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白”将军

时间:2022-06-13 01:34:47

红土地上的“白”将军

江西吉安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将军。但一般人也许不曾注意,一些大名鼎鼎的将军也出自吉安。其中就有一位因“剿共”有功于1935年被授予二级陆军上将,北伐时,他担任过团长、师长、军长,后来又先后任中央执行委员、湖北绥靖主任、河南省主席、重庆卫戍司令、徐州“剿共”总司令等职。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就是被称为“五虎”上将之一的刘峙。

“社会永远是一所角力场,观众绝不会替失败者鼓掌……孤苦与贫困对我太残酷了,但也因此促使我更加隐忍与自强。”

1892年6月,在江西吉安长塘乡庙背村的一户普通农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个字经扶、别号天岳的小男孩就是日后成为心腹的刘峙。刘峙的出生曾经给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笑声,然而幸福却是短暂的。刘峙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安分守己的农家汉子。刘峙尚在襁褓之中,其父就因稻田放水,与邻村的恶霸地主发生争执,被活活打死。其母胡氏无依无靠,只好携子到吉安城里的一家爆竹店帮工,后被老板看中,结为夫妻。不久,店老板暴病身亡,胡氏只好又带着刘峙四处漂泊流浪。由于生活无以为继,其母再醮于当时驻吉安的湖南泸溪籍青年军官黄小山。不久部队调防,黄小山将刘峙带回老家黄家桥村,并给他改名黄谊本(24岁时,黄谊本改名刘峙),交给结发妻子唐氏抚养。

刘峙7岁时,开始进私塾读书。不幸的身世,无处不在的歧视、冷言和欺凌,使刘峙的童年过得战战兢兢。虽然生活不如意,但他读书却很用功,深得塾师刘部荃的喜爱。1905年,善武术的黄小山被革命党人看中,在日本参加了反清组织“共进会”。年底,黄小山回到老家过春节。也许是听了唐氏的“枕边风”,或是刘峙的诉苦让他动了恻隐之心,黄小山决定把刘峙带出去。春节过后,刘峙被养父带到了日本。

然而到日本仅一个星期,因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清政府唯恐留日学生参加革命,指使驻日使馆要求日本政府遣返中国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过罢课的刘峙被勒令退学。这次留学日本,虽然时间很短,却让刘峙长了不少见识。回到吉安以后,刘峙在天主教堂办的西学堂学习英文。在当时死气沉沉的吉安,刘峙冒着生命危险处处标新立异,成天高谈排满、革命、剪发,期望自己飞蛾扑火式的惊人之举能引起众人的注意,但还是没能掀起什么风浪,更尴尬的是,此时他已囊中羞涩,无力续学。就在刘峙为此彷徨的时候,清政府宣布实行改革,其中就包括创办新军,并下令各省开办陆军小学。陆军小学不仅不收学费和伙食费,而且每月还发放津贴。这让感觉没有出路的刘峙喜出望外,他决定前往湖南投考“长沙陆军小学堂”。经过学科考试和身体检查,刘峙竟然幸运地从三千多应考生中脱颖而出。因为刘峙是外乡人,他始终都无法摆脱同学们的歧视、嘲弄和欺凌。早熟的刘峙拼命隐忍,他摘录古籍上关于进德、修业、交友、处世的名言警句,以此自勉。1911年刘峙毕业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他加入学生军守卫武昌。幼年丧父的阴影几乎笼罩了刘峙一生,因此走上社会的他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刘峙在回忆录中写道:“社会永远是一所角力场,观众绝不会替失败者鼓掌……孤苦与贫困对我太残酷了,但也因此促使我更加隐忍与自强。”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尴尬的人生际遇,养成了刘峙沉着、隐忍而又倔强的个性。

二次东征胜利后,总指挥曾谓:“华阳一役,为成败最关键,刘团长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诚革命前途大幸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但不久即宣布退位,袁世凯趁机窍国。刘峙在北平附近清河镇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就读时,就和一部分同学秘密组织了辅仁社,反对袁世凯。1913年江西都督在湖口发表讨袁通电,刘峙借故南下参加了的“二次革命”。1914年12月,刘峙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保定军官学校是当时中国培养军事人才的中心,汇集了一大批决心力挽狂澜的热血青年。与刘峙同期入学的还有何应钦、熊式辉、陈继承等人。这是刘峙与何应钦结缘的开始。此后也正因为何应钦多次在危难时刻的关照、荫庇,才使他有机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1916年5月,刘峙从军校毕业,正式走上职业军人的道路。

毕业后志得意满的刘峙曾应保定军官学校同学赖士璜之邀赴其所在的赣军支队任副支队长。1919年刘峙指挥部队在广东河源打了一仗,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料仅此一仗,我在军中竟有了一些名声。”但赖士璜为人奸诈,而且经常克扣军饷,刘峙与赖士璜的矛盾逐渐升级。后来广东发生革命,刘峙即率部投奔孙中山,企图脱离赖士璜,不料被赖士璜派部队追到。刘峙只身逃往广东,投身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部下,任少校副官。当时任许崇智的参谋长,刘与蒋之间成了部属关系。这也是刘峙与结缘的开始。同年,刘峙加入了。

1924年夏,刘峙由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介绍,经同意到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教官,不久又调校本部参谋处当科长。是年底,黄埔军校成立教导团,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王柏龄任第二团团长,何应钦点名让老同学刘峙任第一团第二营营长。在1925年第一次东征期间的淡水城战斗中,第二团团长王柏龄见增援之敌赶到,竟然率部临阵脱逃,一走了之。何应钦命令刘峙率第二营官兵反攻,在关键时刻击败了陈炯明的洪兆麟部。在随后展开的追击行动中,由于时值黄昏,敌人误认为刘峙的部队是自己人,等到双方接近时,黄埔军校教导团士兵上刺刀冲锋,敌人才知道不是自己人,但为时已晚,随即败退。刘峙率部乘胜追击,敌人作鸟兽散。刘峙在混乱中捡了个便宜,得到何应钦的特别表扬。他的运气不错。在后来的棉湖之战中,刘峙是豁出了命去拼的。当时敌人已冲破防线,即将攻入团指挥部。在情势最危急的时候,刘峙率卫兵亲自参加反击,竟然将敌击溃。因此,何应钦对刘峙刮目相看。刘峙先后两次参加东征,开始是讨伐陈炯明,接着又在平定商团叛乱中建立战功。加上刘峙为人乖巧又擅长逢迎,对其印象很深。因在淡水、棉湖激战中表现突出,1925年8月刘峙接替何应钦出任第一团上校团长。二次东征胜利后,总指挥曾谓:“华阳一役,为成败最关键,刘团长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诚革命前途大幸也。”

包惠僧质问刘峙为什么这样做,他大言不惭地回答说:“我也不完全了解,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校长命令什么,我就干什么。”

1926年2月,教导团扩编,刘峙被任命为第二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旋任师长,下辖蒋鼎文、陈继承等团,驻防广州。此时的刘峙已成为的心腹干将。1926年3月20日,为了陷害共产党而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当召集卫戍部队讲话后,刘峙紧跟着宣读了要逮捕的共产党人名单,随即率部扣押了第二师和海军中的所有党代表及共产党员。刘峙忠实地执行的命令,与欧阳格一道逮捕了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当晚,包惠僧质问刘峙为什么这样做,他大言不惭地回答说:“我也不完全了解,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校长命令什么,我就干什么。”在四一二反革命中,刘峙又充当了的帮凶,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刘峙积极,很快成为的“金刚”之一。有人对刘峙的军事指挥才能不以为然,但刘峙的确是先靠战绩崛起的,他能长期得宠于,有人说是态度决定一切。刘峙对绝对是唯唯喏喏、忠心耿耿,即便被教训时,他也隐忍不言,这可能也是对他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任总司令,何应钦任第一军军长,王柏龄任第一师师长。刘峙虽然任第二师师长,但归第一师师长王柏龄指挥。两师行抵湖南株洲,集合官兵们讲话。官兵自拂晓就在沙滩上集合等待,而直至上午11时才到。七月流火,天气异常炎热,一些士兵干渴难耐,便在讲话时偷偷跑到河边喝水。其实两个师都有人去,而王柏龄在讲台上却当着的面,手指喝水的士兵喊着:“刘师长,你看你的士兵又去喝水去啦!”当场变脸,大骂刘峙治军不力,说第二师不如第一师等等。刘峙没想到王柏龄来这一手,但也只有忍气吞声。好在认为刘峙能忍,还算个老实人,他本来也是借着台面说说,其实心里并不在意。自此对刘峙更加信任。

奠都南京后,为巩固统治,决定再度北伐。1928年1月,任命刘峙为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受何应钦指挥。刘峙的第一军和顾祝同的第九军为主力,沿津浦线向孙传芳部发起进攻。刘峙沿铁路正面攻击,顾祝同担任津浦路左翼攻击。何应钦和顾祝同的私交很好,认为顾比刘稳健能干,便让顾祝同来统一指挥一、九两军。但顾祝同怕突前吃亏,迟疑后撤,而刘峙未接到后撤命令,仍在向前推进。这样刘峙率先与孙军遭遇,竟然一战而胜,并占领了蚌埠。相比之下,顾军后撤了60公里,落后了一天。何应钦觉得关键时候刘峙更能贯彻自己的意图,感情的天平开始倾向刘峙。何应钦决定由刘峙统帅一、九两军,而顾祝同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刘峙的麾下听命。有何应钦的美言,加上自己还算“争气”,刘峙在军界渐渐崛起。中原大战时,刘峙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总指挥,刘峙在战事中接连取得胜利,自然格外嘉勉。然而,与后来刘峙的大红大紫相比,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不以为然地说:“刘打仗是不行,可你说将领中还有谁比刘更听话?”

刘峙建功于军阀战争,但在抗日战争中却一败涂地,所以有人说刘峙内战内行,外战外行。1930年冬,中原大战结束,任命刘峙为开封绥靖主任兼河南省主席。蒋鼎文、顾祝同等故旧老友为他设宴饯行。刘峙一生不吸烟、不喝酒,但他好赌争胜。在宴后的牌桌上,财运不济的刘峙竟然将刚领到的军饷输了个精光,吓得装病不敢去赴任。得知后气得痛骂刘峙“娘希皮!”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通的刘峙,非常害怕失去的信任。因此在1932年至1934年对红军和根据地的“围剿”中,刘峙完全是不遗余力。刘峙指挥张钫、陈继承、卫立煌、钱大钧等十一个纵队,向鄂豫皖苏区大举进犯。敌众我寡,的这次“围剿”击破了红四方面军根据地,使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大喜过望,为了表彰刘峙的“丰功伟绩”,特令在豫皖苏区中心新集周围,划地立县,以刘峙的字“经扶”为县名(即今河南省新县),以志其功。此后,刘峙的官越做越大。1933年4月8日,刘峙又兼任江西抚河“剿匪”督办。4月12日,刘峙在抚州召开军事会议,安排对境内红军之作战计划,会后命令陈诚、周浑元等猛烈进攻,连克金溪、宜黄、进贤等各要点。5月1日,首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刘峙的疯狂进攻扭转了军队前四次“围剿”失败的局面,军界评价这次行动开了“第五次围剿胜利之先声”。

最让人不齿的莫过于刘峙在抗日战场上的败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8月12日,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防守平汉路沿线,阻止日军南犯。平津失陷后,日军气焰嚣张,从北平、天津分三路展开攻势。刘峙以主力固守涿州,以孙连仲军守平汉路上的良乡,以万福麟军守固安,以孙殿英军守门头沟,布成三道防线,自己坐镇保定指挥。8月上旬,孙连仲部冯安邦师即在良乡西南窦家店与日军河边旅团对峙,保定会战爆发。自8月21日起,两军炮火对轰,但孙部因兵力不支,良乡及房山落入敌手。同时,日军从固安偷渡永定河,以飞机、大炮猛轰右翼万福麟阵地,只用一天,便把万部击溃,直插保定。防线被突破,刘峙惊慌失措,竟然率总部沿平汉线南逃。有人戏称他在平汉线上不是在同日军作战,而是在和敌人“赛跑”。保定沦陷之后,刘峙率残部再次往南狂逃数百公里,这样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等重地相继失守。中日双方的第一次会战以中方军队的败退而告终。刘峙不战而退,一路南逃,“长腿将军”之名不胫而走,谴责、嘲讽从此相伴他一生。刘峙在回忆录里慨叹:“保定战败后,由洛阳到宜昌,这一年多时间,我任人在蒋公面前摆布,备受欺凌,但总是以忍让为先。”

这次会战是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第一次会战,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加上平原阻击,无险可守,中方败退并不意外,关键是刘峙开了大溃败的先例,丢失国土面积之广、速度之快实在出人意料。在急需振奋国人抗日精神的大背景下,这次大溃败影响极其恶劣,几乎让刘峙一辈子抬不起头,更让在世人面前颜面无存。事后面对强大的压力,只好撤了刘峙的职以谢国人。

毕竟是的心腹,1939年春,风头过后的刘峙又被调到的陪都重庆任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1941年初,日军对重庆进行“疲劳轰炸”,许多市民躲进较场口公共防空隧道。由于防空洞设计极不合理,又没有足够的通风设备,加之轰炸过后没有及时解除警报,致使群众互相踩踏,数千人窒息身亡。洞口尸体堆积如山,伤员满地。此案与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和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三大惨案。身为防空司令的刘峙派士兵前去清理现场,但他们不是去抢救一息尚存的群众,而是忙着从死人和伤员身上劫掠钱财,甚至将伤员掐死以夺其物,而且社会上传闻所掠钱财很大一部分被送到了刘府。惨案加上丑闻,社会舆论对刘峙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使他一时间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防空司令一职亦被撤去。无能、昏庸再加上贪婪,刘峙的名声其臭无比。

经过几年的沉寂,1946年元旦,再次任命刘峙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率河南、陕西两省第一、五战区部队。6月,刘峙率部到驻马店、南阳围攻中原人民,打响内战的第一枪。、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刘峙随即溃败。闻讯,怒其不争,免去其本兼各职,调回南京,委任为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刘峙虽屡战屡败,但偏受重用,连宋美龄都劝道:“外边闲话很多,刘峙恐不能再指挥作战吧?”不以为然地说:“刘打仗是不行,可你说将领中还有谁比刘更听话?”这似乎也是刘峙在时代长盛不衰的“秘诀”。

“徐州乃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5月,刘峙的老同学、老上级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刘峙被派接任顾祝同的徐州“剿总司令”之职。陇海线战事爆发在即,在选任刘峙的问题上,内曾发生争论,有人认为:“徐州乃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刘峙毕竟是的心腹,认为他虽然打了一些败仗,但忠信可靠;虽缺乏果断,但辅以杜聿明、郭寄峤这样的虎将,可收短长互补之效。于是重新起用刘峙,并任命他为徐州“剿总司令”。

淮海战役开始前,刘峙自恃周围聚集了大批蒋军的“王牌”部队,而且还装备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认为“吃不掉,啃不动”。可是就在他任职的第九天,河南开封就被、粟裕部攻克。随后,兖州、济南相继落入之手,刘峙急忙调集大部兵力集结于徐州近郊。他还大言不惭地说:“王耀武手里丢了济南,不久一定要在刘峙手里把济南收复,使共产党得不偿失,尝尝我的厉害。”而此时,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在接到粟裕打淮海决战的大胆构想之后,果断制订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共60余万人。有刘峙、杜聿明指挥的60万人,加上前来增援的军队总计80余万。11月6日,人民发动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和黄维兵团。1949年1月6日,粟裕等指挥发起总攻,全歼杜聿明兵团,生俘刘峙的“剿总”副总司令,历时55天的淮海战役歼敌55万余人。主力被歼,心痛不已,恨刘峙无德无能,贻误大局,下令撤销其徐州“剿总”职务,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从此,彻底弃用刘峙。

刘峙一再受辱,于是在香港也呆不住了。一气之下,他带着全家跑到印度尼西亚。

淮海战役失败后,刘峙实际上已被彻底遗忘。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只是个虚职,实际上意味着刘峙已经远离的政治权力中心。为此,刘峙只好带着三姨太黄佩芬躲到上海做起了寓公。

1949年,形势对更加不利。3月,迁广州办公。这时的刘峙也意识到在大陆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被赶下海是时间早晚的事。在杭州为何应钦祝寿后,刘峙决定回趟吉安老家扫墓,辞别先人。他深知败局已定,无法挽回。4月,刘峙到达广州,幻想还能记起他。但自身难保,显然已将刘峙彻底忘记。在等待一段时间后,终不见召,刘峙只好举家前往九龙。但是,刘峙在香港竟然落到被劫匪洗劫一空的地步,生活也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这对于一个征战一生的将军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正所谓祸不单行,1950年4月,刘峙突然接到台湾方面的通知,说他滞港未归,竟连“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职务也给他取消了。刘峙一再受辱,在香港也呆不住了。一气之下,他带着全家跑到印度尼西亚。在印尼期间,刘峙仍然顽固地坚持立场。但客居他乡、寄人篱下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为了取悦,刘峙每年都借口汇报行踪往台湾方面写“效忠信”,一方面为“光复大陆”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反复申明决心,婉转申请赴台。1953年1月,还是经何应钦说情,怜其不幸,才对他高抬贵手,格外开恩。台湾方面终于给一再乞怜的刘峙出了一张“入台证”,批准他回台湾。1954年1月,刘峙被委任为“总统府”国策顾问,还是无事可做。从此,他与黄佩芬在台中深居简出,过起了现代隐士的生活。在刘峙垂暮之年,陪伴他二十多年的黄佩芬病逝,这个白发苍苍的异乡人从此更加孤独。1971年1月15日,刘峙在台中病逝,终年79岁。

上一篇:王耀南将军与电影《地雷战》《地道战》 下一篇: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