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时间:2022-06-17 05:32:14

在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摘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该教学方法前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备课活动。备好课要弄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

关键词:有效;教材;学情;反思。

问40分钟要质量是当代教师要做到的头等大事,要做到这点就得从备课有效做起。刚工作时,我认为备课就是把书上内容教给学生,达到学生会做书上每一道题的目的。现在,9年过去,我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成长,对如何有效备课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该教学方法前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备课活动。”我认为备课的目的有三:一是备而能用。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二是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高效地教。三是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培养能力到位。那么如何做到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呢?以下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心得。

一、明确教学方向——弄清楚为什么学。

备课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环节的确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

《新课程标准》已经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目标。所以在备课中就要从这三方面考虑。例如我备《一分能干什么》一课,先看教材分为四个部分,先是通过四项活动来感受1分的长短;再通过听1秒的滴答声引出秒的学习,了解1分=60秒;再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估计时间长短的经验,培养时间观念;最后通过想一想的练习进行时间换算的训练。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1分的长短。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换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项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到长短。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1秒能做到动作重复60次的活动来估计1分长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1分和60秒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这样把传授知识和能力运用结合起来,把合理使用教材和课程资源结合起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使我备的课切实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个性化解读教材——弄清楚学什么。

“备课”不是“背课”。以前面对一节新课,常常会不假思索地照搬教材,它是许多教育教学专家智慧的结晶,应该说是达到教学目标相对比较有效的教学素材。其实不然,从目前出版的小学教材来看,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任何一套教材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某一种教材,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从传统的备教材转变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一分能干什么》中教材有一项活动是踢毽子,但在教室里让每个人都去踢一分钟的毽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把它改成听一分钟的优美音乐,我想只要能达到目标中感受1分长短的目的我设计什么活动是可以自行创造的。

对于教材,要敢于突破、融入自己的见解,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加以科学、灵活的处理,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让教材亲近学生,服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关注学生发展——弄清楚怎么学。

在备课中可以尝试动态备课过程,多和学生交流,如果没有学生在跟前,还可以自问自答,即提出问题后假设自己是学生会怎样回答,从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薄弱之处,有的放矢。

例如我备《一分能干什么》,提前设想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考虑有三:一是怎么进行一分钟的摸脉活动,二是怎么从学习分引到学习秒,三是估计1分的长短。针对这些难点去想解决的办法,这些难点解决了,学生也就顺利学会知识了。难点一我通过提前布置在家里让家长帮学生找脉搏位置,提前请科学老师在科学课上讲心跳、脉搏的知识,指导学生怎样找到脉搏。难点二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考虑,当学生体验完1分有多长之后,通过让学生自己产生学习秒的需要是对学习效果最有效的,如果学生不想学硬塞给他,那学习的效果肯定不尽人意。在此处我设置一个猜时间的活动,在黑板上写个笔画很少的字,如“大”让学生说用了几分钟?因为1分钟都不到,他用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于是就产生学习比1分更短的时间单位的需要。难点三解决时需要把无形的估计变得有形,让学生可以具体的去操作它,备课时我就想在此加入一个环节:让学生想一个1秒钟可以做出的动作,再把它连续做10次,发现有的动作可行(如勾手指、点头),有的动作不可行(如原地跳),因为这个动作连续做要有节奏。这个环节进行后,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1秒能做到动作再重复60次的活动来估计1分长短就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是令人满意的。

四、客观评价反思——弄清楚学得怎样。

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将自己课前的设计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去问问学生课后的感受,将这些一课一得写下来,这是最真实的教学手记。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分析和认识为什么这样教,该不该这样教,促使自己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分析将要实施的课堂操作行为。我校实行电子备课,在课后反思这一板块中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再教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一课一反思。我刚刚写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受,但几学期坚持写下来,收获很多。首先自己可以给自己评课了,其次可以带着自己在课堂上或备课时的困惑去听同行的课,从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结语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不再是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的单边活动,它应该是多个教师合作的与学生互动的多边资源整合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怎么做,还要考虑为什么这么做,更要考虑这么做的成果和效果。

上一篇:初中数学应重视概念教学 下一篇:教育专家熊丙奇:在国外学生退学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