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引来“BOT”模式

时间:2022-06-17 05:31:39

能人引来“BOT”模式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干部”。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是致富,最希望村干部带领他们致富。如今,农村基层组织“能人缺少”、“能人难选”、“能人难留”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个难题,2014年3月,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党委大胆选用域外能人企业家尹鹏权担任小刘杖子村党总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尹鹏权书记清醒地认识到,“村里没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就是一句空话。”他在支部会议上振臂一呼:“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别人能做,我们也能做,是非功过我来扛,党员干部带头上!”

尹鹏权凭借多年走南闯北积累下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地探索出了一条“BOT”的发展模式。

“BOT”是“建设-经营-转让”的英文简称,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小刘杖子村引进“BOT”模式后的做法是:南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合同,授予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允许其带资建设和经营公共事业项目,特许权期满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村集体,从而增加集体资产。

在尹鹏权的带领下,村党总支通过外引内联、牵线搭桥、创办企业等方式,成功发展鹏权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3000亩花谷旅游、太阳能发电、农产品深加工等4个项目。

提起成立合作社的事,尹鹏权有太多话要说。刚上任时他了解到村里的600栋大棚蔬菜滞销,主要原因是管理和技术跟不上,2015年3月。村里成立了总投资1000万元的鹏权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全部由合作社社员个人出资,村里提供土地入股,利润分配比例合作社占51%,村里占49%,建设了分别占地200亩的生产棚10栋和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合作社种苗培育中心。

一开始,村民根本就不了解也不相信合作社,引进新品种都是党员的大棚先做实验再进行推广,由于有统一培训、服务体系跟踪和科学技术指导。这里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合格,价格高,社员的大棚挣钱了,到年底还有分红。合作社逐步带动r100户和260个大棚户致富,社员年收益增加2万元以上,2015年合作社将为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2015年6月18日,小刘杖子村与凌源市富源水泥公司签订总投资1亿元的3000亩花谷旅游项目,项目属村企共建,项目工期二年。村占全部股份的20%,建成后经营利润按所占股份分成,项目建成25年后所有权及经营权归村所有。

2015年8月,村里又与河北省宽成县钢铁厂投资部签约总投资2亿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合同期为50年,项目投入生产后前25年村里每年只收取荒山租金20万元,25年后该项目所有权及经营权归村所有,投资方无条件撤出。

2015年8月5日,村里与天津市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签约总投资2000万元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该项目由天津公司投资建设、管理经营,由村里提供经营场地,上要以黄瓜深加工为主。投产后经营利润按股份分配。村占20%股份,每年将为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一个接一个的项目进驻小刘杖子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集体资产不断地增加,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项目的发展带动了就业,村民不出村就可就业,成为新型农民,

“村里的山山水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我们也有自己的公园和广场r,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公园里休闲散步,在广场跳跳舞、打打太极”村民陈老伯感慨地说。

日前,“BOT”模式已成为小刘杖子村富民强村的有效举措,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开启了新的篇章。

村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以产业为笔,以土地为纸,以汗水为墨,以项目为支撑,信心十足地绘制着“携手奔小康”的壮美蓝图,营造出党员围着组织转、组织带着群众干的良好氛围,村党总支在党员群众中成为了“主心骨”,架起了“连心桥”,唱响了“和谐曲”,鼓足了“发展劲”,增强了“幸福感”。

上一篇:社区支书的“烦恼经” 下一篇:充分发挥税务中介作用降低税务风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