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补冬 第11期

时间:2022-06-17 04:19:16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祀。在现今,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即此时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对“立冬”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层面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还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鸡、炖肉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中国人善于烹饪,举世闻名,冬令吃火锅相沿成习,涮羊肉、什锦锅、白肉锅、毛肚锅、云吞锅、海鲜锅等。冬令还流行沙锅菜如沙锅狗肉、沙锅鸭、沙锅豆腐、沙锅狮子头等。此外,餐桌上的热粥,也是冬季的美食,八宝粥在全国流行,如在熬粥时,添加肉禽蛋类、水产类、蔬果类、蕈类等配料,就能达到荤素搭配、营养平衡的目的。这些热乎乎的食品,适量食用暖意浓浓、御寒强身。

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应以温补为原则。冬宜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立冬时节的其他食物还有关东糖、黍子羹(在古代被视作粗食)、炊干饭等。冬季的一些风味食品,都兼有健身作用,如北方人爱吃的冰糖葫芦便是一例。《燕京岁时记》这样写道:“冰糖壶卢,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常常围坐炉火旁边,体内难免火盛,用冰糖葫芦败火,是最好不过了。

上一篇:膳食纤维利弊谈 下一篇:聊聊补钙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