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6-17 03:53:36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进行调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3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大二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②孤独感与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③焦虑安全和回避亲近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包括自身人格、社会支持,亲密关系等因素。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学校应经常普及有关心理卫生知识,父母应努力提高修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让子女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Method: takes UCLA loneliness scale, intimate experience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to test 33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① sophomores have higher loneliness than freshmen, juniors and seniors;②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loneliness and avoiding closeness and anxiety security.③ avoiding closeness and anxiety security has positive prediction function to loneliness.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degree have negative prediction effect to loneliness. O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degree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effect to loneliness.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include their own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actor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elf personality, colleges should often populariz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parent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self-cultivation, create a good family atmosphere,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security and well-being.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loneliness;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170-03

0 引言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1-3]。我国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4]。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有不少人都有在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学校、父母可以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其社交技巧,完善教养方式等方面入手,帮助其应对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对我国相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回顾,发现大学生孤独感的流行率较高,且孤独感的存在会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结合国内相关的研究探讨了引发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减轻大学生孤独感提出相应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某高校在校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330人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287份,回收率为86.97%。从中剔除无效问卷39份,得到有效问卷共248份,有效率为86.4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户口所在地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其中男生66人,女生182人;大一69人、大二46人、大三46人、大四87人;文科、理科分别为189人、59人;户口所在地城市59人,农村189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198人。

1.2 研究工具

1.2.1 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UCLA孤独量表作者所用的孤独概念是一维的情感状态,其量表也据此设计,主要测“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偏重于个体的主观孤独感。该量表共20个条目,含有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5]。每个问题的答案分为四个等级,采用李克特四点量表计分,“从不”、“很少”、“有时”、“一直”分别计1、2、3、4分,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

1.2.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采用的是Brennan等人编制,李同归、加藤和生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中文版测量本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该量表中文版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和0.77),重测信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1和0.72)该量表包含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18个项目,共36个项目[6]。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计分,从“极不符合”到“极为符合”分别计1-7分,得分越高代表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程度越高。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简称SSRS)作为本次研究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工具。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三个因子[7]。第1-4,8-10每条直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选几项来源就计几分。

1.3 研究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有心理学专业人员以班为单位向学生集体发放问卷,由主试作出统一指导语。测试一般在30分钟之后,统一收回。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为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分别以性别、专业、户口所在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为分组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专业、户口所在地和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无显著差异。对于不同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二与大一、大三和大四相比较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大二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看出:由于孤独感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人格、个体的气质类型、自身的性格、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及所处的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孤独感的产生,而本研究中的被试在孤独感上的得分均低于中数,孤独感程度比较低,而大二学生的孤独感均分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处于比较特殊的阶段,从大一刚步入大学生活对于所有的外界事物都有种新鲜感,到大二的对于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适应,对于外界的新奇事物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相对的对于外界事物的探讨有所减少,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固定的模式里,久而久之体验到的孤独感可能会增多;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与择业的多种选择与压力,关注毕业与就业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忙于自己的学业与工作,相对来说体验到的孤独感就会减少,还有所处的环境影响,比如宿舍的环境、班级的环境、学校的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孤独感的产生[8];此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研究取样或是其他客观原因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2.2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孤独感与回避亲近、焦虑安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各因子都呈现显著的相关,即孤独感与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客观的支持越少,主观体验到的精神支持越少,则孤独感越高,反之孤独感越低;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因子相关不显著。

2.3 大学生孤独感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的孤独感为因变量,成人依恋各因子、社会支持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焦虑安全和回避亲近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孤独感的16.7%和19.8%;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孤独感的7.9%、18.7%和13.4%,说明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与焦虑安全、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相比,预测作用比较大;焦虑安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对于成人依恋各因子及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孤独感的回归分析,可看出焦虑安全和回避亲近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即就是个体得到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越多,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少,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孤独感的体验也越少;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与焦虑安全、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相比,预测作用比较大;焦虑安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①不同性别、专业、户口所在地和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无显著差异;在年级上有差异,大二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②孤独感与回避亲近、焦虑安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各因子都呈现显著的相关,即孤独感与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因子相关不显著。③焦虑安全和回避亲近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与焦虑安全、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相比,预测作用比较大;焦虑安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3.2 建议

分别从大学生个人、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①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学会积极主动的向别人表达情感,同时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别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克服情感体验的局限性,增强自身心理承受力,最终摆脱孤独感。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特征。要认识到生活中,大家愿意与乐观向上、对人真诚和热情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虚伪、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做朋友。②学校应经常普及有关心理卫生知识,并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健康自我调适。③父母应努力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家庭观、亲子观,发挥说教、身教合力,自觉地给子女树立好榜样。同时还应当努力营造和谐、欢乐、有秩序的家庭情感氛围,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Jones W H,Carver M D. Adjustment and coping implications of loneliness.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95:395-415.

[2]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王燕,李传银.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1):35-44.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43.

[5]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287.

[6]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J].修订中文版,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7]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41-45.

[8]李东斌,赖月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8,06:112-116.

上一篇:高频电液振动台全频段振动波形研究 下一篇:新材料纳米碳接地装置施工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