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06-17 01:24:10

小学高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及建议

【摘 要】小学高段学生发言不积极是个普遍的教育现象。其类型大致有含羞内向型、内心游离型、漠不关心型、爱出风头型、无话可说型等。教师应针对性地让孩子感到表达的乐趣,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正确看待学生发言的差距,把握好学生发言的度。

【关键词】课堂发言 类型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11-02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将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现今的小学课堂上,低段的课堂往往小手如林、学生积极踊跃,然而进入高段,课堂气氛明显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反应热烈,没有举手被老师指名回答的也常常敷衍了事,显得百般无奈。很多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少而发愁,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发言越来越少,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为什么许多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似乎不升反降?为什么会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的怪现象呢?本文从高段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类型入手,对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供参考的对策。

一、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

高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类型多样,常见的类型为:害羞内向型;内心游离型;漠不关心型;爱出风头型;无话可说型等。

1.害羞内向型

一二年级的孩子心智发育属于低级阶段,他们很喜欢说,尽管说得不怎么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年级学生身心的过渡期,有些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就显现出来,他们不敢开口,不肯开口,有些学生还会因为发音不准而面红耳赤。

这类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交往,不太爱参与集体活动。通常在上课时不会主动发言,但貌似很认真地听讲,不做小动作,更不讲悄悄话。他们有潜在表达的欲望,可同时又害怕表达。他们格外敏感,尤其在意老师与同学的看法,回答问题总是战战兢兢,显得楚楚可怜。如果老师提问到他,要么选择一言不发,要么平静地看着你,要么害羞地低着头,胆量稍大一点点的,就很勉强地用可以与蚊子媲美的声音支支吾吾地说出个答案。老师一般不忍心责怪,无可奈何地请他坐下,让他再好好思考。时间一长,老师一时忍不住火,很不小心地开骂了,那好比是火上加油,那学生的嘴只会变得更加严实。

2.内心游离型

眼到,口到,心却没有到,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学生对课堂本身不存在多大的兴趣,大多沉溺于自己的异度空间,要么一本正经地盯着你,那眼光都能在你身上盯出个洞来,营造出个认真听讲的状态。要么埋头苦记笔记,其实根本是机械操作,跟打字机没什么两样。

这类学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情绪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老师。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气氛的掌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任何一方面的失败都会成为学生不想听课,不想发言的根源。我们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表现出兴趣缺乏。至少,体育课,人人都活跃得很,踊跃得不得了。为什么?体育课好玩啊!那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就那么不好玩。其实,学生很现实,好玩的课我就愿听,我就想说。好玩的课大多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之间没什么距离感。

3.漠不关心型

这类学生与上类有些相似,却又不同。他们对于课堂活动,想参与就参与,不想参与就不参与,全班那么多人不缺我一个,忽视自己的重要性。至于上课发言,乃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别人去说吧。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学习,是他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有点随波逐流,有很大的从众心理。

这类学生成绩不上不下,就是我们所说的班级中游的学生,也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学生。他们没有像学困生和优秀生那样的关注度,自然对自我的要求也降低了,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也变小了。

4.爱出风头型

班里有这样的学生,他很少举手,却对任何问题表现得自信满满,胸有成竹。在不少人回答失败后,才两眼放光地看着你,暗示你,他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学生这大多是好胜心、虚荣心致成的。因为他们大多是班上成绩好的人,有时一个问题下去,他们都不举手,其他胆小些的更不用说了。而且,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变得骄纵,其他学生呢,一遇难题就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等着听答案。有时老师也在无形中形成这种依赖,因此班上或多或少总有几个“难题专业户”的学生。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提问与引导就变得更为重要。过于浅白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过于难涩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问题梯度的把握与表达,都是老师在备课中就应当反复考量,设计的。

5.无话可说型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没有话要说而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对所要探讨的学习问题还缺乏理解和发现,这可能跟学生课前的准备不足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预备学习用具外,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是探究问题的材料依据。可见,问题的提出是否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在课前能否搜集到一定的信息资料很重要。

其实,课堂中学生不爱发言的类型还有,各人都不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发言的原因有许多:比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评价比较专制等。另外,由于目前班级学生太多,一节课的四十分钟不可能全部叫到,即使都举手,能起来回答的学生顶多不会超过一半。所以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受到了挫伤。

二、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对策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多多思考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问题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何联系。只有经常反思自己,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为学生找到表达的乐趣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发言的意义,那些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是因为他们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有思维敏捷的头脑,有在人面前表现的欲望,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胆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想回答问题,他们尝到了回答问题的甜头。其实,这是一个能力锻炼的过程,当一个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勇敢地站起来,他会发现一切并没有他想像的那么难,同学们的认真倾听,老师的鼓励,将使他们从中认识到,积极回答问题一方面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是自己的一个本领,是谁也抢不去的,无论回答得对错,能勇敢地站起来本身就是对自己挑战的胜利,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会慢慢从中感受到表达的乐趣。

2.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给他们一个充满友爱的课堂,让他们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发言的学生可以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不必去理会太多的规矩,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发言成为习惯。要营造这种学习氛围,教师必须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一是要采用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兴趣,注意力集中;二是要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把时间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不可以专制的、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意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放心,觉得轻松,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消化的时间。

3.正确看待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思路清晰,切中主题。而有的回答问题表面化,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有的甚至离题太远,对问题缺少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对于这样的学生,更应保护他们发言的欲望,并加以引导,给予更多思考方法和抓住问题关键的提示。也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匪夷所思,可从思考过程来考量一下的话,发现也不是全错。因为一题多解,殊途同归的例子很多,解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教师不全面考虑,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被扼杀了,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克服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倾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定会经过一番思考才举手回答。这时教师简单的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其实,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这一错误的暴露,正说明了学生需要帮助。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多从思考过程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4.把握学生课堂发言的“度”

应当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好学生发言的“度”。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主题是写一件让我尴尬的事。审题:什么样的事才是尴尬的事呢?有学生脱口而出:就是有点说不出口的事。我马上追问了:为什么会说不出口?学生说了:因为不好意思,有点丢脸,有点倒霉。本想着借此打开话茬让学生说说。有人举手说:自己逞强眼看下雨也不带伞结果淋了个落汤鸡。这一回答简直给全班同学指明了“方向”。接着,这个说没带笔,那个说没带红领巾。全钻一个胡同里了,而且事情也没显得有多尴尬。于是,我把自己晾出去了,说起了小时候裤子破了如何躲避同学耳目上厕所的事。这下好,学生也开始回忆自己那点不好意思说的事,有的说食物过敏,有的说让别人背黑锅的事,有的说对大蒜的恐惧等等。有的结局是好笑的,有的结局是悔恨的,有的结局是难过的……尴尬的事何止一箩筐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参考文献

1 刘苏秋.小学高年级课堂发言心理透视[J].教育与管理,2002(2)

2 徐立清.侃谈课堂发言[J].小学生作文向导,2005(12)

3 潘小福.关于学生课堂发言的理性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7(11)

4 王立军.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发言兴趣[J].丹东师专学报,2000(4)

5 吴秀明、吴明华.如何化解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J].广西教育,2003(8)

6 蔡璞军.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J].河南教育,2000(8)

7 邢 瑾.学生课堂发言的消极心态及调控[J].甘肃教育,1998(2)

上一篇:政治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和途径 下一篇: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