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6-17 11:49:41

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2011-06-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及对零售企业海外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7070200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862);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RC17)

作者简介:汪旭晖(1976 -),男,辽宁大连人,管理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流通理论与零售管理研究。E-mail:

摘 要::本文从流通服务业FDI溢出途径入手,研究了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FDI溢出效应通过示范、竞争、产业关联和人力资源流动四个途径对我国流通服务业的自主创新产生影响。而本土流通企业通过企业的社会网络,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消化外资企业的溢出成果并实现再创新。本文认为,要有效利用FDI溢出效应,提高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改良产业政策等方面做出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需要流通企业更新观念、引进人才、提高自身吸收能力。

关键词:FDI溢出效应;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9-0090-10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商企业大量来华投资,自1993年开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流入量高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02年更是以527.43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之后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逐年稳定增长,到2009年底,我国FDI的投资总额已达到25 000亿美元,FDI渗透到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由于我国对流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认识和对发展流通服务业的重视,流通服务业招商引资步伐加快,目前流通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接受FDI增幅最快的行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9年,外资已占到我国大中城市流通业主渠道的60%以上,并且蔓延趋势明显加快。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虽然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面临严重的“挤出威胁”,但是也产生了较大的正向溢出效应,这既包括对行业内部的横向溢出,也包括对上游制造业纵向技术溢出效应[1]。FDI溢出效应在带动我国流通服务业技术进步、促进经营管理方式革新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贡献度偏低,贡献率不稳定的现象[2]。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正确的认识流通服务业FDI的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据此制定相应政策已经成为关乎我国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课题。

二、流通服务业FDI溢出效应的发生途径

流通服务业FDI溢出效应的发生途径可以包括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人力资源流动效应。这四种效应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引发、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每一种效应都可以成为其他三种效应发生的诱因,也可以是受其他效应影响的结果。如外资流通企业进入我国流通领域对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产生冲击,发生了竞争效应,这就使得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不得不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引发外资流通企业的示范效应;同时本土流通企业又要加强同外资企业的合作,加强与供应网络成员的合作,从而产生产业关联效应;还要积极挖掘并吸纳在外资企业有较多经验的优秀人才,产生人力资源流动效应。我们基于这四种溢出效应的发生途径来分析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流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一)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指外资流通企业的进入引发东道国本土流通企业模仿创新过程,其最终结果表现为东道国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FDI在我国流通服务领域中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市场开拓示范

在我国流通领域,外资企业在发现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往往起着先行者的作用。外资流通企业对市场潜力和市场需求一向重视,并且有着敏锐而准确的嗅觉,这不仅是其经营经验积累的结果,更是企业本身开拓精神和扩张需求的产物,外资流通企业的这种扩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市场开拓示范,对我国流通企业具有极大的模范和带动作用。以零售业为例,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开放之初就察觉到了我国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成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当时中国本土零售业中百货商店是主要业态模式,虽然是主流,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这些外资零售业巨头在进入业态上果断地选择了自己成熟的大型综合超市模式,不仅深受中国消费者欢迎,更重要的是这些外资零售企业促成了中国零售业态的第一次变革,将中国零售业从百货商场时代带进了超级市场时代,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而这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有极大的警醒和启发作用,在此之后,我国零售企业开始反思业态创新、开辟新的市场空间等问题,形成了一批较有实力的本土零售企业。

2. 技术和管理示范

由于外资企业往往拥有比我国本土企业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外资流通企业在我国市场上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获得巨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同时也对本土流通企业起着一定的示范的作用。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会全力模仿外资企业,而这种模仿会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诱发本土企业以模仿为途径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本土流通企业模仿成功后,外资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往往会进行再创新,带来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便又给本土流通企业提供了再次示范的机会,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再次提高。在示范―模仿―创新―再示范的螺旋式循环上升过程中,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会得到不断的学习机会,企业再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

但是一味模仿和跟随外资流通企业很有可能会使我国本土流通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对外资企业形成一种惯性依赖,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勇气。而且,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有时会抑制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使我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还有落入现代技术陷阱的可能性[3]。因此,外资流通企业通过示范模仿对我国本土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是有限的,而且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也不应太过依赖这种示范效应,避免形成创新依赖。

(二)竞争效应

竞争效应指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竞争过程中会产生FDI溢出效应,通过这种溢出效应,东道国本土企业可以提升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对FDI溢出效应具有显著影响,竞争度的提高有助于FDI溢出效应的发挥。

外资流通企业的进入导致本土流通市场竞争程度加剧,但这样可以迫使本土流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采取更有效的创新性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更全面地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竭尽全力地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以抢占丢失的市场并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此外,对于流通服务业这种竞争度较高的行业来说,竞争实际上促进了本土流通企业资源的重新整合。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有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最终生存下来。这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专业技能,因而会变得愈发强大。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流通企业,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比如零售行业中,已经出现了上海百联集团、大商集团、山东三联集团、北京物美投资集团、武汉中百集团、苏宁电器等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而且市场份额逐年扩大。餐饮行业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一批本土品牌如北京“全聚德”、内蒙古“小肥羊”、沈阳“老边饺子”、成都“谭鱼头”等的兴起,使餐饮市场转变为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之间交错竞争的局面。

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当本土流通企业失去正常的市场份额甚至出现亏损时,一些本土企业会丧失创新动力,这会严重制约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危及到企业长期发展。所以外资流通企业通过竞争效应影响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果取决于内外资流通市场的竞争程度:适度的有效的竞争可能产生正效应,而过度的竞争则可能抑制我国本土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负向的竞争效应。

(三)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指外资流通企业进入东道国后,会通过产业之间的纵向联系,带动东道国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进而间接促进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联系越紧密,本土企业从中受益的机会就越多,而一旦外资企业相对孤立于本土企业,则其对本土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就有限。产业关联效应可以发生在我国本土供应商向外资流通企业提供原材料、产成品和相关配套服务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可以从上游行业中间产品的种类增加、品质提高和价格下降中获益,因而外资企业会比较积极地对上游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将促使上游供应商提升技术水平,改善管理从而提高上游行业的生产率水平[4]。因此,当上游本土供应商管理落后或产品达不到标准时,外资流通企业经常会向我国本土供应商提供管理和技术培训,帮助其达到所要求的标准以实现共赢。外资流通企业通过与上游本土供应商的合作产生知识溢出的方式主要有:帮助供应商改造或引进相关设备;为供应商提供相关技术或工艺标准的培训;为供应商提供管理知识的咨询和建议等。这些措施都能帮助我国本土供应商提高生产和技术水平。而本土供应商生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也会使本土流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供应质量相应得到提高,本土流通企业会间接地从中受益。这将对本土流通企业提高自身实力,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产业关联效应还可以发生在外资流通企业向我国本土流通企业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是外资物流企业向本土物流或零售企业提供物流信息系统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是餐饮业中的外资餐饮企业直接向本土餐饮企业提供企业运营管理的咨询服务等。外资流通企业向本土流通企业提供较为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必然直接引起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引发流通企业内部的学习效应和模仿效应,从而产生FID溢出。从长远来看,这种溢出效应会激发本土流通企业增加投入研究外资流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成我国本土流通企业吸收新知识并进行再创新的活动。

(四)人力资源流动效应

人力资源流动效应是指当在外资企业工作过或接受过外资企业培训的各层次人才流动到我国本土企业中时,其在外资企业形成的工作经验或接受的培训会应用在本土企业的实践中,从而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外资流通企业进入我国后,为了推进本土化战略,大都实施了人员培训计划。由于人力资源是流动的,当曾经受雇于外资流通企业的人员被我国本土流通企业聘用或自己创业时,其在外资流通企业受雇时所学习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就会外流,流通领域的FDI溢出随之发生。以麦德龙为例,对海外员工培训的重视是麦德龙取胜的重要筹码,目前其在全球共有四处培训中心,负责员工招聘完成后的一系列培训工作。麦德龙培训的项目汇集了集团价值观、经营理念、具体技能和管理知识等内容,目的是希望这些员工快速理解并接受麦德龙的经营哲学,从而在母公司员工撤离后能够独立负责当地店铺的运营管理。因此,经过麦德龙培训的员工会对麦德龙的运营体系有全面的理解,并且拥有不同的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麦德龙在我国开店后,许多接受过其专业培训的员工由于企业减员、薪酬待遇及个人意愿等原因流动到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中,他们将在麦德龙培训部习得的知识大量应用于我国流通企业的实践中,引进了先进的经营技术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本土流通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也为本土流通企业今后的自主创新活动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

当然,在外资流通企业提供的薪酬和待遇条件优于本土企业时,也不能排除本土流通企业的优秀员工流动到外资流通企业中,出现人力资源逆向流动的现象。这种情况对本土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显然是不利的。

三、FDI溢出效应对流通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内在机制

虽然从理论上讲FDI溢出效应会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人力资源流动效应对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能凭空直接作用于本土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需要在企业社会网络的引导下,在本土流通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下发挥作用(如图2所示)。

(一)流通企业社会网络与FDI溢出

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是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和单位发生对接的重要媒介[5],FDI的溢出效应通过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产生并最终影响本土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

1. 流通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

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是大量个体单位和局部关系的联结系统,它并不是一张平面的网,而是立体交错的空间网络。其中既有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关乎流通企业政策、资金、知识来源的辅助体系,也有上游生产商、下游代售商等横向连接体系。这些关联网络单位与流通企业不断发生信息、知识的碰撞,为流通企业的运营提供依据,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其自身的条件及与企业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整个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就是一个企业本身与个人、其他企业、社会关联组织发生一系列关系的复杂动态系统,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联结有强弱之分。个人或组织与企业本身关系密切,就会发生强联结;与企业关系不紧密或是间接联系,就发生弱联结。政府为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依据,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科研、咨询机构为其提供智力帮助,这些都是与流通企业联系密切的单位,他们之间属于强联结关系。其他一些社会团体、宣传机构等与流通企业联系较为松散,属于弱联结关系。第二,联结网络的社会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是流通企业价值的重要来源。流通企业所需的各类资源,如技术引进、人才招聘、信息获取、资金筹措、企业间的合作、业务推广等,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关系及网络模式获取,流通企业可以通过这种社会关系节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如零售企业在采购商品时可以借助在生产商附近的物流企业或生产商本身的物流系统来完成采购商品的运输工作,从而节省自身开支。第三,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是演进的,比起其他类型的企业,流通企业对发展的社会网络依赖性更大。流通企业所拥有的网络越广阔,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越高,所能接触到的资源就越多,所获得的特权就可能越多。而且,流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其成长往往受困于内部资源的缺乏,因此与其他产业和组织的联系更多。比如零售企业,需要制造业和农业为其提品,需要研发单位为其提供技术和设备,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调控政策,而且依赖程度都很高。因此,企业社会网络的发展状况往往影响着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网络对于流通企业更快地获取资源、信息,扩大生存空间有着重要意义。

2.流通企业社会网络的维度

Davern认为社会网络应该包括四个维度:结构(Structure)、资源(Resource)、规范(Normative)与动态过程(Dynamics)[6]。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认为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在结构维度上包含了参与流通企业社会网络的个体数量、这些个体与流通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企业联系的集中程度如何等;在资源维度方面包括流通企业可以从社会网络中取得什么样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实质性的产品还是隐性的知识、情感等;在规范维度方面包括流通企业在与其他组织发生网络关系时的行为规则、要求、责任、义务等;流通企业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包含了网络构建、关系维护与资源互动三个方面,第一步是后两步得以进行的基础,后两步则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流通企业通过这三步将本企业与其他组织共同融合成一个整体,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个动态维度所发挥的效能。

3. 流通企业社会网络与FDI溢出的关系

首先,社会网络是流通服务业FDI溢出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外资流通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与本土流通企业处于一个或几个社会网络之中,与本土流通企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正是FDI溢出效应的载体,也正是由于外资流通企业与本土流通企业的社会关系,FDI溢出效应才有机会发生。例如,一家外资餐饮企业在店内采用了智能的点菜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顾客满意度。而到这里就餐的顾客与当地餐饮企业的顾客必然具有交集,其中的一部分顾客就会把消息传输到本土餐饮企业中,本土餐饮企业获得信息,从而能够作出决策来实施技术跟进或进行模仿创新,以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取得完全来自于餐饮企业的社会网络,只有这样,FDI溢出效应才能实现。其次,流通企业的强关系网络对FDI溢出效果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流通企业强度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够提高FDI的溢出效果,因为稠密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够创造和增多知识的流通渠道,而且会加强知识的流动密度与流动强度,从而提高流通企业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同时,高强度的网络联结提高了流通企业之间关系的稳定性,树立了长期的互惠观,有利于FDI长期溢出。例如,一家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利用当地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商品采购,外资零售企业与当地第三方物流企业签署合作项目,并对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改造。很显然,外资零售企业此时与当地物流公司建立了较强的网络关系。这样,当地的物流公司就可以利用从外资零售企业那里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改造企业并实现创新,使得在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时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FDI溢出效应通过这一较强的网络关系得以实现。最后,流通企业弱关系网络起到了很好的联结作用,对FDI溢出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弱关系提供的信息流集中程度低,不能给企业提供直接的、完全的信息,但弱关系在企业的社会网络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辅助和引导作用。而且弱关系网络能广泛的接近提供独特信息的不同网络,获得新的、独特的信息,是外资流通企业创新扩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某些领域,弱关系网络可以有效的把外资流通企业的知识导入本土流通企业的社会网络中,因为外资流通企业对于弱关系网络往往警惕性较低,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也就相对较弱,易于本土流通企业引入外资流通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总之,企业的社会网络为FDI溢出的发生提供了平台,发展强度的社会网络还有利于促进FDI溢出发挥更好效果,提高溢出知识的可靠性与可利用性。

(二)本土流通企业吸收能力与FDI溢出

吸收能力体现为企业获取、消化、转化以及利用外部知识的一系列组织惯例和过程[7]。企业吸收能力不仅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也是企业内部各单位与个人之间知识传递和学习的结果。我国本土流通企业吸收FDI溢出知识并应用于自主创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本土流通企业要识别并获取FDI溢出的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资源,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其次,企业就要不断将现有资源与已获取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最终完成消化和吸收;最后,经过这样一次完整的吸收作用后,流通企业就有了新型的知识,接下来将用这些新知识生产创新性的成果并应用于实践,这就完成了企业的一次自主创新。

但是,本土流通企业吸收能力的有效运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流通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决定了企业搜索和评价外部知识的能力,过去积累知识的分布状况也影响着企业对现有知识吸收作用的发挥,本土流通企业对FDI溢出知识的吸收能力与其本身所拥有知识的内容和禀赋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一家专营服装的零售连锁,它的先验知识相对比较狭窄,只有有关服装的零售知识,但是专业性却较强,因此这样的企业往往对于专业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强,但广度不够。而一家兼营批发、零售、物流、餐饮的集团式企业往往吸收知识的广度较大,知识的互补性较好,但是深度欠缺。因此,流通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会极大地影响到对溢出知识的吸收能力。第二,流通企业的研发投入。企业的研发投资及其他知识的创造活动具有三重作用:创造新知识、吸收更多的外部知识、接近外部知识溢出源。流通企业的研发投资不但能够产生新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其吸收能力,因为企业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具有相应的互动关系。研发活动有助于企业提高学习能力,可以使流通企业更好地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渠道,扩大知识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质量,对流通企业应用研究成果、有效利用外部知识溢出和提高吸收能力、产生更大的创新倾向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流通企业的内部学习机制。流通企业的吸收能力与企业内部学习机制密切相关,发展学习型组织显然也是提高我国本土流通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学习既有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创新活动,也有对创新活动的模仿、转移与引进。合理的学习机制可以使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吸收引进的知识,但如果缺乏好的学习机制,即使对于已经引入的知识也不一定能有效率地消化与扩散。第四,流通企业各部门的协作程度。流通企业各部门,如研发部门、采购部门、人事部门及营销部门之间的协作状况对于提高本企业吸收能力有重要影响。流通企业内部的联系协作有利于各部门信任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积累社会资本,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流通企业的层级组织结构、部门间信息通道的通畅程度都与企业知识共享程度密切相关。如大型的零售企业要以低成本赢得市场就得提高企业的采购能力,这时采购部门在企业中就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吸收水平,而其他部门就要辅助采购部门进行工作。此时零售企业就要实行以采购部门为中心,其他部门为辅助的机构设置。这样,采购部门获得的知识就可以更好地为其他部门所吸收,最快地进入新产品研发等环节,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

我国本土流通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假如本土流通企业吸收能力低下,即便FDI发生了明显的外溢也很难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本土流通企业吸收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利用FDI溢出的效果。而这种利用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我国流通企业自主创新可利用资源多少的问题,本土流通企业通过外商溢出获得的有用资源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合理利用FDI溢出效应促进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

在目前阶段,FDI的溢出效应对我国本土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本土流通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FDI溢出效能,充分发挥其示范、竞争、产业关联和人力资源流动效应。在本土流通企业利用FDI溢出效应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自身都应采取适当措施,以充分发挥FDI的正向溢出效应,尽量避免其潜在的不良影响。

(一)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政府层面的政策不仅是影响FDI本身波动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政府政策在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行业的倾斜将进一步影响到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作用[8]。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行业法规的制定者,政府应合理调整政策,帮助本土流通企业正确利用FDI溢出效应进行自主创新。

1. 合理、有效地保护流通企业的知识产权

研发成果如若得不到保护,创新动力就会受到打击。李平等通过自主创新绩效的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对国内自主研发和FDI的自主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进口和国外专利申请的自主创新绩效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保障[9]。专利保护能够更好地提高FDI知识溢出效果,并能有效保护我国流通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是提高我国流通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要确保FDI溢出的有效性就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使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向本土企业合理、有偿的扩散。政府应完善流通领域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并细化相关专利立法,落实专利保护的细则,并随着新市场和新情况的出现不断改进,保护外资与本土流通企业的专利成果;要制定明确的专利、技术转让办法,为外资流通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向我国本土流通企业转移专利和技术提供依据,为我国流通企业拓宽专利成果的引进渠道提供便利;要制定有关联合研发和专利交流方面的法律规范,为外资流通企业与本土流通企业的专利成果交流提供有效保障;要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和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流通企业及时的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将本土流通企业的成果专利化,缓解跨国流通企业对我国本土流通企业的压力,使我国本土流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享受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跨国流通企业对我国本土企业的警惕心理,增加其专利成果的知识溢出,从而也为我国本土流通企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提高流通服务业产业集聚程度

产业集群对于企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因素的集中和竞争能力的放大,并且特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对FDI具有较强的吸引力[10]。流通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可以提高流通企业的网络连接性能,建立更多强联结,促进FDI溢出效能更有效的发挥。从世界市场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集聚的,而从我国目前的流通服务业总体状况上看,产业集聚程度低,地理上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中能力,抑制了流通服务业整体效能的发挥。因此,政府要创造条件,引导流通服务业的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积聚,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发挥集聚经济的功能。要对流通服务业优先发展的地区或是某地区优先发展的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建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电信、能源设施和教育培训机构,提升区域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为流通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条件;对于不同地区,要视集聚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建立不同的集聚优势,从而在流通服务业的集群内部形成强大的社会网络,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同步传播与扩散;要按照流通企业的产业链模式,以区域内的龙头企业为中心,形成面积广泛的产业链经营,促使流通领域的产业关联效应、竞争效应得以有效发挥;要改变分隔管理和条块管理的体制,拓宽渠道,促使流通服务业内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流通企业间的横向联系,促使产业集聚的形成。同时也应竭力避免在产业集群中因本地企业对外资企业的过度依赖,导致其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形成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路径依赖的情况[11]。

3. 鼓励流通领域外资研发机构的进入

在流通服务领域引入外资研发机构作为FDI的重要补充,对我国本土流通企业自主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外资流通企业的研发机构不仅能使研发成果直接作用于本土流通企业,而且会雇佣国内的研发人员,从而产生人力资源流动效应,并通过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流通企业的网络关系产生FDI的溢出效能,影响本土流通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另外,研发机构的管理经验和研究方法对本土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具有借鉴价值。从目前情况来看,流通服务领域是我国研发行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研发单位欠缺,外资流通企业在我国的研发机构并不多见。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流通企业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特别是对于本身拥有自主研发机构的大型流通企业,应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提供优势区位等方式吸引其在中国设立研发分支体系或是将他国的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以带动我国本土流通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为本土流通企业更好的进行模仿创新、集成创新提供依据。

4. 继续推动流通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能够通过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吸收FDI溢出,利用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行创新研发,往往是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中接受FDI溢出知识和实现自主创新的主力。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流通企业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偏小,零散度高,内部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能力。而反观在我国投资的外资流通企业,零售业中的沃尔玛、家乐福,物流业中的DHL、FedEx,餐饮业中的肯德基、麦当劳,都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甚至是国际500强企业。这些外资流通企业与我国本土流通企业差距还很明显。陈涛涛曾指出,在内外资企业之间能力差距较小的情况下,FDI溢出效应都是非常明显的;相反,在内外资企业之间能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FDI溢出效应都是不显著的[12]。因此,要真正利用好外资流通企业的知识溢出就必须壮大我国本土流通企业的实力。政府要继续推进流通领域内的企业改革和重组,通过企业的兼并和合作建立新的有生命力的流通企业。首先,要总结经验,拟定和出台有关流通企业并购重组的法律文件和管理条例,平衡并购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健全并购的法律制度对中介机构、相关程序、处罚措施等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建立流通领域的诚信机制和规范机制,做到产权交易有法可依。其次,出台相关金融政策,拓宽流通企业并购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贷款对于企业并购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国家应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流通企业并购重组上发挥作用,增加用于流通企业并购重组的贷款规模,减少贷款利息并延长还款时间,通过融资并购逐渐将部分中小流通企业合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再次,各级行政部门应做好流通行业的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通过放权、劝说等方式鼓励具有优势的流通企业开展并购业务,创造出一批有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流通服务业内部自主创新的氛围

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成败,政府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鼓励本土流通企业树立自主创新的目标,培养自主创新的勇气。从我国目前自主创新的推广情况看,国家对于自主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鼓励、引导创新的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于创新的政策鼓励,但大多数都是在制造业领域,流通领域里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偏小,创新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流通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创新需求偏低。而且政府仅仅通过政策、资金上对流通企业进行扶持是不够的,应把正面的宣传和创新方向的引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通过各级宣传渠道鼓励本土流通企业学习外资流通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优势,说明FDI溢出对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定期组织当地流通企业召开相关年会,讨论对于外资流通企业的学习和创新问题;组织相关机构出版有关外资流通企业研究方面的书籍、刊物;组织专家顾问团队对当地流通企业的高管进行培训,引导本土流通企业通过FDI溢出来吸收外部知识,指导他们怎样汲取FDI溢出成果并应用于企业的创新实践,强化企业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等。同时,要指导本土流通企业合理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在创新实践中积累创新能力。

(二)企业层面的建议

本土流通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利用FDI溢出效应促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自身对外来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

1. 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知识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本土流通企业合理利用FDI溢出与企业自主创新应是层级递进的关系,即利用FDI溢出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手段,创新并形成核心竞争力才是利用FDI溢出的最终目的。这是关系到本土流通企业走“依附跟进”还是“跨越发展”道路的基本问题。吸收FDI溢出效能并完成自主创新是本土流通企业从依附到自立的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本土流通企业一惯地重引进轻消化,而现阶段,我国流通服务业已进入整合发展时期,我们既要引进,更要注重对引进知识的消化吸收,突出创新。因此,本土流通企业首先应通过面对面的竞争,实现面对面的学习,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汲取外资流通企业发生的知识溢出,在综合多个外资流通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之后,根据自身的实力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与经验进行学习。同时,流通企业还应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只有良好的吸收能力才能把FDI的溢出效果发挥到最大,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赢得使自己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更全、更新专业技能,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要注重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方面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投入,改变长期以来不重视消化吸收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使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引进阶段,实现由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实质性蜕变。

2. 适度增大创新投入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创新投入是创新工作的源泉,也是增加企业吸收能力的关键。我国本土流通企业要保证强大的FDI吸收能力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调整科研资金结构,适度增加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达到既不铺张又能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目的,并且要拓宽渠道,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求用较少的投入换取更多的创新成果。首先,要增加流通企业的基础科研投入。基础研究被视为具有原创性和长远意义的研发活动,是新知识、新发明产生的源泉,也是保证企业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使我国本土流通企业难以在本领域有更多的突破。因此,本土流通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重点加大对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从本质上提高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如我国物流企业应加强对物流信息系统研发的重视,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物流信息系统效率低下的问题,缩小与外资物流企业的差距。其次,提高具有市场前瞻性的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投入比重。目前我国大多数流通企业对于新产品的研发资金投入偏少,研发多注重于短期项目,对长远的、有市场前瞻性的项目重视不够。所以,本土流通企业应树立长远意识,增加对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的开发。具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拿出更多资金,加大对成本低廉、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自有品牌的开发;餐饮企业可以投入专项资金成立专门的菜品研发团队,在经营实践中不断探索满足餐饮市场需求的新菜品。再次,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据统计,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拥有70%的高新技术成果,但是企业和高校的分离模式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我国流通领域,流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较少,这种合作的缺乏也间接使外资流通企业的溢出知识难以通过最快的方式进入本土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因此,本土流通企业应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特别是在同一地区内,要主动寻求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适时与本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联盟关系,形成一个科研群体,扩大自主创新可利用的资源面积和人才面积。而且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也可以节省本土流通企业的研发资金,使得投入强度、投入结构和投入效率达到有机统一。

3. 注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保护

人力资源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动力和竞争制胜之本,流通企业必须依靠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管理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3]。FDI溢出知识的吸收、转化及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根本作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完全在于资源投入的多少,还在于能否有针对性地吸纳和利用好创新型人才。要提高对FDI溢出的吸收能力就要想方设法挖掘在外资流通企业担任过重要职位,尤其是了解外资企业科研知识的人才,这样,通过外资流通企业获得的知识在本公司中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吸收利用。要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识别和引进工作,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对FDI溢出和自主创新有所研究的学者为企业服务。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流通企业可实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挂职到创新部门工作的机制;本土流通企业还可以建立与跨国流通企业的合作项目,互派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外资流通企业访问、学习;也可以直接聘请外籍研究人员、学者作为企业顾问;选择有经验的外资企业的董事担任连锁董事等。同时要建立对创新有贡献的人才,特别是一线研发人员的绩效激励体系,实行公平和程序透明的绩效考核,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更好地满足研发人员的个人发展取向,从而形成企业内部人人学习、人人争相创新的良好发展局面。

4. 积极争取机会,加强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作

随着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流通企业与我国本土流通企业开展了越来越广泛的合作,如外资零售企业与本土物流企业共同完成对商品的采购工作,外资餐饮企业与本土餐饮企业进行市场管理上的互惠合作等。本土流通企业通过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作可以学习到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成果,增加FDI溢出,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并且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也能够引导本土流通企业改进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促进企业探索更多的自主创新活动。因此,本土流通企业应积极创造机会,加强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作。本土流通企业要敢于承接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作项目,从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作中积累经验,吸收FDI的溢出成果;积极争取机会,参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等工作,把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合作当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的课题来抓;同时在与外商的合作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投入更多的资源,力争树立本企业的信誉,建立与外资流通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使企业在FDI的长期溢出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巫景飞,林. 本土制造业从商贸流通业的FDI中获益了吗?――来自中国2002―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证 据[J]. 财贸经济, 2009,(12):117-121.

[2] 朱发仓,苏为华. 我国流通业利用外资的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2007,(8):44-47.

[3] 徐全勇.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7,(6):14-18.

[4] 郑亚男. FDI与技术溢出:理论述评[J].商业经济,2010,(8):35-36.

[5] 彭华涛,谢科范. 创业管理社会网络构建的理论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131-134.

[6] Davern,M.Social Networks and Economic Sociology: A Proposed Research Agenda for A More Complete Social Science[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97, 56(3):287-303.

[7] Zahra,S.,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2): 185-203.

[8] 赖明勇,包群,阳小晓.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02,(3):45-50.

[9] 李平,崔喜君,刘建. 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42.

[10] 汪旭晖.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兼论我国引资政策的调整[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4):95-101.

[11] 王雷. FDI驱动型集群演化机制及其锁定效应[J]. 改革,2008,(3):47-52.

[12] 陈涛涛. 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J]. 中国社会科学,2003,(4):33-44.

[13] 陈海权,张文献,周潇潇. 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与广东的实践经验[J]. 财贸经济,2009,(4):123-128.

The Impact of FDI Spillover Effect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WANG Xu-hui,HUANG 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way how FDI spillover effect occurs, and then studi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FDI spillover effect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FDI spillover effect will impac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through demonstration, competition, inter-industry and flow of human resources. And domestic distribution enterprises use social network and their absorptive capacity to digest foreign corporations' spillover and realize reinnovation.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spillover effect to improve domestic firm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government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 in IPR, industrial policy reforming ro create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while domestic firms need reform sense, import talents and improve their absorptive capacity.

Key words: FDI spillover effect; distribution industr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上一篇:基于稳定发展视角的银行监管效果分析 下一篇: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