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中的使用

时间:2022-06-17 11:30:28

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中的使用

教具的使用是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类教学时的常用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具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不少教师不仅把宝贵的备课时间都用到了繁复的教具准备上,甚至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轻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和处理而热衷于一个个实物展示的现象。这些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就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中的高效使用提出以下思考。

一、用在当用时

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的教学中,孩子们的认知都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复制和刷新,才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真实的感知。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小学具有利于学生对品德地理题材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

正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对于它的认识却是抽象、虚幻的。谁都想飞到太空中亲眼看看神秘面纱下的地球真容。在《我们的地球》这一课中,“让学生感知地球的形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记得笔者在第一个班级教学这一内容时,播放了宇航员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在学生“哇!哇!”的赞叹声后,笔者请他们描述地球的模样,学生的的表情一下子从无比兴奋变成了一脸茫然,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地球的样子。这时,笔者心里产生了一阵失落:为了制作这个教具,我不知在网上搜索了多少资料,最终却只能带给学生欣赏的表象,而没有真实的感知。

于是,接下来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笔者毅然改变了策略,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在茫茫宇宙中裹着一层薄薄水蓝色纱衣的地球,以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接着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引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地球实在太大了,假如咱们小朋友手拉手绕地球一圈,起码要4000万人呢!为了方便学习,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了地球仪。”(随手出示)这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起身想要看教师手中的地球仪。然后,笔者微笑着说:“老师给每一组发了地球仪,藏在你们的课桌里,想不想自己亲手摸一摸、看一看呀?”“想!”这时学生对地球仪的兴趣被完全勾起来了。趁热打铁,笔者顺势提出了观察的要求:“你能从地球仪上发现地球的形状、外表是怎样的吗?”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更有目标性。虽然,此时课堂上叽叽喳喳的声音此起彼伏,但绝不是噪音,这是课堂上最美妙的音乐,因为没有什么比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声音更动听的了。接着,一切水到渠成。笔者还没有让他们停下来,就已经有好多孩子举手想发言了。“老师,地球的形状是圆圆的!”“地球不是光滑的,有些地方凸出来,有些地方凹进去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同样一个环节,前一次,笔者在课前花了一个多小时制作的精美课件没有换来孩子们对知识的感知。而第二次,在恰当的时机,出示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便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科钻研探索的兴趣。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小学具,如果用在当用时,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而功倍。

二、用在激趣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某事是做好这事的前提。儒经《礼记・学记》对此也有论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如在教学《我国的行政区》这一课时,笔者用研究制作精美课件的大量时间,认真钻研了教材,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准备了既能突破课文难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拼图小学具。(很简单的制作法:在网上下载图形,用卡纸打印出来,并进行剪裁即可。)

在突破“了解我国版图”这个教学目标时,笔者先在屏幕上呈现几张凌乱的拼图,这时学生有些纳闷。而当屏幕上投示出一张完整的中国行政图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地图也可以用来做拼图游戏的啊!这种拼图游戏应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现在看到老师也在玩,极大地激起了他们想参与的欲望。当笔者大声地问他们想不想玩时,学生们的回答都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于是,笔者让学生拿出放在他们抽屉里的小拼图,对照课本53页的我国行政图,比一比谁拼得快。不到五分钟,全班同学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趁着他们高涨的情绪,笔者顺势提问:你是怎么拼的?最大的是哪个行政区?还有哪些行政区的名称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回答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骄傲!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围绕五个自治区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学生们也都能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自主解答。

事实证明,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一个简单的拼图小学具,解放了教师,更是解放了学生。它犹如一张充满无穷力量的风帆,让学生们驾着小舟轻松愉悦地漫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抓住兴趣的焦点,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把本来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真真切切地在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中得以实实在在的体现!

三、力求简约化

我们的品德课堂,尤其是地理题材的课堂,并不会因为它拥有多么先进华丽的课件就能走进学生的感官,也不是那些纷乱的摆弄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裁剪掉,把需要达到的目标简约而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繁杂中寻找质朴的真知。

如教研组成员在试教三年级下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它们能成为中国锦绣河山、灿烂文明的象征的原因。我们的教师为了突破这个重点,让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产生由衷的感叹,先是全组成员分头在网上搜集各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图片,再由专人负责制作了配有震撼人心的音乐的视频,想要在学生看了静态图片还不能引起共鸣时来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并把一切可能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分块制作了相应的课件。

课堂的情况如我们预期的一般,学生在观看了静态的图片后,教师发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图片,请说说,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有学生回答“长城”,教师再问:“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在连续请了两个学生都出现同样的冷场之后,教师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老师来帮助你们。”随即,教师点开了预先准备好的视频。确实,景色如画的黄山、气势磅礴的黄河,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他们的眼睛都睁得滴溜圆盯着屏幕。音乐停止后,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中,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教室里更安静了……

显然,这样看似精彩纷呈的课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知。为了改变这种困境,我们决定从文本出发,将教材中的各种图片,如沱沱河、黄山迎客松、冰封壶口等等打印出来,并在每个图片下面配上相应的文字介绍,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还给每个学生发了三张邮票图样的画框(纸质)。当再进行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教师只是播放了教材中的配套视频(原先我们嫌这个视频内容不够丰富,不够震撼人心),接着让学生分组边欣赏手中的图片,边读读资料介绍,相互说说最感兴趣的地方。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最欣赏的奇景画到邮票框里,内容可以和图片中一样,也可以根据资料自行创作。接下来,一切水到渠成!

虽然华丽的东西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有时却未必能够让它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一套小小的图片,一张小小的邮票框,剪去了一个个泡沫似的课件,让教师有了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与文本的镶嵌,就如拨开了挡在孩子面前的多余枝蔓,让他们能够直面阳光。

四、注重实践性

为推进新课程,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课件,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手段,往往使得课堂复杂化,从而忽略了新课程的另一个要求,即突出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地理题材的课堂中,注重实践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学具,这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应有的动手能力。而这些自制的小学具不仅让教师抛开了五彩缤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而且也为我们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在教学《世界真奇妙》这一课时,笔者在认真钻研了教材后,不是急于去寻找大量的资料准备做课件,而是列出单子,让学生自己去做课中需要的学具,让他们一起参与备课。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好多组,并给每个组分配了相应的任务。有的收集亚洲各国的资料,有的收集欧洲各国的资料,学生可以参照课本,用自己最想表达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几天后,教师的课备好了,学生的课也“备”好了,因为笔者看见他们已经在桌上放好了各种制作精美的图片,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期待的喜悦。

在学习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时,笔者一提出话题,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想展示了。有明信片式的凯旋门、邮票式的埃菲尔铁塔、版画式的悉尼歌剧院……从这些精心准备的小学具中不难看出,这些地理知识早已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深深刻进了自己的脑海,根本不需要教师的讲解了。

通过使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学具,可以使地理教学生动活泼,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具虽不及豪华的课件,但是我们的学生都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课堂中新鲜的知识充满好奇,乐于表现,小学具的制作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几次关于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笔者都尝试让小学具成为教学的主角,让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具玩出了地理知识的生动与情趣。我们在平时的品德课堂中,就应该追求简约的家常,让孩子感知、认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去伪求真,朴实简单,是品德课堂走向“原生态”的最佳途径。我们的品德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一味地生搬硬套、追求时髦,多一些朴实、真诚的做法,我们的品德课堂会是孩子们最精彩的培塑舞台!

(浙江省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小学 312000)

上一篇:立足家庭基点 深化科学探究 下一篇:探寻教育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