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贸易壁垒及对策

时间:2022-06-17 01:42:07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贸易壁垒及对策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的配额体制宣告结束,实现了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这将使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之首的我国纺织品贸易迎来更为自由、公平的外部环境。然而,今年以来,美欧已经几次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设限,美国甚至在短短的10天内就连续采取了两次行动,给中国带来上10万工人的失业。取消纺织品配额本是中国纺织品企业发展的机遇,但是,国际社会被放大的恐惧,使中国陷入了一个充满敌意的贸易环境中,本文就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后配额时代”的面临的出口壁垒及策略选择进行了探讨。

一、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壁垒

(一)纺织品特保措施。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是指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签订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殊限制措施)》,即242条款,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如认为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激增对其国(地区)内产业造成影响,可对中国实施为期1年的配额限制。

2005年5月,美国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别保护措施。此外,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欧盟等国也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条款的国内立法,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公开宣称要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实施特保措施。

美欧对我纺织品设限的依据是中国加入WTO报告书里的242条款,但援引242条款应该是有条件的,即要证明中国纺织品确实在美欧存在市场扰乱、存在威胁阻碍贸易有序发展的情况,二者之间应有因果关系。美欧不仅没向中方提供详尽数据,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与中方的看法和分析都有很大差距。美欧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道理也是不科学的。

(二)可能遭到越来越频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WTO为了保护成员利益,制定了一些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条款,反倾销就是其中限制他国出口,维护本国产业的最完备、最具法律依据、最不容易被报复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运用WTO所允许的反倾销手段越来越频繁。自1990年起全球范围被提起的反倾销案有3000多起。我国被的案件达到430多起。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此外,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5年里,将被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倾销幅度用“第三国替代价格”的做法,并且对同类产品不分出口实际价格的高低,均按统一税率征收反倾销税,大大加强了反倾销国的随意性,把我国置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因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他国家和地区将更加依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来保护其本国的产业,而我国纺织企业对于反倾销案的应诉信息与经验都非常缺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纺织品服装出口因非关税壁垒受阻的现象将增多。技术贸易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以维护生产、消费者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理由而制定,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由于有些规定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很难适应,从而起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目的。如欧盟于2003年9月11日实施的《关于禁止使用偶氮染料指令》,禁用22种染料,对纺织原料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2004年1月《欧盟通用产品安全指令》修正案正式生效。配额取消后,发达国家为了国内的纺织产业必然会实施更多苛刻的技术贸易壁垒,抽样调查表明,2002年技术壁垒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为170多亿美元,比2000年高出60多亿美元。其中纺织品的损失为1.7亿美元。

(四)原产地规则的影响。纺织品原产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成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双边或多边协议,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实施进口配额限制,并制订了相应的原产地规则,要求出口国出具纺织品原产地证书。为了进行贸易保护,进口国还不时地修改原产地规则的有关条款。如美国关于纺织品服装的原产地规则在1996年7月和2000年5月作了两次重要修改。

二、配额取消后我国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

(一)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政策环境。纺织工业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需要政府为企业营造有利于同国外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和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逐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使国有的和非国有的、大企业和小企业都获得新的生产空间和支撑点。首先,要解决多种所有制企业所面临的政策不平等问题,主要在所得税、纺织品配额分配、技术改造、纺织原料进口、劳动保障、执行劳动法等方面实行国民待遇。其次,依据制度性规范进行市场准入管理。加快制定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新增能力必须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第三,纺织工业融资方式要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在放开资本市场,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建立为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

(二)建立出口预警系统。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全行业出口预警机制,跟踪监测中国纺织品出口情况。一方面,对量大价低质量差的出口纺织品要及时预警,限制出口,避免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影响中国纺织品总体形象;另一方面,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形势及时通报,避免企业盲目出口,规避出口风险。密切跟踪我国主要产品在主要市场的销售进度,包括出口额及同比增长,平均单价及同比变化。还要密切跟踪进口国同一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就业变化,跟踪该行业的一切政策动向。还要跟踪其他供应国(地区)的竞争情况。

(三)加紧制定和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随着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新动向。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行业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许多法规、标准、规范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尤其是入世的需要,存在标准水平偏低、标龄太长、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太低的现象,这是导致我国纺织产品普遍存在档次低、质量差、附加值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发达国家的产品标准相比,我国产品标准对内在质量的要求低,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在生态标准方面存在着环保标准和法规不完善,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等问题。为此,要从经济安全和产品竞争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采取贸易技术措施的重点产业和产品目录,并进行专项研究,制定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对涉及国家安全要求,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的领域,制定相应的技术法规,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企业应对措施

(一)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化出口战略。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数仍是中低档产品,靠低廉的价格和数量赢得市场。配额取消后,将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争取到公平的出口环境。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低成本国家纺织品的出口,我国的纺织品出口的低成本优势将逐渐丧失。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在产品质量上多做文章,大力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逐步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走以质取胜的道路。

(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市场集中在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4大市场,约占出口量的70%。一方面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次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开拓新兴市场,美国商务部把世界上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中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韩国、波兰、土耳其和南非等10个国家评为“新兴大市场”。据预测,到2010年,这些新兴大市场国家进口将占世界总进口的1/4以上,墨西哥、阿根廷等9个国家应该是我国今后积极开发的新兴大市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非洲直接投资,扩大纺织品出门。

(三)强化管理。以全新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加快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四、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自身的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性规范、实行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联合进行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及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连接纺织企业、中介组织、政府与市场的高效信息网络,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服务。按照WTO的规定,对国外产品的倾销有资格的一个是政府,一个是行业组织,单个企业是没有资格的。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起到运用WTO保障条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

(二)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规范的市场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组织是企业实现自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自律,如通过章程、行业公约、行业服务规范、行业交易规则或惯例、行业质量标准、行业规范经营示范条例、违反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惩戒规则、商业争议处理规则等进行自律。

上一篇:娱乐营销案例研究 下一篇: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