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南将军与电影《地雷战》《地道战》

时间:2022-06-17 04:51:11

王耀南将军与电影《地雷战》《地道战》

电影《地雷战》和《地道战》,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部红色经典影片,四十岁以上的人对它们是耳熟能详。但是,说起它们的军事顾问、负责指导拍摄者,恐怕就没多少人知道了。他就是原安源煤矿工人、时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王耀南将军。

工兵专家

王耀南是我军工兵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1910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上栗镇,一家三代都是安源矿工。祖父在矿上干了几十年,最后在一次瓦斯爆炸中惨死在井下。王耀南10岁就在安源煤矿当童工,跟随父亲在井下学爆破,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还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家来安源发动和领导路矿工人革命运动。王耀南受到革命熏陶,参加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领导的儿童团。王耀南在下井做工之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如为工人开会把风放哨、为俱乐部传递消息、散发传单等,很快成为安源工人运动的重要骨干。1927年8月,年仅17岁的王耀南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他和60余名安源矿工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爆破队,参加了发动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上井冈山。在中央苏区,他曾参与红军工兵部队的创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率工兵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1934年10 月,他在江西于都亲自指挥架设长征路上第一桥。1935年1月,中央主力红军三渡赤水之后,根据的指示,王耀南率工兵连赶回渡口留守,控制、检修、加固浮桥,以备主力部队四渡赤水。在两个多月中,王耀南指挥工兵连克服种种困难,架起十余座桥,获全军通令嘉奖,被誉为“工兵专家”。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经过22条大河,均由王耀南担任渡河现场总指挥。红军总参谋长曾经风趣地对说:“只要王耀南有烟抽,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王耀南为红军部队扫除前进障碍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造“地雷战”,推广“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王耀南创造了“地雷战”等对敌战术。早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王耀南就提出用竹筒等器材做地雷迟滞敌人进攻的构想。在抗日战争中,他最早提出用铸铁,瓦罐,石头等物质做地雷壳,创造并完善了从造雷、埋雷、引雷起爆,到反探测雷、反挖雷、保护自己布设雷场等一系列工作,并完成了把制式地雷发展到老百姓造土地雷的过渡。针对日军工兵扫雷,他发明了用马尾、自行车内胎、老鼠夹子等材料做地雷绊索等方法迷惑敌工兵;发明了反工兵探测的化学雷。王耀南提出用电打火的办法,将起爆装置和地雷分开一段距离,使地雷只炸日军,不炸误入雷区的老百姓。他还通过军区发出训令:只有当确实看到日军的行动方向才能安装地雷的击发装置。这是地雷战战术非常重要的一条,即家喻户晓的“不见鬼子不挂弦”,解决了误炸自己人的问题。

王耀南创造的“地雷战”受到八路军总部首长的高度重视。1941年2月,八路军副总司令批准王耀南大规模使用地雷、开展地雷战的作战方案,并组织工厂研制和大量生产土地雷、滚雷等土装备。指示他在晋察冀根据地周边推广“地雷战”,牵制日军对根据地的进攻。王耀南奉命领导当地军民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

就在王耀南在晋察冀边区大力推广“地雷战”的时候,日军反复对冀中平原进行“扫荡”,并在广大平原地区构筑大量碉堡,修建网状公路,封锁所有通道。冀中形势非常严峻。冀中军区和党委要求将机关和大部队撤往太行山区,但不同意。他认为:撤出冀中平原,再想返回几乎不可能。王耀南在冀中军区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推广“地道战”战术,即利用村落改造地形,把村民已经在地下连通的菜窖、蛤蟆蹲(小地道)进行改造,将这些只能藏人的原始地下通道,改造成可以防毒,防水,防挖,可以藏,可以打,村内村外联成一片的战斗地道。“地道战”解决了平原地区军民打、藏、养的问题。增强了冀中党委、军区执行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坚持冀中根据地指示的信心,从而使平原敌后的抗日斗争得以持久稳固地发展。

指挥拍摄电影《地雷战》和《地道战》

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王耀南组织作家和艺术家将抗日战争中的“地雷战”和“地道战”的战例改编成有故事情节的军事教学片。他在影片中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军事顾问、军事指导。

在拍摄《地雷战》时,王耀南在山东省海阳县向民兵们传授反工兵的经验,教他们制造水雷和定时雷的方法,讲授抗日战争中“地雷战”的成功战例。影片中的所有情节都取之于当年的实际战斗,由于受影片长度的限制,还有许多故事没有得到反映,但人民战争的基本思想得到了体现。196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地雷战》在全国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但中央军委副主席向王耀南指出了该片的不足,他说:“你这个工兵专家的作用到哪里去了,几个老百姓怎么能搞出地雷战呢?”

1963年,总参首长下令拍摄电影《地道战》。编剧人员接受任务后,立即深入冀中平原采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1965年3月,经两次审查,剧本仍然没有通过。总参首长说,剧本不成,你们八一厂自己写吧,5月20日开拍,年底必须完成。这等于就是军委的军令状。关键时刻,杨成武将军送来了他当年写的一份有关“地道战”的总结,并推荐编剧人员采访“地道战”的推广者王耀南将军。王耀南向他们讲述了“地道战”产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还讲到了当年冀中平原地道的设施,如驴槽口、锅灶口等,这让编剧人员兴奋不已。他们感到这些地道设施既真实又形象,正是丰富《地道战》剧本内容的素材。这就是我们后来在银幕上看到的地道中的陷阱、封闭板、转弯处的枪眼、能防抓的出口、墙壁炕上的隐蔽口、各种方向的翻口等等。

经过反复审查修改,电影《地道战》终于在1965年5月20日正式开机。王耀南担任该片军事顾问。他不辞劳苦,多次冒着酷暑,亲临现场指挥拍摄。在有关各方的通力协助下,电影《地道战》于同年9月封镜,12月30日出拷贝,1966年1月1日正式上映。

为保护电影《地雷战》《地道战》据理力争

1966年1月3日和4日,王耀南邀请、元帅和谭震林、李富春副总理及数十位将军观看电影《地道战》。他们对王耀南为拍摄该片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予以高度评价。说:“这次《地道战》拍得不错,教育意义很大,思想性很高,思想体现得很明确,形象地说明了主席思想的胜利。”说:“王耀南这部片子拍得不错。地道战、地雷战是人民战争的一部分,将来同帝国主义打,我们还是用人民战争。我们等美帝来,等得头发都发白了。他最好早点来,我们是有办法消灭他们的。”国家领导人将此片送给朝鲜、阿尔巴尼亚、古巴、越南、老挝、柬埔寨、蒙古、南斯拉夫等国家。王耀南亲自向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驻华大使、武官及这些国家的国防部、总参谋部相关官员讲解影片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然而,该片刚刚上映便险遭厄运。1966年2月,委托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与会领导观摩了数十部国产影片。在讲话时点名批评了十余部电影,其中包括《地雷战》和《地道战》。座谈会纪要经修改后,以中央军委的名义报送中共中央,转发全党。纪要全盘否定建国以来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的巨大成绩,诬蔑建国以来文艺界是被一条“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王耀南深感事情重大。他向中共中央办公厅请求面见陈述自己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安排他和面谈。他在办公处据理力争,说:“《地雷战》、《地道战》影片是贯彻人民战争思想和《论持久战》精神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真实战例的汇编。”“影片是我组织指挥拍摄的,是工程兵部队和民兵进行训练的军事教材,不是故事片,与作家、演职员没有关系。”见王耀南态度强硬且言之有理,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说:“你们这些将军只晓得打仗,不懂得艺术。座谈会上我是批评有些影片的艺术水平差,线条太粗,点了《地雷战》、《地道战》的名。”对总政的负责同志说:“既然王耀南同志再三强调这两部影片是军事教学片,那你们回去把片头剪去,注明是军事教学片,继续放映。”于是,电影《地雷战》和《地道战》在“”时期也没有停止放映,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

上一篇:罗瑞卿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下一篇:红土地上的“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