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拍的外力: 岳敏君的拥趸相继退场

时间:2022-06-16 10:58:26

遭遇寒冬!

――被世界经济拖累的当代艺术市场

2005-2011年,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已经历了一个涨跌涨的起伏阶段,造就了一批市场标杆性作品和艺术市场明星,其背后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境外资本,他们在国外完成市场定位,在国外拍卖公司完成市场启动和建仓,出口转内销,通过香港地区作为跳板,逐渐蔓延到内地。然而,当这部分资本退去之后,之前建构的高价市场已成为过去,201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市场逐渐由港台及内地资本参与,在调整重构之时,经济不景气,资金补给出现问题,艺术市场处于当下的“茫然、无序”状态也属正常。正因为如此,只有在形成具有自身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当代艺术收藏消费观,建立独立的判断,重新构筑属于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导向时,当代艺术市场才会进入再一次的复苏阶段。

实际上,2005-2011年,当代艺术的大部分精品,在经过学术处理和市场定位,甚至几次转手交易之后,已完成高价换手交易,并进入机构或私人藏家之手,市场在短期内缺乏可以支持流通的精品。而当代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二级市场上的时间不长,没有达到作品品味、风格、受众群体和市场共识上的权威性,更不能形成像上一代那样成就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明星艺术家和流行风格,演变成市场热点与美流,继而形成明星艺术家的市场效应。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从2009年年初开始,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速度跌落,价格的起起落落对市场的影响尚在其次,更关键还在于,从2005年开始的4年中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中所建立起来的信心遭到了空前挑战。

从2009年英国著名调查公司“艺术战略”所提供的消息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消息称:“中国当代艺术F4”成员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均已经跌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前10位信心指数之外。届时便有言论宣称中国当代艺术F4火爆不再,跟“流星花园中F4”结局相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强庄已退?

――被市场影响的投资者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自2009年不断的拍卖结果和数据表现出了一个变化――中国当代艺术F4地位的变化其实是反映了大多数藏家、投资者的心态――“与其看好那些短期内迅猛发展市场的艺术家,倒不如把目光转向那些已被长期看好的其他的艺术家。”

决定岳敏君未来还能否成为一个一线艺术家,或者作品能否出现千万高价的决定因素,在于国内有没有真正的买家还会继续力挺岳敏君。如果没有的话,哪怕这一次仍然高价成交,那么实际上还是等于出局。顶层杂志这么认为。

而从岳敏君作品之前的成交记录来看,岳敏君的作品具备一定的海外市场基础,90年代初通过香港汉雅轩画廊和少励画廊,岳敏君作品得以被港台及海外藏家收藏。1999年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并于同年结识瑞士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岳敏君很少与画廊保持固定合作关系,他与国内外多家画廊合作出售作品。在2005年当代艺术市场第一波行情启动之前,作品符号化极强的岳敏君确实属于容易受国外买家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根据我们的调查,再参考岳敏君2005年以前国内国外的拍卖价格,这些作品售价大多应在10万美元以下。

但从2007年开始,西方藏家或机构陆续抛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中,几乎都包含岳敏君作品,如仕丹莱收藏基金、美国法伯夫妇、英国画廊主萨奇等等。

另据多位知情人透露,岳敏君在2005年曾以远低于拍卖价的价格将几十件2005年前后创作的作品集体出售给某西方买家,目前这些作品已开始回流入国内拍场上,这也是造成无人愿意接盘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市场大环境的改变,极大程度的影响到了作为投资者或者收藏者的买家。

上一篇:如何用博客成就个人品牌 下一篇:知善、助善、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