仅设综合科、节目科和广告科。今后还要按照宣传与经营彻底分开的要求,将经营性、服务性的工作从电视台剥离出来,使台和频道成为纯粹的宣传业务机构。

第三是整合规范管理。一是健全集体领导与分工、分级负责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台长负责制,频道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二是实行全台统一领导下的台和频道两级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四是统一调配人员。我们的原则是“按需定岗,择优竞岗,以岗定薪”。一是交流,全台人员不管哪个频道、部门,根据需要、特长,统一调配使用,优化组合。二是分流,择优分流,有的到管理、服务部门,有的充实到别的节目部门,不符合条件的临时人员要辞退。

为调动好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性,在整个合并工作中,我们尤其重视处理好上下几个层次的利益关系,包括局与台,台与频道,频道与栏目组、个人,并研究、制订相应的责、权、利规范。

三、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初步成效

合并实施五个多月,合成运行三个多月,三台合并的整体优势已初步呈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宣传管理得到强化,增强了党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

光春同志在2月份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暨两台台长会议上指出: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改革,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跟中央的政策对得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二是要跟社会需求对得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频道。三是要跟宣传宗旨对得上,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能影响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

加强党和政府对广播电视这个重要阵地的领导和调控,准确、迅捷、形象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发挥好“喉舌”功能,这是这次三台合并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合并后,各频道的宣传工作由浙江电视台一个口子统一管理及指导,分级负责,层层把关。各频道节目管理遵循统筹规划、独立编排、各具特色、资源共享的原则。节目设置及编排由台统一审定,调改方案须报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批准;日常编排由各频道编辑部初排,报台编务会审定。这样,宣传管理明显加强,制度更为健全,调控更为有力。除原有的三级四审、重播重审等制度外,又新建了宣传例会、新闻例会等十大例会制度,严格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提高引导水平和节目质量。

综合频道和五个专业频道的新闻现在实行统分结合的原则,规定时政新闻必须由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中心统一采制提供,各专业频道只搞符合各自定位的专业新闻。这样,各频道的新闻在各自的领域里,做专做深做透,占据制高点,形成权威性,体现某项专职的“喉舌”功能,结果就从整体上扩大了新闻舆论引导的广度和力度,更好地发挥“喉舌”功能。从实践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现在的浙江电视台,时政新闻主干突出,新风扑面;专业新闻深度发掘,精彩纷呈,形成了“众星拱月,相映生辉”的格局。另外,还可以集中全台六个频道的力量组织重大战役性宣传报道,使宣传声势更大,效果更好。刚刚结束的全国和全省的“两会”报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省“两会”期间,六个频道协同作战,综合频道负责现场直播,报道全貌,专业频道配合开辟专栏,跟踪采访,战役打得很成功。尤其是全国的“两会”报道,3月1日开始,在北京梅地亚设立的临时直播室,按照会议的进程与安排,每天采用演播室对接的形式进行直播,把“两会”的内容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浙江及全国的观众。省委书记、省长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各代表团中得到了一致好评,对提高浙江电视台在全国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高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台合并后,理顺了关系,优化了资源配置,壮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提高了竞争力。人、财、物得以在一个体制下统一使用和调配,使得原来在三台分立时无法做或做不好的事情能够凭借系统优势,顺利完成。

比如大型活动。影视文化频道对“雷峰塔”地宫发掘现场的直播,是近年来社会影响和操作难度最大的。如按原来的体制,不仅一个频道做不了,就是整个有线台也不可能做好。这次尽管以频道出面,但全台各部门相互协调、充分保证,使长达10多个小时的直播信息丰富、衔接流畅,效果非常好,充分体现了浙江电视台的整体实力与形象。

再如设备调度。原来无线台有两辆直播车,有线台有一辆直播车,三台各有各的演播厅,合并后全部统一调配使用。体育健康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元旦开播的晚会或活动,第一次使用了浙江电视台的大演播厅。3月24日,体育健康频道的“甲B”足球联赛直播,首次出动两辆大直播车进行了现场直播,打破了多年来三台分割状态下形成的“壁垒”。这样的情况就是原来实力最强的浙江电视台,也是一家所做不到的。

又如节目利用。过去是“自产自销播了算”,现在可以“一产多销串着播”。像《浙江卫视新闻》,专业频道要安排重播。体育健康频道每天一小时的“浙江电视医院”实行与新闻综合频道链接直播,直接覆盖全国。新闻综合频道还每天专辟了午间一小时集萃各专业频道的优秀节目。

除了体现系统优势,资源优化配置还提高了竞争能力,促进了良性竞争。体育健康频道最近从浙江绿城足球队获得甲B主场独家转播权,没有花一分钱,直接原因就是我们把省级电视的体育转播权统统并给了这一个频道,独此一家,因此就不付分文,独占鳌头。

广告经营也是同样。这次合并中,浙江电视台专门成立了广告协调机构,以加强对全台六个频道广告的经营管理和协调,增强对外整体竞争实力,防止内部恶性竞争。同时照顾原有利益,各频道原内设的广告经营机构及职能也暂不取消,分别在全台统一的政策和协调之下独立经营各自的广告业务,重大问题由台里统筹协调。今年第一季度,六个频道广告收入16644.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30.4万元,同比增长28.89%。

再就是覆盖问题,合并前三台为抓覆盖各自为政,效果不明显,现在通过局台的统一协调,一个口子对外,六频道的有效覆盖率均大为提高,目前教育科技、钱江都市、影视文化频道已基本覆盖全省。

3、频道设置专业化,初步形成了符合市场细分要求的、合理的电视节目体系。

实践表明,专业频道只有在本专业领域内做好内涵的纵深挖掘,才能抓住并吸引更多的目标观众,从而使电视台作为一个整体在内容涵盖上达到既“全”又“深”。在节目改版过程中,我们严格实行专业化,要求有所规避,有所抢占,把原散落在三台的新闻、教育、娱乐、经济、时尚、生活、影视、文化、科技、体育及健康等内容,均按照各自呼号及专业特色实施归并整合,有的增强了新闻节目的档期,有的增加了演播室类节目的数量,还有的增设了有相对固定受众的新栏目,同时也引进了一批深受人们欢迎的名牌节目,停办了收视率较低的栏目,重新改版、包装了名牌栏目。现在,各频道在节目设置上雷同、重叠的现象基本没有了,针对各自目标收视群体,围绕其收视兴趣和习惯设置的特定节目已构成频道的主体。辅、补充性的节目,因为事先圈定了节目外延,其综合化的成分也大为降低。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着意强化或削弱,初步形成了一套有鲜明特色的、符合频道专业化要求的节目体系。

4、内部机制得到活化,初步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合并后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各频道之间呈现了摩拳擦掌、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态势。经济生活频道目前正在筹备拍摄《飞越浙江》大型专题片,向建党80周年献礼。教育科技频道正在积极筹办“五月的鲜花”——全国著名高等院校新世纪西湖歌咏会,清华、北大、复旦等全国22所名校领导参加了相关的新闻会,活动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影视文化频道春节前组织了60多人的演出队伍,赴省内重要城市举行“老朋友,新面孔,心连心”大型广场文艺巡回演出,辗转千里,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拉近了频道与观众的距离。

5、为实行频道化管理积累了经验

合并后电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局面,必须有新的运作模式,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频道制。这个新体制,应该是能够适应频道市场运作,并能够随时对市场做出反应的新体系。这次三台合已经为此积累了一点经验。它告诉我们,电视市场是很大的,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占有市场,就需要在频道制下确立一个大市场概念。频道是收视市场竞争的基本单元,节目是频道的零配件,零配件的生产可以是大生产,也可以是小生产,而总装则必须是大生产模式。在今天,我们当然还缺少优良的零配件(节目),但我们更为缺少的是以大制作为基础的总装线(频道)。频道制的大制作要求制片人、编辑、记者抛却本位的利益和个人的情愫、爱好、追求,把一切融入到频道总体的利益和频道的风格之中。频道制的大制作要求以频道为单位而不是以栏目为单位,进行策划包装,要求对采访资源和时段资源的共同享有。频道的大制作可以使我们在任何突发性事件和任何特殊要求面前应对自如。可以更大程度地履行好频道所确定的主功能,更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要求。频道的大制作还要求节目的质量、形式、服务、信誉、收视份额、广告回报等方面均有不同凡响的表现。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实行频道化管理才能得以实现。

四、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专业化定位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还有错位、越位现象,要坚持原则继续下决心调整。尤其是那些边缘模糊、容易形成交叉重叠的非主打节目,稍有放松或疏忽,“小而全、综合化”的倾向就会抬头。

2、自办节目过量增加,人力物力增大投入,忙于应付。合并后,六个频道的自办节目量增加了4个多小时,摊子铺得比以前大,效果未必见得一定好。自办节目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两者不一定成正比,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最佳的选择区间。如何确定自办节目量的最佳值,形成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的良性运行机制,形成频道节目经营、成本核算的最佳效益,最终实现频道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频道在节目设置上是否符合市场原则的标准之一。

3、专业化与创收的矛盾尚未理顺,造成有的频道在节目设置上尚欠专业,一个频道往往要兼顾宣传与创收两头。目前各专业频道仍承担着广告创收的任务,就这一点而言,节目设置在外延上越宽泛就比较容易能够赢得收视率,对创收也就越有利,而这正是与频道定位的专业化要求相违背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矛盾,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的办法,把创收的任务逐步从各频道中剥离出来,由独立于频道外的专门经营机构来承担,把频道功能单纯化,作为一个纯粹的宣传机构,只负责节目生产与播出,让总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日常节目管理、提高节目质量上来,专心致志地抓好宣传工作。当然,实行这样的体制,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才能在承担宣传任务的频道与承担创收任务的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约束、相互激励、协调运作的机制,否则有可能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

4、频道化管理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原来三台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在宣传、技术、创收、人事及分配制度上各自都有一套独立的管理、考核体系,由于各台起点不一,在制度建设上宽严的标准、尺度就不尽相同。如何在考虑各台历史沿革前提下,尽快理顺这一关系,是我们在内部管理上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5、专业频道之间节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有待探索。这里的共享,不是指靠拿来主义单纯地重播已有的节目或信息资源,而是指各频道如何根据自身不同的定位,综合利用、开发同一个较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的问题。“雷峰塔”地宫发掘是一个特例,各频道发挥了协作精神,相互补充、多角度展示,信息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但在日常运行中,选题的多角度开掘与信息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仍是不够的,有争当主角、不甘配角的倾向。

6、频道系列格局中如何合理界定主频道和辅助频道,以优势资源赢得优势效应的问题尚需理顺。合并后的“磨合期”内,几个频道在人财物的分配上基本还是平均使用力量,配置倒挂的问题虽然已基本解决,但平均用力是难以形成突破性局面的。频道定位依据的是对受众市场的细分,但细分不等于平分,目标市场本来就有一个主和次的划分,用力当然也不能不分主次。如何在新格局内找到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形成一种市场冲击力,以此带动其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的新课题

我们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正在面对和将要面对各种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继续实践,继续探索。这里提几点想法。

1、频道的专业化与频道化管理。频道是基本的节目经营单位,基本管理核算单位。要彻底实现频道的专业化和对象化,就必须突出频道的经营地位,实行频道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次。而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原来台的概念势必将淡化,台将不“台”,如何处理台与频道的关系,值得研究。还有,现在浙江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播出单位来对待,没有进行独立的核算和经营,在频道化新格局中,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位置。这样说不是要削弱其龙头频道的地位,而是要在体制上进一步理顺关系。

2、频道专业化程度与集团化改革。频道专业化不仅仅是节目定位的专业化,是否还有承担任务的专业化单一化,即宣传与经营彻底分离。根据专业化分工与集约化经营的原则,在集团的构架里,频道应作为一个纯粹的宣传业务机构,不承担经营创收任务,经费由集团统一拨给。现在钱江都市频道就是由别的公司广告经营,频道按比例分成提取来保证经费的。这应该成为方向。今后广告经营应由集团内其他的专业机构来承担,总监无须心挂两头,应该集中精力抓准节目定位、抓好节目质量。从试行效果来看,这样的办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3、频道的品牌意识与精品战略。在市场化程度已进入一个新层面的时候,电视媒体的经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纳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和理念。品牌意味着观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品牌代表着观众对频道的感受、印象,从而产生对频道的信任和亲近。为了建立频道品牌系统,创立几个高知名度、高收视率的名牌栏目十分必要,要通过名牌栏目来吸引观众的对媒体的注意,从而把整个频道支撑起来。所谓名牌,就是精品。精品主要有这样几个评价标准:导向正确、内涵深邃、特色浓郁、策划精细、制作精致、反响强烈等。电视频道要想拥有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对栏目精益求精,特别是创牌子的时候更应如此。不讲特色,不讲品位和品质,是永远创立不出名牌栏目的。

4、频道化管理与广电集团内部的制播分工。专业化要实行频道化管理,频道化是不是要制播分工?频道主要办好新闻和几个重点栏目,而各频道需要的那些互通的节目,是否应该在集团内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制作专题类、文艺类节目,满足几个频道的节目配置,而这些通用节目还可以进行输出交易,逐步走向市场。

5、频道专业化的层次与范围。专业化不可能是一个台的专业化,是不是也不能是某一级的专业化。浙江省11个市,无线有线电视共有22个台34个频道,杭州有4个,宁波等其他市各3个,已有三个市完成无线有线两台合并,但合并后频道设置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文化频道。这样,全省类同的频道就有12个。就一个市而言,是专业化了;但就一个省而言,依然有问题;对全国而言呢?当然不可能全整合,那么频道专业化的相对范围是以省为界限,还是以市为单位?理论上应该是以省为单位。如果这样,下一步如何再整合?这是进一步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对策

有线电视从最初的居民楼闭路电视及后来的小区有线电视互联,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区域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尽管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规模居世界首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其广播式的单向传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如果我们现在不加紧对现有的单向网络进行改造升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状况

我国有线电视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个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同时,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

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全国有线电视网是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之一,全国有线电视大规模产业化运作和“全程全网”管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二、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线电视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共用天线系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有线电视行业由于HFC及相关技术而逐渐向综合信息(多媒体)运营商的方向发展。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有线电视发展带来冲击

随着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等新型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不断涌现,与传统模拟的广播电视争夺用户日趋激烈,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受到影响。给有线电视业和传统电信业以巨大的冲击,有线电视如何面对因特网与日俱增的冲击波?与此同时,卫星直播业务具有数字技术和服务价格的优势,直接从有线电视公司手中抢走用户,因而有线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有限数字电视推广道路坎坷

中国政府已提出2015年将关闭模拟电视,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电视领域面临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十分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虽然2004年出现的佛山模式、杭州模式、青岛模式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些模式都有着独特的资源和背景,难以在全中国模仿和推广。如何将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推向市场,是目前阻碍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与最终用户间的沟通,造成“内热外冷”,用户参与度不高,市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内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没有了竞争,容易使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缺少刺激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包括政策不明确、技术标准不统一、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压力巨大等等。因而,在人们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三)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

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且因其节目套数多、信号清晰稳定而备受群众欢迎,这是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复杂致使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乡镇站苦于资金拮据而无力发展,一些站缺乏发展意识、阵地意识,没有把有线电视延伸到其它居住集中的中心村、中心组,造成了广大群众看不到有线电视节目;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农村与市、县主干网联网后不能对接,信号受阻,不得不二次投资,重新改造网络;管理上不规范,没有严把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关,网络建设技术含量低,电视信号传输达不到规定标准。在用户管理方面,很多乡镇站没有建立用户档案,造成收费及维修的不便。原材料管理混乱,没有出入库手续登记,且存在劣质产品,材料浪费、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调,表现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大多过去是从事广播工作的,对电视技术知之甚少,加之观念守旧,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有线电视网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研究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有线电视事业。

(一)采用个新的方式建造新的系统

在今天,完全新建一个系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HFC网络中,有不同的拓扑结构,每种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前端,我们所能进行的选择是有限的,设备的性能对于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信号一旦从前端送出后,只可能变坏,而不会变得更好。建立前端时要为以后业务的扩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RF输出指标要达到最高,高的C/N,高的信号稳定度,低的线性和非线性失真。这些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同样重要,对数字信号,平均误码率(MER)和EVM的数值比起失真来是更重要的参数。混合好的Kr信号必须要进行放大,因为它要供给多台光发射机。要避免信号在前端发生劣化,前端放大器应该是低噪声的并且失真要很小。例如,一个节点的C/N值如应达到52dB的话,前端的RF信号至少要62dB。

对一个基本的870MHz的HFC系统,一个节点带500个用户,最多使用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理的。正向带宽已足以满足需要,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可以把多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模拟频道中。对反向通道,为高速数据和电话业务分配适当的比例(数据10%,电话20%),其带宽也可满足需要。网络应该有如下的基本特性,每个光节点一台专用光发射机,每个节点应有一台主用和一台备用的光接收机、光发射机和供电电源,4级RF输出而且每个反向RF口能够转换(这样可以使反向能力变为4倍);同轴电缆部分采用微型干放、微型桥接和线路延长放大器;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和接头;当开通电话业务时要采用集中供电并有1到2个小时的后备电池以及可发电长达8个小时的柴油发电机;要增加竞争力,服务质量和可靠性是基础。要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和高可靠性,自动备份和维护预防是关键。

(二)做好计划确保网络成功升级

做出是否升级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计划提供何种业务,以及用户的数量、他们的爱好和支付能力。做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好目标,必须确定所要传送业务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它们的质量要求。要问一下自己:从现在起5年内,对网络的预期会是怎么样?网络的升级怎样能适应未来的这种预期?细化这些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系统是要新建,还是改造升级?系统现有的结构如何;现有的网有多少还可以使用?电缆,连接器,分支分配器已使用了多久;现在需要多少带宽;系统所带的用户有多少;每公里要带多少用户;当前的线路是走地下还是架空;在未来的3到5年需要多少带宽;现在以及未来的3到5年节目量会有多少;有线电话是否被允许,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通过有线网传数据能否实现,使用的用户会有多少?是否还计划利用HFC。

(三)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步伐

针对山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促进山区农村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理顺管理体制,引入激励机制,全面调动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过去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构筑人才高地,人才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发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强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首要的一点是要建章立制;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用户入网步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才能加快入户步伐,搞活产业经营。

参考文献:

[1]潘承双,当前农村有线电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有线电视,2006,(12).

[2]罗轶,杨亚玲,试论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产业化[J],西部广播电视,2007,(08).

[3]吴春雷,从北美经验看有线电视网络运营[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7,(01).

[4]程轩,有线电视网络的改建和升级[J],广播电视信息,2007,(02).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1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业主的法律法规意识大多数比较淡薄,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有线电视工程进行擅自设计、施工、安装等情况的发生。相关的调查显示,不管是大的房地产商还是小的村级房产开发商,他们都普遍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为了谋求方便和利润,会选择随意地拉一支施工队伍,或者干脆由土建的单位承包,进行擅自设计、施工、安装。这些情况在有线电视工程的建设中,都是比较常见的。鉴于他们既没有省厅所颁发的有线电视设计、安装及施工的许可证,又缺乏资质,而且用来进行安装的设备器材的规格和型号不是统一的,如此一来,不仅连相应的技术标准都达不到,技术规范也就更无从提起。

1.2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业主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进行压价,这也就使得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相关部门对线电视的配套设施价格其实是有着明文规定的。可一部分房地产商只顾追求商业的利润,选择了千方百计地压低工程的造价,此外,施工的安装单位又在材料和工艺上有所克扣,比如,用假冒伪劣的产品来对优质产品进行替代,甚至是采用偷工减料的手段来达到缩短施工周期的目的。诸如,工艺差、材料劣、设备廉,雁过拔毛,层层争利,等问题的出现都导致了有线电视工程在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

1.3除此之外,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广电部门未经验就收开通了电视信号。

具体的情况是,有的广电部门做不到履行职责,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把关不牢等情况在有线电视工程管理之中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急于发展用户,从而导致了过于轻信业主,未经验收合格,达不到有关的技术标准就随意开通电视信号的情况的发生,这一系列情况无疑是会给今后,有线电视的维修和管理工作造成许多困难和麻烦的。

2关于如何加强有线电视工程管理

首要的一点是,要先成立出新建住宅小区有线电视工程管理的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需要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并配备专职的人员,加强服务工作,主动地与房地产商和工业园区或是新村建设办公室进行联系,对广播电视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讲解有线电视技术标准及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形成共识,并与房地产业主宣传。对有线电视设计、施工、安装的合同进行签订,并且借此来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

第二点,必须组织相关人员对新城区之中正在进行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和以及城镇的拆迁安置房包括旧村的改造新村的建设等,逐步地进行统一的市场调查,并且摸底登记,而且要搞清楚住宅小区建设的投资性质,面积、套数包括其所在的方位,对于相关情况进行一个了解。在对工程的建设费进行收取时,必须要区别对待。对于由地价进行拍卖开发的商品房,我们需要依照市物价局所制定的商品房开发成本。对于定额标准为每平方米5,8元的有线电视配套建设费,不能吝惜;如果是由政府投资的工业园区中因建设用地,针对其中需要的拆迁式安置房,我们需要收取的是每平方米5元的有线电视配套建设费,当然也可以依照预决算价格来进行按实结算;如果是由村民出资来修建的农村旧村改造中的整理式新村建设,我们可以进行协商之后再收费,通常情况下,村外的管道预埋所花去的施工材料费是免收的。

第三点,小组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相关地区的发展计划局以及建设局进行联系,互相之间积极沟通,取得双方的支持,更要积极地对业务主管部门所组织的新建小区的规划设计会审进行参与。对于小区的有线电视工程建设,要主动地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小组与区建设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施配套建设管理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的是,各个镇乡(街道)广电站和全区各房地产商,对于有线电视工程之中的相关建设,必须要由区广电局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当然更少不了对工程统一的管理,统一的验收。无论如何,都要禁止没有相关资质的单位随意施工,对于使用不合格广播电视设备器材的情况,更是要严加打击。相关的工程如果未经验收合格,不得对其有线电视的信号进行开通。

第四点,可以成立一个有线电视的网络设计室,这是由有线电视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按技照术标准和双向传输的要求来对其进行配套的设计。按照相关规定,凡是拆迁安置房和新村建设有线电视的信号传输都应该要达到750兆以上才行,而对于新开发的商品房,有线电视的信号则是实行了双向传输。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有线电视增值业务的需要,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五点,如果是标准的住宅楼,那么住宅楼用户的线路应该尽量设计在楼房外墙里面,并且做到一户一根管,这是为了更好地对线路进行管理和维修。管的直径一般是20mm,有关的器件应改尽量设计安装在一楼的外墙里加锁的铁箱内。此外,需要在每半个单元安装一个铁箱,这样各个单元之间就可以通过横向连接的电缆再经由外墙里的管路进人铁箱,而后安装接地设施。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一种安装方案是比较合理且可取的,这样更加便于对线路进行维修以及管理。

第六点,必须要加快对于旧楼的有线电视线路以及不规范的有线电视线路的改造步伐,这样才能使得小区的有线电视工程逐步的规范化、标准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对于有线电视双向业务的开发,成功地建立起对于小区有线电视工程的各种档案以及用户档案,如此才能为有线电视线路的维修和管理提供方便,此外,需要制定一份用户有线电视设施的使用说明书,以此让用户对于科学规范地使用有线电视有一个明确而有效的指导。

第七点,需要和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合作,制定出既适合建筑部门施工,同时又适应有线电视安装和管理的有线电视工程施工条例以及有线电视施工的图纸,其内容包括了电源理图、管路的路由图还有相关器件的安装位置图,至于用户的各个房间与接线盒相通的管路都应该做出相应的统一规定才行。而且,必须要和相关的建筑单位签定一份关于管路施工的合同,这样才能对工程质量有所保障。

3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来说,国家已经把建设智能化的小康小区列入了国家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所以,有线电视的相关部门更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研究以及规划,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智能化小区的发展与进步,避免出现对基础设施进行重复投资的情况,从而有效地减少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有效地节约资源。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东北戏曲频道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吉林电视台开办的覆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这是一个以全新数字电视技术为手段的新媒体,是全国惟一以东北地域范畴做划分的戏曲频道,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区覆盖的区域性数字电视频道。

由于东北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等方面区域化特色明显,在文化方面的整体性比较突出,特别是以东北人生活为背景的二人转、小品和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借助媒介的传播,出现了东北地方戏曲“热”和“吉林电视剧现象”,使“东北地域特色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魅力不断凸显,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数字电视领域,吉林省有线电视数字整转用户数达到60万的目标实现在即。适逢良机,吉林电视台获准开办东北戏曲频道,是东北戏曲及民间艺术界的一件喜事。东北戏曲频道作为专门的戏曲频道,可以承载我们传统电视所无法容纳的多种曲艺形式,包括有些已经鲜为人知的民间才艺绝技和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数字新媒体的优势。

东北自古为多民族聚集区,也是边疆地区,多民族和多种文化模式交流并立,生根于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地方戏曲及曲艺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博大而庞杂。仅从吉林省的地方戏来看,不仅有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吉剧”,还有黄龙戏、满族新城戏和朝鲜族唱剧等;黑龙江还有龙江剧,辽宁有辽南戏、阜新蒙古剧,内蒙古有二人台和漫瀚剧等。另外,许多民间艺术如东北大鼓、皮影戏、唢呐对棚、萨满文化等也是广为流传。由于东北戏曲频道涵盖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四省区的地域范围,可挖掘的艺术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全新的数字电视手段记录、整理和保存下来弥足珍贵的戏曲影像资料和众多年愈古稀的艺术家生平,并将其搬上电视荧屏,这对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区域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东北戏曲频道每天首播节目为6个小时,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频道开设了《关东剧场》、《名段欣赏》、《九州戏苑》、《东北大鼓》和《时尚二人转》5档栏目。其中,《关东剧场》以播出戏曲类电视剧和以东北人生活为背景的电视剧为主;《名段欣赏》主要选取东北戏曲中的名家名曲名段作赏析;《九州戏苑》栏目荟萃了东北戏曲之外的地方戏曲名品,观众可以通过聆听他乡之音,感受华夏戏曲的精深韵味。《时尚二人转》主要是目前流行风格的二人转表演。以上四档栏目均以编辑类为主。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和了解东北大鼓这门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频道开办了自拍栏目《东北大鼓》,完成了长书《扫北英雄传》的录制。

吉林电视台生活频道开播

10月26日,经国家广电总局、吉林省广电局批准,吉林电视台文体频道正式更名为吉林电视台生活频道。12月1日,频道将以崭新的面貌、全新的理念与吉林省广大电视观众见面。

精心筹备的生活频道是一个贴近民生、贴近生活、服务百姓的生活资讯、服务类频道。以倡导优质生活为频道特征,以升华人生境界、丰富生活形态、唯美时尚为频道定位,以展示“美好生活,有滋有味”为频道理念。节目内容涵盖了民生服务、强档电视剧、人生故事、生活资讯、财经动态、体育赛事等多个方面。全天24小时播出。

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电视观众的需要,生活频道在保留了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回家》、《青苹果乐园》、《人间晚晴》、《文体电视周刊》、《鲁豫有约》、《夫妻天下》、《财富人生》、《娱乐现场》,中超和CBA联赛的转播外,更以全新的视角关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生活频道还着力打造了大型民生服务类节目《有事您说话》。节目从2008年1月1日起播出,采用每日直播的形式,紧紧围绕市民反映的各类民生问题,面对面地为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太原非公经济可参股广电节目制作

据11月29日《山西晚报》消息,太原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可投资参股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节目制作。

今后将降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非公有制经济可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产业领域。可投资制作动漫和网络游戏,也可涉足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发行等。同时,在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可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广告、发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节目制作。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可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接入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

此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可控股从事有线电视接入网社区部门业务企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开办户外、楼宇内、交通工具内、店堂等显示屏广告业务,可在符合条件的宾馆饭店内提供广播电视视屏节目点播服务。

吉林省传播学会成立

11月28日,吉林省传播学会(JCA)成立大会在长春召开。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荀凤栖对省传播学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希望省传播学会团结和联系全省传播工作者,搭建学术界、事业界与政府部门互动的有效平台,引导全省传播事业发展。

吉林省传播学会是由吉林省传播研究工作者和相关单位自愿组成,从事传播学术活动的全省性社会团体。学会将促进吉林省传播理论、学术交流,提升传播学研究的水准,推动吉林省传播事业的发展。吉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吕钦文当选为首届会长,原省级老领导谷长春被聘为名誉会长,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也平任秘书长。

现代社会日益信息化,传播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播媒介、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对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吉林省传播学会的适时成立,为吉林省传播研究工作者和相关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研究的平台。

CSM电视剧查询与收视分析系统TVPRIS上市

CSM媒介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和反复测试,在服务行业十年之际,隆重推出中国第一套电视剧查询与收视分析系统――TVPRIS。该系统由CSM自主研发,是一套将电视剧的“制作背景信息、节目播出监测数据和收视率调查数据”紧密结合并可便捷完成信息查询的综合性软件,填补了业界长期以来电视剧综合信息分类领域的空白,而且结合了行业广泛认同和使用的收视率数据,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具有实证研究价值的交互分析。

该系统信息覆盖面广,包括直辖市、省会以及主要地市在内的80个主要城市的近500个电视频道,目前已经可以提供2005年至今在这些频道播出的2000多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以及详细背景信息。该系统注重实用性,功能强大,将从业者最关心而业界相对稀缺的电视剧综合信息全面量化呈现:一方面,电视剧背景资料库收集了电视剧各方面的信息,包括:CSM自主划分的电视剧题材(33类)、广电总局划分的电视剧题材(14类),产地((27类),时代背景(22类),表现形式(13类)和剧本来源(6类)。同时可进行电视剧名称、编剧、导演、演员、制作机构、原著、篇幅等6项信息的用户自定义查询。另一方面,电视剧播出信息库提供剧名、播出地区、播出频道、播出日期、周天、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时长、集号、播出次数等各项监播信息。再一方面,电视剧收视率信息库提供电视剧收视率、市场份额、最大(小)收视率、最大(小)市场份额、收视千人等等收视信息。

央视国际推出名人电子杂志《记着》

11月27日,由央视国际()与通联传媒 () 联合推出的央视名人博客视频杂志《记着》第一期,在央视国际博客频道()和互动杂志频道()同步上线。

《记着》由央视国际博客频道提供独家版权内容,其战略合作伙伴通联传媒负责进行内容二次编辑、加工。《记着》聚集央视国际博客频道的精华内容,而风格更展现了央视一贯的主流、简约和智慧之美。

新版《红楼梦》拟再选秀

据11月26日《北京晨报》消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将于近日启动小范围的选角,据知情人介绍,本次选角不会延续“红楼梦中人”的形式和规模,只是小范围的甄选,相关情况只在网络或者北京台以赛况集锦的方式播出。

之所以启动本次选角,首先是由于演员不够,50集的新版《红楼梦》大概需要大大小小共200多个角色,但通过“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选出来的选手只有不到70人;其次是李少红接触过部分选手后,感觉选手气质,特别是年龄感与原著并不十分吻合,跟自己的要求多少有些差距。此次活动播出方面不会像“梦中人”那样大张旗鼓,而只是通过网络或者借助北京台某档节目的平台播出几期集锦节目,对观众交待一个结果而已。

《北京娱乐信报》转型 京城首家“地铁报”诞生

11月25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北京娱乐信报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转型为地铁报的《北京娱乐信报》将于11月27日早晨开始,在地铁各站内免费派发。

此前,每日在北京地铁内发行的报纸量不足5万份,仅占客流量的2.4%。《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地铁报后,将极大满足地铁乘客读者的阅报需求。全彩色的地铁报是在传统《信报》基础上,经过重新定位、重新构造、重新包装的一张全新都市早报。

华友控股与光线传媒合并股权 打造传媒娱乐巨舰

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华友控股集团11月19日与中国国内著名传媒公司光线传媒正式宣布股权合并,合并后的双方将组建成为一家新公司光线华友传媒娱乐集团。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将出任光线华友传媒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华友控股总裁王少剑将出任联席总裁兼CFO,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将出任联席总裁。

成立于1998年的光线传媒是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商,其业务涉及电视节目制作、电影、电视、大型活动、娱乐颁奖礼等多个方面,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华友控股是中国最领先的无线增值服务公司之一,旗下产品丰富,包括短信,互动语音,无线视频等七大产品线,目前旗下拥有华谊兄弟音乐公司。

业界认为,双方的合并,将诞生中国最大的娱乐内容供应商及领先的传媒集团。

我国新媒体产业组建联播网 教育台当先锋

据新华网11月15日消息,“全国新媒体联播网”日前正式成立,我国有望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链。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发起成立“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的倡议,得到全国移动电视协作体、南京广电集团等单位的回应和支持。“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由具有新媒体内容播放平台资源的成员单位构成。成员单位将针对各自特点和受众特征,统一委托专业节目制作机构进行节目制作,或者以节目采购、节目合作的方式,为各成员提供优秀的新媒体节目。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的、以提倡精神文明为主题的新媒体短剧《先下后上》将是联播网的启动项目。明年伊始,这部专为新媒体量身定做的短剧将陆续出现各类移动电视、互联网视频以及手机电视的屏幕上。

国家广电总局将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实行优胜劣汰制

国家广电总局将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实行优胜劣汰机制,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和调整,对于连续3年国产动画片年产量达不到3000分钟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将予以通报、警告,直至取消产业基地资格。

目前,加上刚刚批准的南京软件园和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动画产业基地,全国已有17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等4个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环球时报》网站正式开通

由《环球时报》倾力打造的环球网()11月15日正式对外开通,广大读者和网民从此多了一个获取高质量国际资讯的平台。环球网依托《环球时报》丰富的新闻资源,发挥获取全球第一手信息的优势。《环球时报》驻世界各地的记者将通过环球网在第一时间为网民提供各种新闻及实用信息。

“西游”选秀拿到准生证 承诺冠军一定会出演

据11月13日《法制晚报》消息,浙江广播电视局办公室主任付宏章表示,新《西游记》选秀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为明年全国首个获得准生证的选秀节目。浙江卫视将作为选秀的播出方。

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任杜P表示,选秀将严格遵守今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选秀禁令:电视播出部分不超过两个半月时长;全国海选不播放,只能以报道形式播出片段;播出节目仅限10期,每期不超过90分钟;不在黄金时段播放。海选从今年12月底开始,明年2月底进入复赛,5月底结束。选秀将遴选新《西游记》的部分角色,包括主角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以及白骨精、牛魔王等。

主办方表示,为了避免《红楼梦》选秀的类似结果,承诺选秀冠军一定出演《西游记》,角色和戏份依情况而定。主办方还将组织备选明星与海选优胜者进行对抗,选出最合适的演员。

广州3年内将实现全城无线上网 欲投入10亿

据11月13日《羊城晚报》消息,2007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城市信息化国际高峰论坛”透露,广州市有关部门计划拿出超过10亿元的资金大举发展无线宽带网,努力打造“无线宽带广州”。在未来3年内,即2010年亚运会前将实现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上网,政府行政许可事项在线办理亦要达到80%。

全球网民人数达12亿 美中日网民人数位居世界前三名

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11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全球上网人数显著增加,网民总数已从1997年底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亿人。统计显示,美国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2.1亿人;其次是中国,为1.62亿人;日本的网民人数为8600万人,位居第三。排名第四至第十的分别是德国、印度、巴西、英国、韩国、法国和意大利。

赵化勇当选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12日在北京闭幕。会议选举赵化勇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四届主席。会议还选举李兴国、李京盛、李晓枫、张晓爱、周莉、周振天、胡玫、胡恩、唐国强、黎鸣、黎瑞刚、魏文彬为新一届中国视协副主席。中国视协第四届主席团推举杨伟光为中国视协第四届名誉主席。

吉林省广电局孙宝国同志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理论人才称号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评选活动2007年11月9日正式公布评选结果。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孙宝国同志荣获“十佳”理论人才称号,这也是吉林省广播电视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

孙宝国同志1968年9月出生,历史学博士,高级编辑。曾在吉林电视台工作十年。现任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北方传媒研究》杂志副主编、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孙宝国同志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贡献突出: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国家和省级新闻奖40余项;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现代传播》、《世界广播电视》、《声屏世界》、《南方电视学刊》、《北方传媒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字传媒研究》、《学习的电视》、《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辽宁出版传媒集团有望成中国出版第一股

据新华网11月1日消息,辽宁出版集团的IPO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预计两个月内可以实现整体上市。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辽宁出版集团资产的最优质部分,上市的部分包括:集中了集团全部教材出版业务的辽海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原辽宁画报出版社)、辽宁电子出版社、辽宁音像出版社和所有印刷、发行、零售业务。

我国互联网最大规模年度调查启动

2007~2008年中国互联网调查已于近日在主站全面启动。主办方中国互联网协会介绍,本次调查扩展到互联网55个典型细分领域,在全行业动员的基础上,预计参与网民将超越百万人次。

中广协会举办“全国书画类电视片回顾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中广协会联合中国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共同举办“全国书画类电视片回顾展”。这次回顾展将充分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电视艺术家为弘扬书画艺术而精心摄制的电视片。凡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电视机构制播的涉及书画创作、赏析、教学等方面的电视片均可参展,体裁不限,专题片、纪录片、系列片、谈话节目均可报送。

“回顾展”电视片的征集,2007年从11月1日起至12月22日止。经评审确定展播范围,由书画频道负责编辑并于2008年1月~3月展播。2008年4月,举行书画类电视节目创作研讨活动。主办单位希望通过展播掀起研习民族书画艺术的热潮,普及鉴赏书画艺术知识,并对20年来在弘扬书画艺术方面起到良好作用的电视片创作单位和个人给予收藏奖励。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采访团分赴各地报道

据新华网11月1日消息, 为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抽调300多名记者组成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采访团,自11月1日起持续3个月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深入采访报道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情况。

本次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采访报道是新闻宣传战线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采访团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选派精干记者组成。采访活动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十七大的热烈反响,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思路、举措和进展,报道各行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展示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勤奋工作的精神风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贡献力量。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国防教育;意义;对策

国防,是国家生存的盾牌,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当代中国正在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企业作为市场活动最活跃的主体和最先进的组织方式,组织内人员众多,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国防教育,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

一、在企业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国防观念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着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国防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抓好企业的国防教育对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构建和谐企业起到重要作用[2]。在企业开展国防教育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企业员工众多,已构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防力量。虽然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在总体上是和平的,但在局部地区却是动荡的,世界不安全的因素、影响我国和平与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落实到企业上,企业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也应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到进行国防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

企业开展国防教育的目的,既要使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国防观念,培养提高关于支持国防建设的思想认识,又要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培养爱国家、爱集体、爱企业的思想情操,引导企业干部职工把国防意识转化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实际行动[3]。作为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而且需要一批具备良好素质的职工,而国防教育所培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不怕艰难困苦的作风和乐于奉献的思想品质等素质,正是一名合格的职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当前国内企业国防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国防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经济、价值、竞争、效益等观念越来越强,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长期处于和平与发展时期,人们滋长了和平思想,国防观念出现了日益淡化的趋势,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产生了误区,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只抓生产经营,忽视国防教育的现象。部分经营者重经济轻国防的思想比较严重,对于搞好企业国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是:国防教育是“软指标”,摆不到议事日程上,只是偶而抓一抓,走走过场,不普遍、不经常、不深入,缺少长远的教育规划;企业职工的国防知识贫乏,国防意识淡薄,国防教育明显出现了滑坡[4]。甚至有的认为抓国防教育是政府和军事部门的事,与企业无关;有的感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主要是抓经济效益,搞国防教育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而且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

(二)我国企业的国防教育相对比较薄弱,还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企业在开展国防教育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对象来看,国防教育在教育时间、教育形式上有其特殊性。

首先,国家对企业的国防教育监督工作不到位,使很多企业有空子可钻,没把国防教育当作重要工作来做。企业国防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以法为据、按法组织、依法实施。但单纯的依法开展国防教育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关键还要有执法监督机制,督促全面落实国防教育内容。而有些企业往往在开始时轰轰烈烈,真正检查落实时效果甚小,有的满足于对员工的纪律教育,没有把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使国防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

其次是企业对国防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很多企业内部没有成立国防教育组织,或是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国防教育组织却没有发挥作用,形同虚设。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足够高的国防意识,没有认识到在企业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只做表面工作,没有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相关工作,没有组织国防知识学习,也没有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加上企业对国防教育配套宣传、政策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国防教育氛围。很多企业缺乏国防教育宣传的经验,有的虽然重视了,却不够系统规范化,未将国防教育内容与企业职工的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和民兵、预备役活动真正地有机结合起来,并缺乏利用国内外的形势和职工的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教育的政治敏锐性,在企业中营造一个多层次、多形式接受国防教育的长久社会氛围。

第三,国家做的相关国防教育工作的配套宣传、政策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国防教育氛围。国防教育宣传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进行创新。我们在宣传人民军队丰功伟绩的同时,要大力宣扬战斗在企业各个岗位上的复转退伍军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先进事迹,企业党委和武装部门要表彰一批优秀退伍军人和先进民兵,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在企业的电视、报纸上进行了大力宣传[5]。同时将国防教育内容与企业职工的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和民兵、预备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国家和企业的重大活动结合起来,与企业和部队的双拥共建活动结合起来,针对国内外的形势和职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有线广播、有线电视、企业 自办报刊及宣传栏、板报等宣传工具,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园地进行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的宣传。

三、针对我国企业国防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如何在企业较好地开展国防教育并促进企业发展,做到国防教育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应成为一个大家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加强企业国防教育是贯彻《国防教育法》的客观要求,是《宪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和《企业法》赋予的一项职责和义务,也是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6]。

(一)强化企业国防教育的责任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并强调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企业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法规、时政要求,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大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论述的学习教育,同时还要破除国防教育是企业额外负担的模糊认识,加强相应的配套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度,有效建立国防教育宣传教育组织,依法把国防教育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并完善其监督管理机制。

(二)加强企业国防教育的监督和组织领导

企业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当地国防教育委员会和企业主管部门齐抓共管,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国防教育。企业要把国防教育作为提高职工素质、履行国防职能的一项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企业党组要把国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分工专人负责;厂长(经理)应把国防教育纳入经营管理计划,提供教育保障;职代会应把国防教育列入议事范围,进行检查督促。企业党办、宣传、武装、劳资、教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协调配合,按各自的职责抓好落实。企业领导要监督单位国防教育是否纳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纳入有关工作考核范围。

(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活动

要充分发挥媒体在国防教育中的传播作用,利用各种报刊,企业有线广播、闭路电视等媒体,有意识地进行国防知识广播讲座、电视讲话、征文评选、知识竞赛、板报橱窗宣传、文艺会演、播放国防教育题材的影视等,及时宣传国防政策,传播国防知识,宣扬爱国拥军先进典型。寓国防教育于大众宣传教育和文体活动之中,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增强国防教育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全体职工中普及国防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育。同时要抓住契机借助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要坚持把春节、元旦、“八一” 建军节作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黄金季节,在征兵和民兵整组、训练中,安排国防教育内容,突出“兵”的特色。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企业内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技能,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防的国家,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引起重视。(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参考文献:

[1]兰衍彬.关于在企业开展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

[2]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3]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4]靳广建.企业国防教育不容忽视[EB/OL].管理论坛.维普资讯 http://

[5]吴志伟.顺应形势,依法开展民营企业的国防教育[EB/OL].八面来风.维普资讯 http://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Internet在最近的两三年中爆炸地发展,特别是Internet上基于超文本技术,能同时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影像的WWW(WorldWideWeb,环球网站)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在Internet向商业应用开放后,无论是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还是刚刚崛起的新兴企业,纷纷上网设置主页(Homepage),架设网站(Website),以寻求商机。

1994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杂志Wired推出网络版Hotwired()。继Wired之后,许多传媒媒体如美国的有线电视网CNN、《华尔街日报》等,无论电视、广播还是报刊、杂志,也都纷纷上网并设立自己的网站,将自己的资料搬上网络。在刊登信息,服务网浏览者的同时也在网络媒体上经营广告。

最近美国有三家市场研究公司分别对网络广告市场容量提出相关的研究报告。尽管不同研究公司所提供数据有所出入,但每年会有数倍增长的预期却是相似的。1997年全球Internet上的网络广告总收入高达9.065亿美元,是1996年的三倍。从这些数字可看出网络广告的市场增长惊人,不容忽视。可以预计Internet将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后的第五大媒体。

一、网络广告的特点

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之所以受到各个国家及地区企业的重视和喜欢,是因为它与当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媒体的广告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非强迫性。我们知道,电视、广播、报纸、户外路牌、霓虹灯广告等都具有强迫性,它们要想方设法转移受众的视觉、听觉,将有关信息塞进受众的脑子,而网络广告却是非强迫性的,它具有类似报纸分类广告的性质,让受众自由查询,受众既可以只看标准,也可以从头浏览到尾;既可以初略浏览,也可以详细查看,这样就使受众大大节省了时间,并避免受众注意力集中的无效性和被动性。

2.交互性。网络广告是一种交互式的广告,俗称“活”广告,查询起来非常方便,由一般受众感兴趣的问题,一步一步深入到具体的信息。只要受众在一般介绍中有标记的关键词上用鼠标一点便出现对这个关键词的内容作更为详细介绍的新画面。受众可以通过他正在看的WWW页画用电子邮件向公司发出咨询甚至订单。

3.实时性。在传统广告媒体上,广告发版后很难改变,或者说改换广告版面的经济代价太大,因而难以实现。而在Internet上做广告则能按照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包括改错。例如,一则有关电视机促销广告的电视机销售价格变动了,更改价值只需要1、2分钟,更改成本则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做到经营决策变化与广告变化之间的无延迟。

4.广泛性。网络广告的广泛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播范围广。网络广告通过Internet可以把广告传播到Internet网络所覆盖的150多个国家的3600多万用户中,并且这个用户群还在不断以每年月日0%以上的速度发展壮大。相比之下,传统的广告往往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时间段。(2)内容详尽。传统广告由于受媒体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其内容只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而网络广告则基本不受这样的限制,可以将广告做得十分详尽,以满足想进一步详细了解有关情况的用户的需要。(3)形式多样。网络广告的表现形式包括动态影像、文字、声音、图像、表格、动画、三维空间、虚拟现实等,它们可以根据广告创意需要进行任意的组合创作,从而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制作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能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广告。(4)无时间地域限制。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不同的是,受众可以在任何地点的Internet网站上,在他们方便的任何时间内随意浏览广告。

5.易统计性。运用传统媒体广告,评价广告效果比较困难,因为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有多少人接受到了你所的广告信息。例如,虽然报纸和杂志的网络浏览者人数可以确定和统计,但是刊登在其上的广告有多少人看到过却只能推测估计而不能统计,至于电视、广播广告等的受众人数就更难估计。而通过Internet广告就能很容易地统计妯每条广告被多少用户看过,以及这些用户浏览这些广告的时间分布、地理分布等,从而有助于广告主和广告商评估广告效果,进而审定他们的广告策略。

6.经济性。目前在Internet上广告相对传统媒体而言便宜得多,每年只需几百到几千美元不等。

二、网络广告的类型

目前在Internet上播发的网络广告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按钮型广告(Button),这是网络广告最早的和常见的形式。通常是一个链接着公司的主页或站点的公司标志(logo),并注明“Clickme”字样,希望网络浏览者主动来点选。按钮广告的不足在于其被动性和有限性,它要求浏览者的主动点选,才能了解到有关企业或产品的更为详尽的信息。

2.旗帜型广告(Banner),网络媒体者在自己网站的页面中分割出2*3、3*16或2*20厘米的一个画面(视各媒体的版面规划而定)广告,因其像一面旗帜,故称为旗帜广告。旗帜广告允许客户用极简练的语言、图片介绍企业的产品或宣传企业形象。它又分为非链接型和链接型两种。非链接型旗帜广告不与广告主的主页或网站相链接,浏览者可以点选(clilk),进而看到广告主想要传递的更详细信息。为了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注意并点选,旗帜广告通常利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处理,如做成动画跳动效果,做成霓虹灯的闪烁效果等。

3.主页型广告(Homepage),即将企业所要的信息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主页,置放在网络服务商的站点或企业自己建立的站点上。主页型广告可以详细地介绍企业的相关信息,如发展规划、主要产品与技术、产品定单、售后服务、战略联盟、年度经营报告、主要经营业绩、联系办法等,从而让用户全面地了解企业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4.列表分类播发型广告,即利用电子邮件列表和新闻组(专题讨论组)列表,将客户的广告信息按信息类别发向相应的邮件地址和新闻组。

5.综合型广告,即同时采用上述几种广告方式或其中几种。

三、网络广告的播发途径

广告主如何通过Internet企业的广告?从目前来看,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从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

1.主页形式。建立自己的主页,对于大公司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不但是一种企业形象的树立,也是宣传产品的良好工具。实际上,在Internet上做广告,归根到底要设立公司自己的主页。其他的网络广告形式,无论是黄页、工业名录、免费的Internet服务广告,还是网上报纸、新闻组,都是提供了一种快速链接至公司主页的形式,所以说,在Internet上做广告,建立公司的Web主页是最根本的。主页形式是公司在Internet进行广告宣传的主要形式。按照今后的发展趋势,一个公司的主页地址也会像公司的地址、名称、标志、电话、传真一样,是独有的,是公司的标识,将成为公司的无形资产。

2.专类销售网。这是一种专类产品直接在Internet上进行销售的方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这样的网络出现,著名的如AutomobileBuyer''''sNetwork、AutoBytel等。以AutlmobileBuyer''''sNetwork为例,消费者只要在一张表中填上自己所需汽车的类型、价位、制造者、型号等信息,然后轻轻按一下Search(搜索)键,计算机屏幕上就可以马上出现完全满足你所需要的汽车的各种细节,当然还包括何处可以购买到此种汽车的信息。

另外,消费者考虑购买汽车时,很有可能首先通过此类网络先进行查询,所以,对于汽车商和销售商来说,这是种很有效的Internet广告方式。汽车商只要在网上注册,那么他所销售的汽车细节就进入了网络的数据库中,也就有可能被消费者查询到。

与汽车销售网类似,其他类别产品的商和销售商也可以连入相应的销售网络,从而无需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可以将公司的产品及时地呈现在世界各地的用户面前。

3.免费的Internet服务。在Internet上有许多免费的服务,如国外的

及国内的与、等都提供免费的E?/FONT>mail服务,很多用户都喜欢使用。由于Internet上广告内容繁多,即使公司建军有自己的Web页面,但是需要用户主动通过大量的搜索查询工作,才能看到广告的内容。而这些免费的Internet服务就不同,它能帮助公司将广告主动送至使用该免费E-mail服务,又想查询此方面内容的用户手中。具体说来此种方式有诸多特点:(1)主动性强:所有的使用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订阅一些免费信息。一旦你选择订阅了有关的信息,就可以定期地收到所订阅的信息。当然,其中包含着广告的内容。不过用户既可以随时增加订阅,也可以随时修改或停止订阅信息内容。(2)统计性好。每一个用户在第一次使用免费E?/FONT>mail时,必须要详细地填写一张用户档案(MemberProfile)。这就使得提供免费E-mail的服务商能详细地知道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若有公司利用免费E-mail做广告,免费E-mail服务商就会每月给你一份调查报告,告诉你在这个月中有多少用户看了你的广告,又有多少用户进一步了解了广告的内容(即按了广告的图标)。在每月报告中,免费E-mail服务商还会提供对你的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用户的具体情况的统计资料。(3)针对性强:随着免费E-mail会员的进一步增加,广告主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特性(地域、年龄、性别、家庭收入、职业、受教育水平、兴趣爱好、婚姻状况等),有针对性地自己的广告。

4.黄页形式。在Internet上有一些专门的用以查询检索服务的网络服务商的站点如Yahoo!、Infoseek、Excite等。这些站点就如同电话黄页一样,按类别划分便于用户进行站点的查询。在其页面上,都会留出一定的位置给企业做广告。比如在Excite上,你在search一栏中填入关键字automobile,Excite页面的中上部就会出现某汽车公司的广告图标。在这些页面上做广告的好处是:(1)针对性好,在查询的过程中一秀都有是以关键字区分的,所以广告的针对性性较好;(2)醒目,处于页面的明显处,较易为正在查询相关问题的用户所注意,容易成为用户浏览的首选。

5.企业名录。一些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或政府机构会将一些企业信息融入他们的主页中。如香港商业发展委员会(HongKongTradeDevelopmentCouncil)的主页中就融有汽车商、汽车配件商的名录。只要用户感兴趣,就可以直接通过链接,进入相应行业商(或者配件商)的主页上。

6.网上报纸或杂志。在Internet日益发展的今天,新闻界也不落人后,一些世界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国内的如《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日报》等,纷纷将触角伸向了Internet,在Internet上建立自己的Web主页。而更有一些新兴的报纸与杂志,干脆脱离了传统的“纸”的媒体,完完全全地成为了一种“网上报纸或杂志”,反响非常好,每天访问的人数不断上升。可以预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的发展,网上报纸与杂志将如同今天的报纸与杂志一般,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对于注重广告宣传的公司,在这些网上杂志或报纸上做广告也是一个较好的传播渠道。

7.新闻组(Newsgroup)。新闻组也是一种常见的Internet服务,它与公告牌相似。人人都可以订阅它,成为新闻组的一员。成员可以在其上阅读大量的公告,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公告,或者回复他人的公告。新闻组是一种很好的讨论与分享信息的方式。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选择在与本公司产品相关的新闻组上发表自己的公告将是一种非常有将效的、传播自己的许信息的渠道。

在以上几种通过Internet做广告的方式中,以第一种即公司主页方式为主,其他皆为次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只应取第一种而放弃其他。虽说建立公司主页是一种相对比较完备的Internet广告形式,但是如果将其他几种方式有效地进行组合,将是对公司主页的一个必要补充,并将获得比仅

仅采用公司主页形式更好的效果。因此,公司在决定通过Internet做广告之前,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整体经营策略、企业文化以及广告需求,将其与公司从整体上进行融合,真正发挥Internet的优势。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批判学者;实践;传播政治经济;达拉斯•斯迈兹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页

政治实践成为思想的深化剂;分析成为政治行为干预形式与场域的增生剂。

――米歇尔•福柯,《反俄狄浦斯》序言,xiv[1]

批判学者有时被认为只专注于对社会现实进行复杂的辩证分析;他们却不说明下一步行动的方向。他们更关心的是系统如何压迫、限制人们的自由生活,以及系统如何复制现有的不平等社会关系,让当下的社会制度得以延续;他们却没有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社会愿景。他们知道要建立新的社会组织系统,但不知道具体将是什么,或具体该怎么做。因此,他们的研究被庸俗化为“只重批判、不重建设”(赵月枝&邢国欣,2007: 531)。典型的批评通常是这样的:批评总是容易的,难的是要找准前进的方向。

在传播学领域,虽然像达拉斯•斯迈兹(Dallas W. Smythe),赫伯特•席勒(Herbert I. Schiller),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和罗伯特•麦克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等批判学者频频为改善社会不公提供反思和革新意见,并且不断介入到当局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他们的研究却常被误读为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直接的社会关怀。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批判学者改变世界秩序的社会实践,来厘清关于批判学者无构建性的误读。具体来说,本文将以传播政治经济学先驱――达拉斯•斯迈兹的社会实践为例,重新认识批判学者对替代性(alternative)社会秩序的建设。文章的第一部将简要审视“实践”这一概念,从而在认识论层面澄清批判学者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后,我将勾画批判视角下替代性愿景的五个主要原则;本文的主要部分将分析斯迈兹为社会变革而进行的社会实践。

关于“实践”

实践( Praxis)是理论思想与物质实践统一的场域。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Marx & Engels, 1844)。也就是说,批判学者认识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Marx, 1843a),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批判的意义。因为尽管理论只能批判现实而不能彻底改变现实,但理论却是照亮艰难曲折的现实道路的明灯。而且“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Marx, 1843a) 。这就是辩证的实践哲学所强调的批判的世界观。它倡导的是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社会,“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实践中探索新世界,而不是“教条式地预料未来”(Marx, 1843b)。

实践一直是批判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在《传播政治经济学》(1996)开篇勾勒出的政治经济研究框架中,即将实践列为四个关键要素之一。在认识论层面上,莫斯可强调,实践引导知识理论的构建。具体地说,“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不断发展的产物”,所以“知识的获得仅靠概念的锤炼和净化是远远不够的,它产生于概念和行动相互完善的过程中”(Mosco, 1996: 37-38)。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认知方式都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分别将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提升到一个极端重要的位置以指导日常社会活动,两者都忽视了精神世界与外部事件的相互构建关系。而一个辩证的实践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中“冥思”和“实际参与”的纽带,可以统一学术研究和政治行动。

批判视角下的替代性原则

为了展示批判学者的研究对于现实社会并非缺少指导意义,我以实践哲学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归纳了批判学者在寻找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把握的五个主要原则。

第一,批判学者以“整体性(holistic)”的视角面对替代性社会秩序。他们认为对社会现实反思时必须强调整体性,即便只是分析社会现实中的一个侧面,也必须采取一种全局视角。否则,就像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中的论述一样,结果就是一个侧面被扭曲成全部。整体性概念不仅强调关注不同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整体性也指向一个时间意义上的统一和连续。对批判学者来说,社会研究不仅需要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当下社会,同时更须关注对当下的批判如何指向未来。因此,批判学者不会不加反思地接受既有社会秩序,他们会以历史视角审视我们是如何到达这样一种当下;而反思过去和现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潜在的社会变革。

第二,批判学者辩证地看待社会进步;他们要寻找的与其说是一个完美的替代方案,不如说他们在探索一个动态发展的更公正更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进程是动态发展的,社会进步亦如是。同样,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础,对社会秩序的批判性反思也不是静止的。任何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替代性方案的企图,是注定要重复“历史的终结”的错误的。因此,对社会进程的认知和解读必须要采取一个辩证的视角。批判当前的社会秩序并不意味着怀念过去。社会变革从来都是一个持续的进程,并将继续如是。正如批判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漫长的革命》中指出,并在为英国工党制定的传播政策建议中强调的那样,“我希望这一进程能够继续下去,我根本没有任何意愿回到过去,或试图回到任何较早的历史阶段。我也相信,我们决不能割裂地看待这一伟大变革进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或是将那些阶段性成果当作最终目的”(Williams, 1976:133) 。正因如此,批判学者不急于庆祝现有的自由多元主义,抑或直接再提出一个新的安排社会机构、组织社会秩序的替代性道路;他们持续反抗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并将一个动态的革新过程视为常态。就像威廉姆斯指出的一样,批判学者反对“在某个看得见的、确定的时间点上,对机构进行破坏,然后进行创新的想象”(p.134),因为那样不过是在走另一种极端,错误地用一种静态的、割裂的视角看待社会进步。

第三,在构建更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批判学者强调对人的充分尊重,以及对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解放性的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威廉姆斯(1976)特别强调:“人民应该通过建立民主机构,将各种新力量引入现有社会关系,拓展基于经验交流的相互理解,培养自身能力、巩固应有权力,从而充分驾驭自己的生命”(p.134)。换言之,只有尊重并致力于人自身能力的培养,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才能实现。自由并不仅仅意味着有机会在公开的、放松管制的市场上竞争,或有投票的权利,或是庸俗意义上的言论自由。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拒绝将问题简化至一个单一的“公式”。真正的自由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消除压迫性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结构,从而使个体从压迫性的社会关系中自我解放出来。更激进一些说,那是一种完全没有外部和内部制约意义上的自由解放。正因为对个人自由选择的充分尊重,批判学者并不急于解释在一个新的社会里,如何避免,合理分配稀缺资源,消解政策上的分歧,如何设置优先权,以及进行生产和销售。相反,他们首先强调人们应该如何直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并通过创造性的社会斗争实现自己的解决方案。所以批判学者提供的是一个由人民创造并尊重人民的新社会的愿景。这正是他们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对社会自由和公正的尊重。正因为如此,当面对“政治经济学者没有回答理想传播制度‘是什么’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时,“赫伯特•席勒总会反问:你要怎么办?”(赵月枝&邢国欣,2007:531)。

第四,作为在任何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先决条件之一,社会责任感是批判学者关注的另一个原则。此处必须注意的是,我们需要从一个动态的角度理解“责任”,因为“责任的一部分含义就是有能力认识和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局面”(Williams, 1976:134)。它需要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持续调整所谓“责任”的具体含义。类似的,关于责任,也必须指出这里存在一个有关个人责任和公共责任的辩证关系。强调个人自由和责任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应该为公共事务的改变做任何事情”(p.134)。否则,我们只能再一次陷入一个静态的逃避责任的逻辑。辩证的观点提倡的是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责任,它一方面强调尊重个人选择;另一方面,它也认识到将个人责任转化为公共责任的必要性。因此,批判学者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机构的设立,如公共教育,特别是建立让个人能真正独立自由的终身教育体系;他们希望用公共机构的形式确保公共责任得以落实,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新途径。

第五,在信息也被不断商品化的当前社会里,批判学者在构建替代性社会秩序时,持续强调反对商品化的紧迫性。在一个公司统治普遍存在的社会里,批判学者不断反思商品化进程,提升公众关于商业化的认识,并持续呼吁建立公共机构系统。例如,丹•席勒在《信息拜物教》中指出,新的信息秩序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对生产过剩的回应;他提醒公众应注意过早庆祝“信息社会”的到来,将会掩盖商品化进程推动下的资本主义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事实。他还告诫公众警惕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如何充当政策框架,并在“数字信息融合”的掩饰下加速商品化的(Schiller, 2007)。在批判“信息社会”的同时,席勒还提供了一种替代性构想。首先,席勒非常明确地指出,与其维持当下的不可持续的、主要由公司资本掌控的行业结构,不如根据“社会需要”引导和型塑信息产业结构(p.95),“扩大公共资金”,创造“对民主重建至关重要的、作为共享资源的信息和文化”(p.9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指出动员全民力量建立“反对意见型媒体和社区媒体”的迫切性,以“减少企业与国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 (p.55)。此外,他还从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提出建议,认为有必要组织“独立于全球文化生产系统之外的民威实践(practices of democratic authority)”,以“不断扩大自由使用共同文化资源的权力”(p.111)。

社会实践家――达拉斯・斯迈兹

在本节中,我将侧重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先驱,达拉斯•斯迈兹的社会实践,回顾3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各种力量不断博弈的过程,他的政策干预和社会参与。斯迈兹出生于加拿大,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于1943-1948年担任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第一任首席经济学家。1950年后,他在不同的学术机构担任传播政治经济学教授(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里贾纳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和访问学者(坦普尔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虽然在学术领域里斯迈兹以著名的“受众商品”理论而闻名,但正如他广泛的社会活动和政策干预所展示的那样,斯迈兹更多的是一位将学术研究运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社会实践家 (参见郭镇之, 2005)。本节中,我将以斯迈兹的政策干预实践为例表明1)批判学者的确有一个替代性的愿景;2)他们致力于改变现有社会秩序中的结构性不公;3)他们为寻找和实现更公正更合理的替代性社会秩序持续抗争。在勾画斯迈兹政策干预的过程中,我不仅试图表明斯迈兹确实遵循了上一节中所阐释的“替代性原则”,同时也试图展示现有的传播通信政策已经是斯迈兹50多年来作为一名政策分析者、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持续抗争的结果。

我分析的资料来源有三处:我先由Counterclockwise: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这本由斯迈兹的学生,托马斯•古贝克(Thomas Guback)编辑的斯迈兹的自传性文集入手。这本文集收录了斯迈兹生前许多未发表的手稿,也记录斯迈兹众多社会实践的过程,包括设立公共广播系统的提案,反垄断政策干预的证词,和对普通公众公开演讲的讲稿等。该书第一章是斯迈兹生前未完成未发表的自传,我以这章以及古贝克对于其它各章的背景介绍为基础,先大致勾画出斯迈兹主要社会活动的时间和背景。然后,我以西蒙弗雷泽大学图书馆保存的斯迈兹档案作为进一步具体分析的资料来源。第三个资料来源是A Different Road Taken: Profiles in Critical Communication,一本记录批判传播学者对替代性社会秩序探索成就的合集。我参考了其中关于斯迈兹的章节,包括对斯迈兹的长篇采访,和罗宾•曼塞尔(Robin Mansell)就斯迈兹对批判研究方法贡献的总结。

早期劳工工会的工作

工会工作是斯迈兹社会实践的一贯主题。斯迈兹在他的职业生涯伊始就积极介入工会的工作,这表明他深切关注社会平等和工人的自由。他从伯克利毕业后抵达华盛顿进入中央统计委员会(Central Statistical Board Staff)工作之初,就组织了一个新的地方性的激进公共工人联盟,“产业组织工会”(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CIO)下属的联合联邦工会(United Federal Workers,UFW)。1938年美国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Fair Labor Standards Act)让政府首次对州际商业工作者的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作出了限制;斯迈兹随即根据新法案准备了一份195页的经济报告,为报纸行业的从业工人,如为发行承包商工作的报童,争取应得的工资,力争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福利(Smythe, 1994b:21)。该报告后来成为劳工部工资和工时司(Wage and Hour Division in the Labor Department)制定其他政策的重要依据。同一时期,斯迈兹还前往其他一些地区,如达拉斯,底特律,威奇托福尔斯和得克萨斯州,与诉讼律师合作在联邦地区法院为工人争取公平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供证词。在著名的“大西洋沿岸案件”(Atlantic Coast Line case)中,他代表美国通信协会(American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这一代表全体邮政电报公司员工和在纽约和底特律西部联盟电报公司员工的激进CIO联盟,进行相关经济研究,并在法庭上提供证词 (pp.22-26) 。

蓝皮书――公共服务责任的基础

斯迈兹的政策干预对现今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规范广播系统需要履行的公共服务义务。可以说,现有的公共广播系统尽管仍然十分弱小,却已经是斯迈兹不断抗争的成果。1940年前后,美国广播的商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在整整一个星期的节目编排中,没有一个非赞质的节目。而那时,FCC通常根据电台的工程技术报告来发放或更新其经营执照,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技术上的违规,执照是自动更新的,与公共服务的质量无关(Barnouw, 1966)。在FCC要求调查公共服务状况时,斯迈兹参与编写了一份60页的报告――《广播执照持有者的公共服务责任》(Public Service Responsibility of Broadcast Licensees,i.e. the Blue Book,即蓝皮书)(Smythe, 1994b:34)。蓝皮书中不仅记载了商业广告超量离谱的程度,并要求设立新的许可证延续标准,以确保能约束电台为公众利益服务。比如,报告对电台公共事务节目的播出提出了具体要求。

虽然蓝皮书第一次公布以来就广受好评,并被视为一个改善广播服务质量的可行方案,可在公布之后几个月内,一些代表公司利益的广播行业杂志就严厉指责蓝皮书是一个极权主义的产物,因为他们认为报告企图将FCC变为唯一能判断电台是否尽到了公共服务义务的机构,那些杂志甚至用政治上相当敏感的政治称谓对蓝皮书的编写人员进行抨击(Zarkin & Zarkin, 2006:83-84)。在这次为公共利益抗争的过程中,截至1946年,形势已经变得很明朗,那就是 FCC将不会使用蓝皮书作为其许可证续期决策的根据。虽然蓝皮书从来没有真正被执行过,但是它却奠定了广播有履行公共服务义务的基础,并影响至今。由此也可以看出,政策干预和实践是一个动态拉锯的过程,斯迈兹对抗商业利益的实践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但是没有那些抗争,我们将更难设想当今广播系统的格局。

证词――扩大和改进电报服务

为了各类争议事件提供证词也是斯迈兹社会实践的另一个重要场域。在他担任FCC首席经济学家期间,因为民用电报服务的利润不如商业电报的利润高,电报公司提交报告要求支持其关闭部分办事处,目的是降低成本并提高服务费率(Smythe, 1994b:30)。为了准备反对电报公司的证词,斯迈兹领导了一项试探性研究,发现公众对电报服务的需求不是像公司假设的那样无弹性。因此,基于试探性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逻辑假设:他们要求改善和扩大电报服务并维持低价,这样一来,低价会推动公众对电报服务的需求,更多需求会为公司带来了更高的利润,如此电报服务的价格也就可以做进一步的下调。基于此,斯迈兹提议要进行更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便为下一步政策制定做好准备。可是,与蓝皮书的情况类似,斯迈兹的提议再次遇到了公司对抗性力量的阻碍。尽管斯迈兹的努力赢得了FCC委员会授权举行一次特别调查电报服务和费率的机会,预算局(Bureau of the Budget)在电报公司的强力控制之下,反对将斯迈兹的试探性研究结果扩大,拒绝批准用于这一项调查研究的特别预算。这也反映了在商业利益强大的对抗下,并非每一次抗争都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电话服务――扩大到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的通信服务一直是斯迈兹的政策干预实践所关注的。30年代,由于在农场建立基础设施所需的费用远高于城市地区,占据垄断地位的贝尔电话公司和其他大型商业电话公司都尽可能避免农场电话服务业务。面对这样的状况,1944年FCC委员杜尔(Durr)决定起草一份法案,提议设立农村电话管理局(Rural Telephone Administration, RTA),为有兴趣提供农场电话服务的组织提供技术和财政资助(Smythe, 1994b:30)。为此斯迈兹进行了相关分析并编写了一份报告――《有关有线通信服务普及率的初步研究》(Preliminary Studies of Some Aspects of the Availability of Landline Wire Communication Service)。一个星期后,经杜尔的朋友协助,国会参众两院便起草法案建议设立RTA,并提供了2亿美元作为贷款资金用于战后扩大农场电话服务(p.30)。1948年左右,技术援助和贷款就迅速被分派到RTA。回想起来,斯迈兹认为这次政策干预是他任职FCC期间最成功的一次。这个案例也表明,成功的政策干预或是替代性道路的探索,不是批判学者单方面的努力可以决定的,RTA的成功是建立在FCC支持、参众两院认可的前提下的。

Clear Channel案例――打破垄断

如果说将电话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是斯迈兹努力打击贝尔垄断的一个成功实践,那么为打破Clear Channel垄断提供证词就是另一个例子。继蓝皮书后,斯迈兹看到有希望通过地方性和区域性电台的施压,打破Clear Channel企图垄断无线电频率从而保护自己服务领域的局面(Smythe, 1994b:33)。在这个背景下,斯迈兹被要求主持一项观众调查,以了解农村居民对三种不同类型(即地方/区域/Clear Channel)的电台提供服务情况的看法(p.33)。然而,类似蓝皮书的例子,部分因为Clear Channel的游说,部分因为听证会后事情搁置的太久,以至于听证会收集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比已经显得相当陈旧,FCC从未对Clear Channel的案子给出明确的处理意见。虽然拉锯式的抗争没有获得直接的成功,然而斯迈兹留给我们的遗产,《规范广播的经济学研究》(1947)(An Economic Study of Standard Broadcasting) ,还在继续影响着最近正在美国发生的关于广播电视所有权的斗争。

内容分析――保留公共广播的频谱

1948年,因为忠诚度调查,斯迈兹勉强逃脱华盛顿的麦卡锡恐怖,并选择在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教授第一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课程。但他为公共政策抗争的努力并未因为离开华盛顿而停止。1951年,当FCC宣布要制定一项有关频谱分配的法规时,正在伊利诺伊教书的斯迈兹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获得非商业电视和教育电视频谱的时机。斯迈兹时任全国教育广播协会研究理事会的主任(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Broadcasters, NAEB ),他便抓住机会试图让FCC为非商业电视台保留频率(Smythe, 1994a: 44) 。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在1950年秋季发行的《舆论季刊》(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上撰文“电视行业的全国政策?”(A National Policy on Television?),建议建立一个非商业性广播电视服务系统。当FCC宣布制定政策之后,理事会决定将参加FCC的听证会,并要求保留频谱。在斯迈兹的领导下,NAEB对纽约市现有的商业电台节目进行了量化内容分析,向FCC证实了电台是如何缺乏公共服务内容(p.60)。当月下旬斯迈兹和他的主要合作者便将结果呈交FCC。尽管有商业势力的反对,FCC最终还是核准了保留非商业性广播频谱的提议(p.60)。这是斯迈兹众多政策干预中另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功。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案例也说明了批判学者其实并不拒绝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斯迈兹就运用量化内容分析研究方法,通过数据验证了商业电视中广告超量的程度和公共广播的必要性。而且他也用同样的方法为加拿大的皇家委员会提供了类似的内容分析并且撰写了相关报告。

所有制问题――寻找替代方案

自50、60年代以来 ,斯迈兹一直在为媒体私有权问题作各种形式的抗争;他不断指出其他可能的所有权形式,以及媒介组织和资金管理的替代性方案。当他在伊利诺伊教书时,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学生撰文认为对无线电频谱的使用管理,应该采用市场机制,而非政府监管,并倡导用市场机制来取代1934年通信法(Communication Act of 1934)所设立的公共利益原则。斯迈兹有力地回击了这一企图促进“市场力量”的提议(Smythe, 1994a: 48),他质疑这一“新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称之为是一种“对经济民主的侵犯”(p.85)。为了给美国广播系统的体制安排提供具体建议,他在1960年4月撰写了 “有竞争力的美国广播系统提案的纲要”(“Outline of a proposal for competitive U.S. Broadcast Systems”)。他特别指出,“竞争力”并不是指一定区域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商业电台,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电台。在纲要中,斯迈兹还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公共广播面临的资金问题(p.86)。他提出的有关商业广播可以采用竞价的方式申请和延续经营执照的想法,继续影响着现行的相关政策。比如,最近我们看到FCC关于移动电话频谱分配和执照发放过程中,布什政府将频谱拍卖给公司便是一例。

付费电视――反对新媒体私有化

作为广播事业的经济基础,资金来源一直是斯迈兹关注的,他一直在争取一个更优的公共筹资制度。当FCC在1948年9月至1952年4月期间停止发放电视台执照时,斯迈兹利用这段时间,提出新媒体(指当时的电视)到底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特别是资金来源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FCC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在考虑不同方面提出的希望推出付费电视的提议。大电影公司当时正在创新一种新的付费电视频道,可却仍然是携带广告的模式(Smythe & Guback,1994:75-76)。斯迈兹其实并不反对使用新的方法来传输电影或其他节目给电视观众。他努力争取的是,要将付费电视从一般的商业电视台中分开设立,否则付费电视会因为其节目质量优于免费商业电视而蚕食免费电视的观众,而且还没法保证最后观众收看的节目是不携带广告的(Smythe,1994a:50)。而这恰恰言中了今天有线电视系统的组织形式:当前的有线电视是收费并同时携带广告的。

除此之外,在这场有关付费电视的争论中,斯迈兹对广播系统的管理建议也显示出批判学者的替代性构想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简单思维。50年代,知识分子嘲笑商业电视台,认为广告是问题的根源;他们认为如果可以摆脱广告,广播的内容将自动有所改善。因此,他们认为对消费者直接负责的付费电视将是改善服务质量的替代方案。这种短视的看法忽略了问题的关键――机构所有权。事实上,付费电视服务与商业电视一样,当其所有权为私有时,在利润的驱动下,其服务会被“利润最大化”这一结构性的因素牵制,最终私有制仍将导致付费电视公司不能保证他们的节目中不携带广告时段(Smythe & Guback, 1994: 75-77)。

卫星通信――反对卫星私有化

卫星通信管理是斯迈兹反对私有制的另一个重要阵地。60年代初,美国电信运营商,如Bell, AT&T, Hughes, Lockheed, General Electronics和 Ford Motors都决心拥护卫星私有制的确立。然而,许多议员代表和政府官员认为,卫星通信是航天计划的一部分,应该坚持公有制。整个争论从1961年一直持续到1962年初(Smythe & Guback,1994: 177)。1961年,斯迈兹写了一篇关于卫星通信的社会影响的文章,其中提出了最基本的问题:谁应该拥有、控制和使用卫星?这期间,斯迈兹还就这个问题向专业团体发表演说并写了几篇文章,主张卫星公有制,以期得到广泛支持。他还在参议院小组委员会反卫星垄断的听证会上,质疑FCC有效管理私营公司的能力(p.54)。当得知参议员Russell Long正在努力阻止政府通过卫星所有权私有化条例草案时,斯迈兹便展开研究为Long准备相关材料。然而,在这次抗争中,反对公共利益的势力仍然过于强大。1962年8月31日通信卫星法批准通过,该法案创造了一个私有资本和公共资本相混合的通信卫星公司(p.178)。虽然彻底的公有制为从未实现过,但目前的混合所有制已经是一个斯迈兹为公有制持续抗争的结果。这也再次表明,对现有制度的挑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批判学者主张的公有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AT & T公司――打破垄断的长期斗争

辩证性的政策干预意味着在对抗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有时甚至需要借用较小的市场力量去反对垄断性的力量。比如,在对抗AT&T垄断的过程中,让斯迈兹感到尴尬的是,他不得不借用西联公司(Western Union)的力量去对抗AT&T(Smythe & Guback, 1994:197)。1964年,当FCC开始研究美国电信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斯迈兹对AT&T公司进行了研究,具体指出了AT&T是如何利用庞大的规模和实力采取了一些进攻性的市场行为(p.194);他提出打破AT&T垄断,将公司分成几个较小的和有竞争力的公司。而当时,西联正因为AT&T掠夺性的降价流失业务,斯迈兹考虑到AT&T的巨大力量,决定与西联联手打击AT&T。虽然相关研究在60年代当斯迈兹在加拿大里贾纳执教的时候便已展开,垄断最终是在1984年被打破的,因为直到1984年美国司法部才对在1974年提出的反AT&T垄断诉讼作出裁决(pp.194-196)。事实上,甚至在斯迈兹60年代研究如何打破AT&T垄断之前,该诉讼早在1949年就被提起,但1956年确立的核准令(consent decree)让AT&T公司完好无损。尽管后来也一直不断有打破垄断的努力,但由于AT&T公司的强大影响力,听证会却被一直推迟到60年代(p.197)。这一案件表明,政策干预是一个动态的和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像AT&T案件一样超过40年,有时甚至可能需要联合西联公司这样的市场力量去打击另一个垄断性的市场力量。

NWICO――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与斯迈兹在打破AT &T的垄断抗争中兼收并蓄的策略相反,为了建立一个传播新秩序,在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抗争中,他直接挑战了由美国主导的传播秩序,因此得罪了美国政府,这也导致斯迈兹最后不得不从NWICO运动中退出。1969年6月,面对“信息自由流动(the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这样的意识形态,第一世界、苏联、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共同聚集在蒙特利尔,主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就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如何能维护他们的自治权表态(Smythe & Guback, 1994:213)。在1968年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年会上,斯迈兹与哈罗兰(Halloran),诺德斯特恩(Nordenstreng)和席勒(Schiller)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联名提交报告指出,应警惕类似“信息自由流动”这样的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这份 报告中的相关建议被1970年11月举行的第16届教科文组织大会批准;该决议倡导在一个非西方主导的框架下进行有关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研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斯迈兹及其同事非常注意报告的措辞,他们技术性地使用了许多反对西方主导的话语。用斯迈兹的话来说,在报告的起草过程中,他们已经赢得了许多小“战役”;事实上,后来教科文组织大多非西方主导话语也都来自于那份报告(p.214)。在1972年IAMCR会议上,斯迈兹试图修改完善该报告。但由于在此之前,斯迈兹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中国,在那里看到并受到其影响,于是他在报告中提出“商品具有意识形态性”这一概念,以及“文化筛查是必要的”这样激进的观点(p.214-25)。可如此一来,这份报告就直接冒犯到以商品为其社会基础的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这使得他最后不得不从下一步的抗争中退出。回想起来,斯迈兹自己也提到那篇文章是一种“自我伤害”(p.215)。由此可见,批判学者挑战主导社会制度时,始终面临一种两难困境――采取折衷的温和方式,就会面临像AT&T案件中那样的尴尬局面;采取较为激进的抗争方式,就会伤到社会运动本身。

对普通百姓的公开讲座

斯迈兹一生给普通百姓做了许多公开演讲。就像古贝克评论的那样:“虽然学术界通常认为给非专业人士做讲这不是他们的职责,而斯迈兹则认为没有必要有这样的条条框框”(Smythe & Guback, 1994:129)。他不仅热切地给普通群众讲演,而且也“避免学术行话,用一种简单易理解的方式切入主题”。与那些发表在传播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相比,他的演讲对提高公众对传播的认识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面对60年代疯狂的军备竞赛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核战争,斯迈兹加速了他的政治活动,并试图让公众真正理解核战争(p.153)。他经常会到宗教组织中去讲授有关电视监测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斯迈兹之所以对宗教团体有一种特殊的偏好,是因为他们通常较少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更加能接受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批判。1960年9月22日,当核恐怖进一步恶化时,斯迈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安南伯格传播学院发表了他最广为人知的演说“恐怖螺旋与大众传媒”(The Spiral of Terror and the Mass Media),呼吁对核政策进行批判性思考,思索核政策将会把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引向什么样的境地(p.153)。因为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斯迈兹趁热打铁,立即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在10个不同的地方发表了与之类似的题名为“恐怖螺旋”的演说。在每一个地方,反响都十分热烈,尤其是在宗教场所。动荡的60年代的一系列危机,包括 1960年5月的U-2事件,1961年4月猪湾惨败,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使得世界濒临核战争边缘。也是在这样白色恐怖的大背景下,斯迈兹作出了返回加拿大的决定。就在斯迈兹离开美国前夕,1963年2月5日,他还在芝加哥对为争取和平而投票的民众发表了他作为美国公民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日益缩小的世界里的和平”(p.162) 。

第三世界的政策干预

在寻找替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斯迈兹十分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并且为他们的政策制定过程贡献意见。他在70年代两次前往中国,研究意识形态和技术的关系。虽然他“看好中国发展的许多方面 ”,但在观察到中国拥抱西方的技术和商品后,斯迈兹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技术里嵌有意识形态,并告诫中国当局应拒绝接受西方商品,因为商品里聚集着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Smythe & Guback, 1994:227-230; Zhao, 2007)。他把他的意见发给中国驻加拿大渥太华使馆的一秘,然后请其转发给北京。不幸的是,虽然斯迈兹知道他的建议在政府圈子被考虑过,但他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反馈(Smythe & Guback, 1994:229) 。

总结

毋庸置疑,斯迈兹不是只对复杂的辩证分析感兴趣,他也并非置身于社会实践之外。事实上,他的大多数研究报告,比如“电视行业的全国政策?”都是为他的政策干预而准备的。可以说,斯迈兹一生的实践都与挑战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这包括他最初帮助工人争取公平工资的工会工作;他在FCC时主张在农村建立电话网络的工作;他对广播和卫星私有化制度的反抗;他对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介入;以及他面向最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建议。不同于“教条式”地提出一种机构组织模式,并将其视为唯一的替代性方案,他持续反抗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寻找办法突出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斯迈兹是一个相当现实的社会活动家(Smythe & Guback, 1994:75)。他深知“政策决定总是要被制定出来的,无论(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与否”(Smythe, 1950:471; 引自 Mansell, 1995:44)。因此,就像古贝克对他干预私营媒体所有权问题的评价一样,“ ...他知道在美国,广播系统绝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制度里脱离出来,所以他便致力于寻找增强对抗性力量的途径,支持那些正在对抗商业力量的广播组织”(Smythe & Guback, 1994:85)。作为一名学者,斯迈兹认为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为建设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m)作出努力,他说,“社会现实主义要与其道德规范和谐发展;它需要一个体制形式,这个体制能有效地让每个人参与”(Smythe, 1979:108;引自 Mansell, 1995:50)。因此,斯迈兹深为关切“人的潜能” 的实现 (Smythe, 1987:10; 引自Mansell, 1995:44)。他用大量时间对公众演讲,不仅对学术观众,而是一般公众,通过让他们接触批判性思维而赋予他们权力。就像比尔•麦乐迪(Bill Melody)曾评论说:“对斯迈兹来说,其主要研究目的是,发展知识,将其运用到政策和社会实践中,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被剥削的弱势群体”(Melody, 1994:1)。

达拉斯•斯迈兹正是葛兰西所谓的“有机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通常从知识活动本身入手认定知识,忽略知识的历史基础。而葛兰西强调,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与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联系密切。他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不得不进行长期的宣传教育,以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政治和文化领导权(hegemony),而这其中需要有机知识分子发挥指导、组织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将自身立场置于实际政治斗争之外、有时甚至与统治阶级结盟的传统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社会运动,并帮助受压迫的群体发展阶级意识,培养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而这正是像斯迈兹这样的批判学者正在身体力行的。他们走出象牙塔,放弃传统知识分子想象中的清高和独立,为了寻找一个不同的社会秩序,密切联系群众,代表下层民众工人思考、写作和争取话语权。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这样的批判学者在以一种“建设者”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与实践。

注释:

[1]引自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讲义中“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主要组成部分”之第四点“干预”,参见rirt.cuc.省略/upimg/soft/1_061103152243.ppt ,第27页。

参考文献:

[1]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2009年11月10日引自传媒学术网 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2822

[2]赵月枝 & 邢国欣. 传播政治经济学[A], 刘曙明,洪浚浩(编),传播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Barnouw, E. A History of Broadca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4]Mansell, R. “Against the Flow: The Peculiar Opportunity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A different Road Taken : Profiles in Critical Communication, ed. J. A. Lent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5) 43-66

[5]Marx, K.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1843a). Retrieved July 27th, 2009, from www.省略/archive/marx/works/1843/critique-hpr/index.htm

[6]Marx, K. “Marx to Ruge, Kreuznach, September 1843,”(1843b).Retrieved July 26th, 2009, from www.省略/archive/marx/works/1843/letters/43_09.htm

[7]Marx, K., & Engels, F. The Holy Family: Or Critique of Critical Criticism. (1844). Retrieved July 27th, 2009, from www.省略/archive/marx/works/1845/holy-family/index.htm

[8]Melody, B. “Dallas Smythe: Pioneer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In Counterclockwise :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eds. D. Smythe, & T. Guback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4) 1-6

[9]Mosco, V.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 Rethinking and Renewal.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Publications, 1996)

[10]Schiller, D.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7)

[11]Smythe, D. “A National Policy on Televis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Fall (1950): 461-75.

[12]Smythe, D. Freedom in the Act of Resisting Necessity, Response to L.R. Sussman. (Montreal: ICASIETAR, 1987, April 20)

[13]Smythe, D. “Realism in the Arts and Scineces,” In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ds. K. Nordenstreng, & H. Schiller (NJ: Ablex. 1979).

[14]Smythe, D. W. “Excerpts from Autobiography, "Chapter 4": Mature Immaturity: The Urbana years, 1948-1963,” In Counterclockwise: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eds. D. W. Smythe & T. H. Guback,(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4a):37-57.

[15]Smythe, D. W. “Excerpts from Autobiography, "Chapter 5": Immature Maturity: Washington, 1937-1948,” InCounterclockwise :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eds. D. W. Smythe & T. H.Guback,(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4a): 16-37.

[16]Smythe, D., & Guback, T. Counterclockwise : 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17]Williams, R. (1976).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 ; New York: Penguin.

[18]Zarkin, K. A., & Zarkin, M. J.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 Front Line in the Culture and Regulation Wars. (Westport,Conn: Greenwood Press, 2006)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又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今后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和家庭上网工程的发展,“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应当被看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基本策略。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截止到2001年1月底,以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最近一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以政务信息化带动首都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北京的步伐”,IP地址:/government/class-2-2c.htm):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例如,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建立了网上办公平台——红盾315网站(),开办了网上专项审批、网上注册与年检、网上经营者身份及经营行为合法性认证、经营性网站备案核准、域名备案登记等业务。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什么是“中国电子口岸?”,IP地址:/arts/ityd/itydgp/39797.html)。“中国电子口岸”将上述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执法和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也可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电子政务也为众多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软件企业脱颖而出。像北京美髯公科技发展公司(该公司是海淀园“数字园区”的技术开发单位)、书生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书生电子公文系统”已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采用,国务院办公厅也已试用多时,并决定在近期正式开通使用)等。电子政务成为当前促进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二、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海淀园数字园区

2000年7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开通“海淀园数字园区”(),并于2001年4月1日对园区所辖企业全面实施网上办公,从而实现了“一网式”电子政务(马林等,“海淀园‘数字园区’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转型”,200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鼓励申报推荐书。)。“海淀园数字园区”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园区”,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在技术的使用、内容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局限性,对我国当前建设电子政务具有参考价值。这里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数字园区”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建设原则1.先进技术实用化。在政府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使政府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倍增的效率、高度的透明、巨大的管理幅度、充分的管理授权等。

2.管理集成和系统开发的互动。即: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业务重组,在进行管理集成时充分挖掘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潜力,使先进技术为管理集成服务。

3.需求与实现的互动。即技术开发人员懂得如何实现工作业务的电子化,而政府工作人员知道正确地提出实现业务电子化的需求。

4.建立“可视”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四个“可视”,即流程可视、过程可视、状态可视和对象可视,可视功能对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构成“数字园区”由网上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语音支持系统和创新资源网构成。

网上办公系统包括海淀园管委会所辖的12个职能管理部门6大类数十项管理与服务项目,同时开放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它政府部门的接口,实现了政府的网络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对园区原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后,所实现的高效内部办公系统。

网络安全系统是园区正常工作的安全卫士,采用多层安全保护结构,并在国内首次把CA认证制度引入电子政务系统中。

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办公人员除了能用文字查询和了解办事程序外,还可以形象方便地以仿真方式查询海淀园管委会各部门机构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信息。

语音支持系统是一个“数字语音信息平台”。它使得园区企业和个人通过拨打身边的电话机就能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政策和法制法规信息,上报企业数据;也使得园区管理人员免去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的人工电话答复服务。

创新资源网实现了人才网、科技成果网、科研设备网和助新网的四网整合。

(三)管理特征海淀园“数字园区”引起的管理变革具有五个突出特征。

1.开放式管理。即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面向社会用户,实现了开放式的政府网上办公,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登陆系统进行各项办公业务。

2.交互式管理。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在线交互工作。

3.一网式管理。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实现了园区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的协同工作。

4.一表式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文档进行简化和合并,设计出已由各职能部门认可的办公文档,系统会自动识别企业所提交的文档;因此企业只需一次性上传统一的报表,即可自动实现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报表上报,简化了办事流程和工作量。

5.自律式管理。系统内提供逐级汇报、红绿灯业绩审核、审批日志等子系统,使政府内部的办公和管理处于可视状态,各部门和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始终受到政府内外的注视。

此外,在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府的转换过程当中,海淀园管委会还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转型辅导和培训,顺利地实现了价值层面(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观念)的管理模式转型和结构层面的管理模式转型(包括组织改造、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等),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一些纲领性文件中,虽然也提出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的概念,而且还将“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与“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相区别。这表明,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实际上,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政府的信息资源最多,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政府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信息化应该首先从政府开始,政府先要解决好自身的信息化问题。

其次,电子政务将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实现信息化之后,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变,便享受不到政府所提供的快捷、透明的信息化服务;而如果放弃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或者缺乏与信息化政府交往的有利手段和渠道,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受损。这就迫使企业也不得不信息化,与政府保持同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网络商、技术开发商的支持,这就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极大的商业市场,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找到了结合点,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

第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在信息化意识不够主动的地方,政府更可以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民间信息化的发展;或者藉由自身的特殊权力,强制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二)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例如,在某些省会城市,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甚至区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混乱。即使是前面介绍的办得比较成功的“海淀园数字园区”,其职能范围也只仅限于中关村海淀园区区内的企业,出了这个地域范围就不灵了。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三)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也严重滞后,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四)“政府上网工程”有待深入1999年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政府网站数量在短时间里成倍增长,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上网工程秘书处,2000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白皮书》。),从内容的组织、网页制作到服务应用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由于缺乏预算来源和合理的经营机制,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信息更新很不及时,网页与网页之间的连接渠道少,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有些政府网站只重视了网页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映,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四、近期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六)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样既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并获得成功。建立电子政务研究、咨询、统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非政府机构,促进电子政务的改进与提高。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公用体育事业特许经营的规范研究”(1675ss12068);浙江省2011年社科规划课题(11yd67yb);2010年宁波市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课题(skyy201006);2011年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商经济法”课题(jdc1110)

体育作为增强国民体魄,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各个时期的政府都给予了莫大的关注,通过相应的公共财政予以保障,然现实匮乏的公共财政,总使得公共体育服务的欠账太多。是等公共财政富余了,再来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呢,还是通过可行的制度革新,来弥补公共体育服务的稀缺呢?在当前现实问题的倒逼下是必然要给出答案的。

一、困境:北京“鸟巢”经营的实证分析

北京在建设奥运会场馆时,为了避免先前国外政府办奥运而出现的财政困境,①对其承诺负责的场馆及配套设施项目,运用了市场融资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以“公私合营”形式,充分利用和吸收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该方式既有效地解决了奥运筹办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也极大地降低了北京市政府筹办奥运的财政风险。“鸟巢”作为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就是运用这种市场融资的方式来完成的。2003年北京市政府授权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出资代表出资58%,以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为代表的联合体出资42%,共同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鸟巢”,奥运会后公司将获得“鸟巢”30年的经营权,经营期间所获的利润,国资公司不参与分红,经营期满后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收回。然奥运结束不到一年,也就是在2009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信联合体就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根据协议,北京市政府将持有的58%出资改为股权,主导场馆经营,并承担亏损和盈利,中信联合体成员放弃先前约定的30年的经营权,从而转换为持有42%股份的股东。自此以后,“鸟巢”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由国家体育场公司负责运营,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属地政府全力配合。

“鸟巢”由“私营”转为“国营”,似乎回归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本质,即政府主管的一项公共事务,因为现行宪法第89条第7项规定了国务院领导和管理体育工作,《体育法》第4条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具体明确,规定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但“鸟巢”经营权的转换,是北京市政府的主动回归呢,还是无奈地被动“换人”?如果是前者,那么北京市政府的“卸磨杀驴”,置政府的诚信何在?如果是后者,那么政府作为一个服务型政府,又如何能够经营?北京“鸟巢”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暴露出当前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在建设、使用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如何缓解政府资金的严重不足,如何引进充足的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又如何维护政府秉持的“公益性”和保障民间资本的“营利性”,等等。1这诸多问题归结成一点,就是如何在“公益”和“效益”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从而使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综合价值。[论文网]

二、方向: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路径选择

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民间金融途径形成民间资本。2然长期以来,民间资本在我国缺乏有序流动,2011年危机终于全面爆发,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山东青岛、河南安阳、广东东莞、福建厦门和安溪、宁夏固原等地相继爆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欠债“跑路”的事件。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审计发现,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分析,民间资本和地方公共财政在我国呈现出二律背反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现实状况,严重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如何在充足的民间资本和匮乏的地方财政之间,寻找一个良性互动机制,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为此,国务院继2005年颁布“非公经济36条”之后,再次于2010年5月13日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总理也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

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基于政府制定的一揽子政策,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再一次成为摆脱困境的路径选择。1970年代以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已形成了一种模式和理论,并广泛地应用于高速公路、供电、供气、通讯、有线电视、城市供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从理论上讲,公共体育设施的本质不是用于经营的,而是公共服务的一种体现。公共体育设施的建造、维护以及员工的工资等,都应该由政府承担。但现实中,一方面是有限的公共财政因为要顾及太多的公共服务,而无法承担全部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而另一方面,却是充足的民间资本找不到良好的投资空间,只能一味地热衷于短期的“炒作”,这在高储蓄的中国更是变本加厉。从2004年初开始,有一个名词就不断被媒体提起,即“温州炒房团”。温州炒房团闯荡全国各地,大肆买房,从自家门口买到临近的杭州和上

海,从经济发达的地区炒到了不发达地区,又从省会城市买到了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跑到了美国纽约去买房。当房子获利空间减小之后,温州炒房团又摇身一变,成了“炒车团”、“ 炒煤团” 、“炒文物团”。但伴随着高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如2011年的房屋限购和民间借贷的崩溃,使得民间资本损失惨重。在这种背景下,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高调提出,是现实中民间资本与公共财政二律背反的困境,推动着二者之间主动寻找合作的结果。可以说,引进富余的民间资本来弥补公共财政的匮乏,这对于政府主导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体制优势。与此同时,公共服务领域内的无数受众,①也满足了民间资本逐利性的需求,因此,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不是一个“能不能”的认识问题,而是个“如何能”的制度问题。由于民间资本的私人性,体育设施不再是公共财政的完全供给,因此有偿服务就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但体育事业的公众性,使得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有偿服务采取的是行政规制的方法,而不是放任的市场方法,因此公共体育设施的经营不是一般的经营,而是特许经营。“鸟巢”的融资建设正是基于民间资本与公共财政二者间的协调,但“鸟巢”经营权的反复,则说明了在方向选对了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应以何种合作方式进行经营,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在重新承担起“鸟巢”维护的同时,也没有驱逐民间资本,也恰好证明了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选择。

① 英国学者约翰·米勒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类经济产业能够像公用事业那样涉及如此广泛的公众利益。

②意大利学者维柯曾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分成了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笔者以为在神的时代和英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次时代,即伪神的时代,而在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之间也存在一个次时代,即伪英雄时代。神的时代和英雄时代是个中心的时代,而人的时代是个主体的时代。

三、问题: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制度错位

当前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在我国的困境,不仅仅是一个微观层面上的制度设计问题,更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的思想理念问题。近现代以来,相比西方社会的有序,中国则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和起伏,缺乏系统梳理的环境。加之人类又无法更好地扼制住欲望之喉,以致在西方物质显赫面前,学者们纷纷自觉或不自觉陷入到了“现代化范式”。3然而我们一旦把某种价值、某个规范当作不可置疑、不可讨论的前提时,拒绝通过反思把它们同具体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拒绝通过社会经验来考察它们的合理性,同时又要求其他人必须遵循之际,这种价值或规范其实就已经意识形态化了,而意识形态的一个最重要作用就是把一系列丰富的可能性都简单地予以排除,从而直接从一个被认为是天然正确的前提的基础上,通过演绎获得一个似乎具有必然性的结论。这其中,如果还掺杂着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以“我们”的协调为中心的话,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反向证据,也拒绝予以重新反思,因为道德话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与恶、对与错,而没有协商讨论的余地。4鉴于此,在西方神学思想世俗化后产生的“个人本位”思想的主导下,配合当前我国“伪中心”②的个人时代,以致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在我国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私营化或民营化的问题,似乎只要私营化了就能解决所有的痼疾,但问题是私人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营利,因为提供公共服务不是私人资本的职责。然伴随着营利的目的会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私营化如何避免“价高者得”的市场原则与公共体育服务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也许价格管制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但问题是价格管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就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使在价格固定的前提下,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下降,同样也能实现营利的,那又该如何管制呢?“如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后,其服务的水准、范围和数量的降低、减少或加重了公众的消费负担,这显然违背了初衷。”5因此,将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定性为私营化或民营化,是一个值得认真思量的话题。

在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法律依据方面,许多学者普遍认为,《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2款“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的规定,指的就是特许经营。6但行政许可是一种单向度的行政行为,它只注重经营主体的资格,而不去考量主体的经营目的,而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则是先考虑经营的目的,然后再根据目的选择和政府合作的主体以及经营方式,因此,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不应该是一种行政许可的表现,而是一种行政合同的表现。“在一个混合式行政的时代,在一个对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创造性相互作用及其依赖的时代,合同乃行政法之核心。”7与此同时,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作为行政合同的定位,也回应了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由于尊崇“天赋人权”的理念,强调个人先由上帝创造,再由个人交出一部分权利组成国家,因此,西方的行政理论就是典型的“控权论”,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但国家主体的不明,导致的结果就是个人在放任中的失控,以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为了解决日益加重的困境,西方国家主体的意识开始清晰地表现出来,于是呈现出国家主体和公民本位的协调。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双重属性(主体

性和客观价值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相互配置,构成了四组对应关系:一、国家权力主导与公民权利优位。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它们的共在并不冲突,揭示出价值的多元取向。二、国家权力主导与公民权利主体。在这组关系中,国家权力处于强势的地位,公民权利主体的确立依赖于国家权力的抉择。三、国家权力主体与公民权利优位。在这组关系中,国家权力的行使以维护公民 权利为目的。四、国家权力主体与公民权利主体。这是一种最为理性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在这组关系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形成良性的互动,它们之间的纠纷由独立的第三方予以公正的裁决。参见石绍斌《我国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相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反观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它始终是一个中心引领的社会,个体是为了群体而存在的,以致黑格尔曾把中国的历史,评价为是一部朝代更替的历史。8因此,中国的行政理论就是典型的“管理论”,即政府承担起所有的资源分配,个人要做的就是服从决定,由于公民主体的模糊,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日益陷入到无法承载的全能化,以致不停地处于道德失范的困境中。1999年修宪,明确了公民主体的位置,于是呈现出国家主导和公民主体的协调。通过上述比较,可以说,中西方在行政管理上走了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即均从单向度的中心论过渡到双向度的协商论。在公共事业特许经营上,行政协商理论表现得更为明显,即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因此,特许经营的公共体育设施因不是市场配置的私人产品,故不是特别行政许可,而是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提供的公共产品,故应合理地定位为行政合同。 四、出路: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机制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困境,在于政府把提供的公共产品经私营化或民营化变成了市场配置的私人产品,9但政府的本质不是经营性的,而是服务性的,政府考虑的应是公共体育设施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是考虑如何收回投资并获取利润,加之“体育事业是公益事业,体育场

馆是非经营实体,不论是政府或是企业、个人,投资场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不是为了赚钱,至少说其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赚钱”。10因此,当政府日益陷入到道德失范的风险中时,只得又重新祭起价格管理的行政规制,以致民间资本的营利性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产生了强烈冲突,但冲突的结果,无论是政府收回经营还是政府放任经营都将损害民众的利益,因为这两种路径最终都是由民众要么通过纳税要么通过消费来埋单。因此,我国公共体育设施摆脱困境的出路,就在于首先要对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

基于行政协商的理念,政府在与民间资本进行合作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让特许经营者明白,营利是在优先满足公益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的,因此,公共体育设施的特许经营者,不应直接定位为企业,因为让按市场机制设置、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承担它不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抉择。在现有的法律主体中,能将公益性和营利性统一起来的,就是民办非企业,尽管它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但在优先满足公益性后是可以分享利润的。这也就是说,民间资本如果想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就必须以民办非企业的身份和政府合作。长期以来,社会组织苦于找不到政府主管单位而无法成立,原因就在于政府总是以一种管理者的姿态出现,自然就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维。随着行政协商理念的深入,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就会发现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或维护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是“多多益善”。因此,在合作之前,先定位合作者的性质,有利于表明合作的目的,从而为接下来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即使政府与公共体育设施的特许经营者签署了30年的经营期限,特许经营者也依然执着于“短平快”,原因很简单,没有制度的保障,只靠有任期限制的政府道义担保,注定无法消除内心无比强烈的“忐忑”,因此,必须通过行政合同的方式,对政府的权利义务予以明晰。当然,道义担保的脆弱也会在公共体育设施的特许经营者身上体现,因为民间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也总会让特许经营者有意或无意地消减自己应承担的公益性,因此,行政合同的制定,也能清晰地困住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如政府在合同中可以变价格控制为利润控制,将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的相关方面予以精确的数量化,如:

公式一:特许经营者每年的收入=政府必须承保的经营收入(投资总额÷30年+每年未收回投资额的同期银行利息×5+每年新增成本)+民办非企业经营相关联的私人产品的利润×20%

公式二: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价格:城市居民上一年度日平均工资×2%(允许对外来没有取得居住证的公民浮动20%)

公式三:政府承保的经营收入=消费者人数×(城市居民上一年度日平均工资×2%)+ 政府补贴

公式四:政府补贴=民办非企业经营相关联私人产品的利润×80%+税收优惠

通过上述相关公式,可以看出,政府因其公共职责而必须承保特许经营者的基本投资回报,公民因提前享受超出自己税收以外的公共服务而必须承担一定成本,民办非企业高额利润回报因来自公共服务而需加以限制,同时也鼓励开发与公共服务相关联的私人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明确政府、民办非企业、居民三者的责任,从而可以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再放”的恶性循环。同时也能在动态中协调三者间的利益,如居民日平均工资上涨,特许经营的价格就会自然上涨;民办非企业经营相关联的私人产品的业绩,直接导致它利润的增加等。

当然,再好的制度设计,还须得到实施和保障,如政府具体合作部门必须全程监管民办非企业的经营,又如公共体育设施的特许经营因涉及公共服务,所以政府审计部门必须承担起财政审计责任,尤其是利润分配的审计。此外,由于公共体育设施特许经营涉及公众利益,无论是政府还是特许经营者的单方面违约,都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理当在法治时代承担起宪法赋予它的使命。

结语

有线电视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究竟怎样管理企业”的问题,既需要政府通过调节市场活动实施间接管理,也要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少数公营企业。与计划经济中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不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弥补市场缺陷,而不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除了实施宏观调控,还要制定公共政策来调节和完善市场机制,平等地对待市场中的所有各类企业,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而也称公共管理。这是政府通过市场间接引导企业行为的重要职能。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我们收集了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料,其中有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美国和英国的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欧洲(莱茵)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有计划调节市场经济,瑞典的福利国家市场经济;东亚模式: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各有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它们的经验,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规律性);又有因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个性(差异性)。因此需要对各国政府干预市场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程度和方式进行研究和比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通过社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市场交换产品和服务,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以使交易成本最低,在若干条件下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即“帕累托最优”)。这是一般市场经济概念。由于市场并非万能,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和无法消除垄断、外部不经济性而导致损害社会收益、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经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对收入均等化无能为力,必须提供若干条件克服这些“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市场运作,并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

企业是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基本单位。无论公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企业产权边界必须明确界定,否则会因外部性的存在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搭便车”等偷懒行为;(2)企业应有充分的自,包括生产品种和产品组合的决定权、定价权、自由进入和退出的权利,并有权拒绝任何人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外的个别干预;(3)要以经营单位的个人财产或法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完全责任或有限责任。这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和政府有效干预的基本前提。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首先是建立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和完善经济活动环境。市场本身不能有效地提供的、具有使用上“非排他性”的以及利益上“非占有性”的公共货物需要由政府提供。其中,有些公共货物(在使用的排他性低时)应当是免费和开放的,有些公共货物(具有使用的排他性时)应当根据交易成本的状况决定是否需要限制消费。政府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市场经济活动的物质条件(硬件);通过制定法律和建立行政机构提供市场经济活动的制度条件(软件);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金融、信息等服务;政府为公民提供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并采取某些强制储蓄的方法为此提供资金;政府为公民提供一部分教育和医疗保健的费用和条件,并保障其机会均等。

政府职能运行需要投入和消耗一定的资源,政府筹集资金的手段是公共财政,一般有三种方式:税收(主要方式)、发行公债和扩大货币发行。税收涉及到纳税人的积极性,并影响到价格体系;赤字举债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扩大货币发行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公共财政对效率、财富分配和宏观经济运行有着显著的影响。

市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舞台。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干预是对“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的干预,以及对公共部门的公益事业和少数公营企业的干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有不可混淆的两个层面:

一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宏观调控或曰宏观管理,指对经济总量(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水平、总的物价水平、就业水平)所进行的调节。宏观调控的措施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归档:公共管理论文。从70年代后起,各国进行需求管理和调节的同时,加强了供给管理和调节,侧重于长期发展的经济增长政策、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人力政策和经济国际化的对外经济政策。

二是政府对微观领域的公共政策或曰公共管理,通过行政机构和行政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干预,称为对市场中企业和私人微观行为的规制。英文regulation一词译为管制不如规制确切,因为它由政府出面干预,经过一个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谈判、协调和讨价还价的过程,建立起针对市场供求双方的规则,纠正市场失灵,增进经济效益。具体地说,规制在下述情况下是必要与合理的:①规模经济,某行业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就适合独家生产,因为比多家生产的成本低,但要对其行为加以规制;②防止过度竞争,这时政府要制定最低限价而不是最高限价;③提供全面服务,要求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向所有的消费者包括一些边远小社区的消费者提供服务,于是出现服务成本差异,需要用“补贴”的办法由公司内部调剂。要保证公司有能力维持内部补贴,就得由政府保护公司在其它地区赚钱,即需要政府为市场守门,对新进入者实行限制;④保护消费者和公司职工,防止他们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被公司欺骗。规制的内容大体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对于市场机制能够基本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领域),政府实施维护和促进竞争的政策,即反垄断政策(或称产业组织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禁止垄断、合谋行为,限制不公正交易,限制企业过度集中等。其二,对于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公共性、外部性、自然垄断性较强的领域,实行经济性规制政策,即对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等进行有关准入、退出、价格方面的直接管理。这两类政策可以覆盖全部产业。此外,在市场机制对某些领域可以形成“有效”资源配置,而从伦理道德上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如),还要实行社会性规制,如防止公害政策等。

二、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门调节市场的重要职能

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针对市场缺陷采取政策措施的职能是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需要掌握好调节的范围、层次、力度和方法。

1.管什么?管市场——调节与企业经营和消费者相关的市场机制

1)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制订反垄断法,依靠法制影响市场结构和竞争关系。政府不断地监督企业经营状况,但不涉及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美国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禁止的企业行为是:垄断和固定价格协议、破坏竞争的兼并、价格歧视、搭配销售和倾销,反垄断机构是司法部反垄断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欧洲的限制垄断法不如美国严格,允许经过有关当局或法院裁决的联合定价。日本的反垄断和维护竞争政策由公正交易委员会负责,由于对跨行业垄断集团的限制较松,以致一些集团膨胀、金融渗透、行业默契、业务排外等合谋和垄断行为泛滥。

2)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政府的综合与专业部门协调一致规制市场行为。美国政府的规制机构由国会立法建立庞大的规制体系,分为两大类:经济规制机构规制特定行业的市场进入、价格和服务;社会规制机构规制所有行业的某一方面,例如环境保护、职工劳动保护等。

经济规制又称行业规制,是针对某些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强烈的规模经济效应,并需投入大量“沉淀资本”才能开业,而且大多是公用事业和公共产业。尽管在这些行业采取自然垄断是有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但由政府直接经营这类企业容易产生经营管理官僚化的弊病,各国政府一般采取授权人的办法,甚至授权私人企业予以经营;而政府则加强直接监督和规制。经济规制由精干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目的是保障公众得到良好的服务并支付合理的价格,而不破坏市场经济的效率。当行业性质因技术进步而变化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规制措施要相应改革。

社会规制适用于社会上所有的厂商和消费者,包括保护消费者权益(如收受投诉、有关信息公开、防止假冒伪劣产品、防止误导消费需求等)、保护工业安全和工人劳动安全、保护环境和控制污染。社会规制的目的是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对于某些厂商或个人的经济决策可能经过非市场的价格手段直接侵害其他厂商的成本函数或社会的财产利益的情况,政府通过立法司法予以规制。社会规制还要区分外部效应和内部效应,并比较保护措施的成本和效益。例如美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对于外部效应造成的环境污染,国会在70年代初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和联邦水污染控制修正案,并由环境保护局实施。而产品质量和劳动保护是基于内部效应,环境规制还要把外部效应内化,于是制定了许多针对产品质量和劳动安全的规制。如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由食品药物管理局负责实施;消费品安全法,由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实施;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规制由劳动部职业安全和健康局负责。社会规制在日本由通产省、环境厅、厚生省、企划厅国民生活局及地方自治体负责;在韩国由经济企划院协调各部门实施。

3)政府直接管理公用事业和公共产业,承担其资源配置,对市场供应不足或供应不够有效的货物予以补充。政府控制战略性资源和为公众提供服务,在某些产业发挥主导作用和弥补市场缺陷的调节作用。自然垄断性公营企业侧重于控制国防工业和经济命脉(如道路交通、能源电力、航空和金融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如邮政通讯、供水供电、市政环卫,以及海关、审计、税务管理等行政和社会服务性部门),优先满足社会目标,较少体现盈利目标。由于其经费不能全部直接从服务对象收取或投资回收很慢,这类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偏低,致使政府财政(来自税收)负担很重。近年来,发达国家一方面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开支;一方面更加慎重地选择公共物品的范围,尽量减少垄断性公营企业的数量,并把一些公营企业公司化或私有化。

4)培育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经济结构演进的政策被称为“产业政策”,它是国家在发展的赶超阶段采取的经济政策。政府出面对产业间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并扶植新兴产业,以帮助本国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缩短经济现代化进程。19世纪中叶德国和美国曾对本国产业资本实行保护政策。二次大战归档:公共管理论文推荐度:收藏本文日期:2006-2-246:48:00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字体大小:小大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

后日本的产业政策,除了在一段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外资引进实行全面控制,已不同于幼稚产业保护和萧条产业调整层次上的政策,而相似于欧美的“目标政策”,提出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设想”,对一些特定产业重点扶植,给予减免税、优惠融资支持,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随着赶超过程结束,其有效性到70年代已经减弱。战后美国的国防政策成了实际的产业政策,还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异税率,在一定时期对铁路、木材行业免税并给予政府补贴,对住房建筑和农业提供优惠贷款。但美国政府从未正式承认它有产业政策,而是从80年代起提出“技术政策”,并被各国采纳为经济快速转型的竞争政策,对研究开发减税,鼓励政府研究机构与企业的技术转移、合作研究、先进技术计划、小企业创新计划和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资,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获得新的国际竞争力。

2.怎么管?构筑法律基础,间接管理为主,完善企业发展环境

1)规范企业产权和企业行为,依法分类管理。在企业法律类别上,依财产来源和垄断或竞争属性把企业分成两大类,规范其产权和行为:①按公法或特殊法案并参照民法一般准则管理,适用于全资公营企事业,包括公益性事业和自然垄断性公营企业,以社会目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政策性补贴。在法律上,按照公共财产的归属分级所有:即中央政府所有(国有)和各级地方(省和市镇)所有,与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体制挂钩,各级政府之间有明确的财产边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所有的资产无权支配和受益。②按民法类的公司法管理:适用于非直接公营的、竞争性领域的一般企业,包括按公司法运作的国有混合股份公司。以盈利目标为主,在市场机制下实行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西方市场经济实行以私人所有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其中包括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工会所有制等。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几种公司体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市场法规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政府部门依法加强执法监督。

2)发展基础设施,调整收入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各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规划和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并以参股方式促进能源、交通、金融部门的发展。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基本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失业保险救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制度,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加坡的国家工资理事会负责调整工资水平,稳定劳资关系;其特殊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包括了全国就业人员,使职工退休后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还可以用公积金购房、支付医药费和资助子女上学,少数资金可用于投资。

3)对企业的服务、指导、鼓励和扶植。各国政府部门通过经济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表明政府的发展意向和国际经济趋势,为企业经营提供信息服务和行政手续上的方便。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人力资源。“行政指导”是日本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一大特点,以通产省对制造业指导“产业合理化”著名,通过与行业团体和产业界经常“沟通、劝说、交涉”,指出调整投资生产结构、提高效率的方法,鼓励在新技术领域建立“官、产、学”相结合的研究开发组合。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日本通产省制定“合理化计划”和“扶植计划”,纳入“扶植对策”的产业有钢铁、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石油化工、醋酸纤维、焦油工业等,尤其对重化工、电子、汽车、造船和航空工业的扶植取得了有效进展。韩国60年代中期提出“出口立国”的方针,形成一套“刺激体系”,包括减免税收、优惠贷款、信函贷款和扶持贷款、损耗补贴、对注册出口厂家的最小资金扶持、以及对成就突出者的奖励。在不同时期用刺激措施推动繁荣的有:出口、关键工业、中小规模公司、地方工业发展、技术革新、外国投资、逆循环投资、能源保存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各国普遍实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政策,为它们提供经济信息和咨询培训,鼓励出口和国际化。日本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设立专门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和扶植,并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等金融机构,提供更优惠的贷款。

4)发挥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德国工商大会是分布在各地的83个工商会的全国最高组织和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有215万户工商企业和小经营者为其成员,开展咨询、鉴定、职业培训、促进订货等活动。日本层层相套的行业组织是联系通产省和产业界的基本通道,70年代就有500多个。由著名财界人士组织的经济团体在经济政策制定中发挥较大作用。政府机构中设立审议会(如产业结构审议会)或推动某个行业(如钢铁)合理化的产业重组委员会,通过“官民协调”方式提出对策方案。

3.不管什么?政府部门不管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门通过调节市场活动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企业行为受市场机制和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制约。由于企业产权和企业行为已通过立法和不断完善的市场规则予以规范,政府的行政职能是一视同仁的执法监督和服务。政府部门如果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多了,就会发生职能错位而扰乱市场秩序;甚至由于和低效常态、自身利益驱使的“寻租”腐败、以及掌握信息的不充分性而导致“政府失灵”,这在西方各国政府并不乏见。“球场裁判”的政府行为理论,是说政府是市场“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可以大大缩小政府直接参与竞赛的程度。所谓“政府失灵”是:(1)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超出应该规制的范围、层次、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缺陷,反而妨碍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2)政府部门的无效干预。规制的范围、层次、力度不够,或干预方式及预期选择不当而不足以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运作,因此要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素质。既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一定程度上都难以避免,只有存利去弊,将市场机制同政府的适度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市场经济有效运转。

三、各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不同的干预方式和规制改革

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内容和公共管理的方式,具有处于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各国因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而形成的差别;而且某一时期对某一领域的规制是为了以后减少干预或规制。

1.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特点

美国实行“自由企业制度”,从18世纪起就有过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战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还曾盛行,那时受到经济规制的行业有:铁路、公路货运、航空、有线电视、石油、天然气、电讯等。70年代以来,经济规制逐步减少,对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社会规制日益增加。法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国家干预主义的历史传统,战后经历了三个变动的经济发展时期:1945-1974年的强化政府干预时期,1974-1981年的经济自由化时期,1981年至今的交替变动的调整时期,在西方市场经济中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较多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实行过以儒教为基础的国家干预的“统制经济”。战后日本的政企合作程度高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部门甚至帮助某些企业斡旋银行贷款。韩国由于市场基础较弱,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较多:通过市场的间接干预,用金融、税收、奖励措施来刺激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方向。在特殊情况下的直接干预,是对某些不响应政府号召或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采取行政命令或不予贷款。除了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还通过半官方的贸促会支持出口者在国外的贸易活动,如帮助打官司和联络生意等。日本、韩国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相对地多,也就是造成“寻租”的机会较多,尽管对腐败现象惩处严厉,腐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2.市场经济中规制改革与行政改革和企业改革的相关性

传统的经济规制在很多情况下可能破坏市场经济的效率。首先,规制所造成的文山会海和旷日持久的法律程序耗费了巨大资源;其次,对价格的干预扭曲了价格信号,使消费者作出错误的购买决策而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第三,规制一方面不许企业取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却没有提供一种激励使企业提高效率,不如市场机制使企业随时可能得到奖励或受到惩罚。70年代以来欧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发生了以非规制化(即放开规制)为特征的规制改革,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完全或部分取消对价格和市场进入的经济规制,使企业在制定价格和选择产品上有更多的自(如允许季节差价)。社会规制领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引进市场的激励机制和促进工会与厂商的谈判,把命令型的规制改为灵活的智能型规制。美国规制改革的步伐较快,涉及十几个行业和若干方面,介入市场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公营企业缩减到只剩下军工、航天和科研投资领域,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上。各国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加强规制或放开规制,以及逐步缩小经济规制和调整社会规制,反映了各国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调控市场能力提高的程度。美国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而韩国刚完成工业化过程,又有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层次、力度和方式的区别显而易见。

作为公共管理重要内容的政府直接管理公用事业和公共产业(我们将另文叙述)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一个手段,与经济规制及其改革直接相关。因为市场经济要尽量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就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况且各国政府都面临着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既要尽量减轻财政负担,又要把有限的公共财政用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和新兴产业领域。所以各国政府机构随着减少行政干预而精简,全资公营企事业的数量随着经济规制改革而减少,规制改革伴随着行政改革和企业改革。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政府介入市场活动的范围小,公营企业已经很少(在英国占固定资产总额的1%),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程度低;法国、瑞典、德国政府介入市场活动的范围较宽,公营企业相对地多(在法国占固定资产总额的17%左右),但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程度较低;日本、韩国、新加坡政府介入市场活动的范围较宽,公营企业却较少(在日本占固定资产总额的7%、在韩国占8.6%),但政府对市场活动干预程度高。各国正从过度干预的“大政府”转向适度干预的“小政府”(每千人行政人员的数量:英国是100人,法国是74人,美国是69人,德国是65人,日本是47人)。随着生产社会化、产权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各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继续向健全市场经济基础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方向转化。

四、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制定公共政策和实施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我们是个生疏的概念。我国作为一个后进入市场经济的国家,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随着政企分开,大多数国有企业逐步实行股份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府职能将在很大程度上转入宏观管理和公共管理,尤其不能使政府在微观领域对市场活动的调节处于错位(即干预企业经营)或缺位(公共政策制定迟缓、公共管理职能模糊)的状态。参考各国经验,需要注意它们与我国在所有制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阶段性上的差别,还要找到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合国情的操作方法。

1.尽快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模糊的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触及到的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等深层矛盾已经成为深化企业改革的瓶颈。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国有资产按分级所有的原则合理规划,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财权和事权。应由国务院综合行使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设立由全国人大任命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国有资产的存量、投资、补贴和收益,其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直接与国家财政预算体系挂钩,依据财政预算能力进行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和分类管理。并由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和严厉监督,以改变国有资产条块分割而又经营责任不清的状况。明确界定和维护企业的财产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和政府有效干预的基本前提。

2.抓紧推进符合市场经济的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和行政体制改革

上一篇:民生新闻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