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集河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调查研究

时间:2022-06-17 01:43:20

苏集河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调查研究

摘要 结合2014年康乐县苏集河小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从康农发水保项目实施区的现状入手,对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经验进行分析,然后从2014年项目建设实际做法及措施、效益等方面研究,并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水土流失;现状调查;效益分析;对策建议;苏集河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64-02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科学、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康乐县苏集河小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以下简称“康农发水保项目”)是国家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自然生态条件,将此项目工程作为切入点,实施农发水保项目有利于加强丘陵区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1 项目背景及实施目的[1]

根据水利部、国家农发办审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甘肃省实施规划(2014―2019年)》及国家下达甘肃省的投资规模和治理任务,将康乐县确定为2014―201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县;并且根据《关于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2014年度前期工作的通知》(甘水利水保函法2014[7号]),依据通知精神实施区域的选择,坚持重点突出、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的原则,在总规划确定的项目区内,选定苏集流域为2014年项目实施区。

康乐县2014年农发项目下达财政资金390.0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85.00万元。通过治理后,苏集河小流域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减少泥沙下泄,减轻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促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保证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9.5 km2,其中坡改梯190 hm2(含田间道路16 km),营造水保林186.67 hm2,封禁573.33 hm2,布设谷坊3道,为当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2 苏集河小流域现状

2.1 自然生态

苏集小流域位于康乐县西北部,海拔2 088~2 412 m,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19 mm,平均风速1.0 m/s,多年平均气温7 ℃。根据《康乐县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2.98万m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4万t,年平均径流深85 mm。耕地坡度多在5~15°之间,黄土覆盖较厚,河道左岸坡陡沟深,多为荒山荒沟,梁底较平缓;右岸坡耕地较多,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沟壑密度1.6 km/km2。土地类型主要为梁峁缓坡、梁峁陡坡、沟边陡坡、水平梯田等几种类型,以黄绵土为主,阳坡为山地黄绵土,阴坡为山地黑垆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52%~1.34%,耕地土壤贫瘠,全氮量含量在0.04%~0.31%之间,速效磷在1~40 mg/kg之间,速效钾在88~512 mg/kg之间,碱解氮在40~198 kg/kg之间,大部分土壤耕层养分缺磷少氮,但钾富余。植被类型属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由于长期的开荒垦殖,天然林分布很少,林草总面积152.96 hm2,其中,林地面积74.16 hm2,草地面积78.8 hm2,林草覆盖率72.0%。

2.2 社会经济

项目实施区涉及苏集镇的塔关、苏集、高楼子、周家沟及马寨村的部分区域,流域总面积21.3 km2,总人口9791人(其中农业人口8 831人),2 175户,人口密度460人/km2。2013年底,项目实施区农村各业总产值3 126.36万元,其中:农业2 223.22万元,林业75.07万元,牧业697.38万元,副业130.69万元。粮食总产量3 321.23 t,人均产粮376.09 kg,农业人均纯收入3 568元。

2.3 基础设施

项目实施区交通便利,村村通道路,部分道路已硬化;信息畅通;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户供电普及率100%;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群众接收教育程度和医疗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无水利灌溉条件,属于典型的旱作物农业区。

2.4 土地利用

项目实施区现有耕地面积1 186.48 hm2,坡度多为25°以下,梯田地500.17 hm2,沟坝地3.54 hm2,乔木林50 hm2,疏林地220.48 hm2,草地78.8 hm2,其他非生产用地(居民地和道路等)21.03 hm2。项目实施区虽然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土地贫瘠,加上农民常采用掠夺式经营,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5 水土流失

项目实施区水土流失主要以水蚀为主。林草覆盖率较低,土壤侵蚀模数3 000 t/(km2・年),年土壤侵蚀总量6.39万t,属于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面积21.3 km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43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0.8%;中度侵蚀面积7.4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强度侵蚀面积9.41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2%。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面蚀、沟蚀和崩塌。

3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经验[2]

3.1 水土流失成因

一是自然因素。项目实施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产生水土流失。以黄土为主的土壤,容易产生重力侵蚀。流域内植被覆盖度较低,土壤抗冲能力差,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二是人为因素。项目实施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合理,加剧了水土流失,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破坏、扰动了地表植物和原生坡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 水土流失危害

一是水土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肥力,进而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导致单位面积土地作物产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和制约当地的农牧业生产,限制农牧民增产增收。二是水土流失增加了地表径流,对沿线村庄内的基础设施造成危害,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3 防治效果及经验

项目实施区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造林种草。目前累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面积656.67 hm2,治理程度30.8%。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工作,使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明显减少,水土保持设施保存率显著提高。当地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开展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改造,梯田建设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建设规模由以前的乡(镇)村自行组织建设,转变为整村、整流域推进,组织形式由以人为主的零星自建,转变为机修为主、人机结合、部门联合、项目支撑、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4 项目建设实际做法及措施[3-6]

4.1 实施总体规划布局

根据项目实施区的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规律,土地利用现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情况,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选取近路、近村、近水源,集中连片,坡度相对较缓的坡耕地布设梯田,以道路为骨架,田地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于耕作。合理布设造林地、田间道路和沟道小型拦蓄谷坊工程,做到田、林、路和沟道治理工程措施科学配置。流域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采取工程、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设计沟、坡兼治的总和防治体系。实施坡改梯和造林等坡面治理工程,通过改变微地形,拦截径流泥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植物生成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对5~15°的坡耕地布设机修水平梯田,推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保土育肥。

4.2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为设计依据,主要设计形式以水平梯田设计、水保林工程设计及谷坊工程设计为主。水平梯田按当地2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量设计,造林整地工程按当地1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量设计;谷坊工程按当地2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量设计。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进行不同设计,具体如下:①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调整方向以及人口、劳力等情况,确定梯田建设规模及进度。②梯田布设在地形比较完整、土层深厚、土质好、原地面坡度在5~15°之间、距离村庄较近、交通方便的地块。尽可能集中连片,合理配套田间道路,便于机械化耕作。③梯田块地沿等高线布设,兼顾等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宽适当,长不限,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段,尽量使埂线平滑。机修梯田面宽度不小于9 m,田块长度宜长则长,宜短则短。④合理调整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高效益水土保持林。⑤坡度大于25°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采取封禁措施。⑥建设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抬高侵蚀基准坡面。

4.3 严格程序,精心施工

项目实行责任主体制、招投标制、工程管理合同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投劳承诺制、县级报账制等各项制度管理。施工期间严格按照规范、程序精心施工。梯田、人工造林、封禁和谷坊工程建设与季节密切配合,植物措施以春、秋季施工为主。该流域内干部群众通过水保人员的指导、培训和以往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积累的经验,具备了丰富的施工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梯田工程施工主要采取组织群众和专业机修队相结合的形式;而水保林、封禁措施择优选择专业队整地承包栽植;谷坊工程选择有土建资质的建筑公司承建。

4.4 强化管理,规范运行

根据项目管理成立了康农发水保项目领导小组。康乐县水土保持管理局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组织实施、协调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由监理单位提出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具体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投资、安全进行全过程监督,并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同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理。项目建成后,由相应管护主体落实管护人员、管理责任和管护经费,分类确定管理模式,科学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建立新型的工程管护运行机制,坚持“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保证项目的效益正常发挥。梯田工程原则上权属不变,坚持谁承包谁维护;田间道路移交村委会由其指派专人负责维护保养;水土保持造林工程交所有权人自行负责维护。

4.5 加大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措施监测、社会效益监测、经济效益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增产效益监测4个方面。采用调查监测法,本年度项目实施区只做一般监测,监测共布设2个监测点,分别布设在苏集镇的塔关、周家沟2个自然村。治理措施每年治理完成后监测1次,苗木成活率监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监测1次,工程措施运行情况的调查在年内汛期结束后监测1次。

4.6 加大科技推广培训

根据康乐县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结合产量目标,选在苏集镇的塔关村和苏集村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13.33 hm2。应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综合配套以下技术:选用良种、适期早播、选地整地和施足底肥、选膜和盖膜、播种密度、施肥标准以及综合防治病、虫、鼠等。另外,该项目存在技术人员数量相对偏少的问题,在项目全面实施时可能会因技术力量薄弱而影响实施进度。因此,很有必要对项目规划确定进行科技推广的村庄的群众进行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培训,结合项目建设需要和水土保持技术的经验,聘请专家授课、编印有关技术资料使用手册、参观考察及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熟练掌握此项技术,提高当地群众依靠科学增产、增收和致富的信心。

5 效益分析

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标准[7]进行效益分析,基础资料依据工程设计资料,产品价格依据2013年第四季度市场询价。

5.1 经济效益

梯田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按增产小麦1 125 kg/hm2,小麦按市场价2.8元/kg计算,可增加直接效益59.85万元;项目实施后,人均产粮达到400.29 kg,人均纯收入由3 568元增加到3 636元。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人均收入,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5.2 蓄水保土效益

按照各项保水保土效益计算,项目实施后蓄水将达到8.97万m3,共保土2.80万t。经过1年的集中治理,新增治理面积9.5 km2,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6.06 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4%,减轻了水土流失,保留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N、P、K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化和循环。

5.3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区域林草面积增大,林草郁闭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28.5%,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也将会明显提高,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和明显改善。

5.4 社会效益

通过兴修梯田,粮食单产逐年提高,流域内人均纯收入由现在的3 568元提高到3 636元,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实施后,可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通过梯田工程和造林工程等措施的实施,不但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有利于项目区生态环境资源的长效利用。

6 对策及建议

项目管护难一直是制约苏集河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保项目发展的一个瓶颈,项目建成后损毁等,严重影响开发项目长期效益的发挥。根据此次调查研究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管理:一是广泛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营造“工程管护,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明确管护责任。要高度重视工程设施的建后维护管理工作,督促使用、受益人对工程设施进行管护,定期对维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三是落实管护经费及责任。制定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落实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经费,确定工程设施监管单位和受益人的责任,对破坏项目工程设施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程设施维护管理不力,要追究责任。四是创新管护责任方式。统一规划,明晰产权的管护方式,把树的产权移交给所在地农民,实行“谁家的田头,谁家管理,谁家受益”,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对项目管护的积极性。

7 参考文献

[1] 刘震.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利,2005(22):17-20..

[2] 王宏,秦百顺,马勇,等.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J].人民黄河,2001(2):18-20.

[3] 刘立权,宋国献,韩冰,等.辽宁省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效及经验 [J].中国水土保持,2015(1): 25-27.

[4] 郑晓峰.闻喜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做法与成效 [J].中国水土保持,2011(12):62-63.

[5] 张志勇,王志坚.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1):30-31 .

[6] 付国忠.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工程分析[J].中国水运,2014,14(2):287-28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总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上一篇:建平县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下一篇:高职宠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