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徐州文化产业拓展

时间:2022-06-16 09:26:26

小议徐州文化产业拓展

摘要:本文在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背景下,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发现徐州的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相关文化服务占主要地位的现状。提出徐州的文化产业存在总量规模较小、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从业人员缺乏且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建议采用,利用改制等手段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品牌、采用多渠道方式,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等方法,促进徐州的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改制;文化产业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加快了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产业成为了公认的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总值已超过工业生产总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据报道,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400家最强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是文化产业,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1]

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还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尚显稚嫩的中国文化产业又正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2004年底,徐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占到1.4%,但是离国家3.1%的平均值还相差很远,在徐州的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差等情况下,如何发展徐州的文化产业,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徐州文化产业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运行的概念,必须通过从业人数、产业结构、创造的总价值、所上缴的税收以及占GDP的比例等具体指标来体现。国家统计局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角度,以增加值的变化情况来划分,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这一概念是以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为依据,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产业基础,以活动的同质性和文化的自身特征为原则而界定的,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的范围,而且将近年来新兴的各类文化活动和与文化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都包括了进来,能够更加准确地概括和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它明确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活动既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各类文化服务的提供,也包括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制作和销售。根据这一定义,从数据统计上来看,徐州的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现状: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按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一标准,根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经初步测算:截至2004年底,徐州文化产业单位2893家,从业人员42401人,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1.07%、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7.53%;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3]

1.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徐州地区拥有大量的汉墓、汉兵马俑等大量两汉历史文物遗存,以及从三国相争、楚汉争雄一直到淮海战役近两千年的丰厚战争历史,形成了特有的两汉文化、战争主题文化。文物古迹400余处,目前开发了驮蓝山、南洞山汉墓,拉犁山汉墓,土山彭城王墓,“放鹤亭”、“乾隆行宫”、“燕子楼”等文物景点,另外,丰县的李卫陵园,沛县的射戟台,“贾汪起义”的旧址,窑湾古镇等为徐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增添不少。徐州的彭祖文化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产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全市有10个文艺家协会,有4300多名会员。114个乡镇修建了113个文化站,图书发行业现有各类书店86家,其中私营书店65家,[4]书画市场散布于桥头、路边、店前、公园内,地体现了全市的文化气息。建有市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销售总额3.3亿元。而且博物馆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馆藏在全省绝无仅有;食品城、文化城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徐州还有云龙山庙会、泰山庙会和彭祖庙会三大民俗盛事,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参加。

(二)相关文化服务占主要地位

为了满足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又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4个类别,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它文化服务3个类别,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3个类别,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5]核心层和层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称为“相关文化服务”部分。据测算,2004年徐州市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9977人,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3.53%,实现增加值20908.5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14.84%;“层”有从业人员8309人,占全部文化产业的19.60%,实现增加值34495.14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4.48%;“相关层”有从业人员24115人,占全部文化产业的56.87%,实现增加值85503.7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60.68%。核心层、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23.53:19.60:56.87,增加值之比为14.48:24.48:60.68。[6]

2004年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文化产业分类增加值从业人数

(万元)比重%(人)比重%

合计140907.3410042401100

核心层核心层小计20908.514.84997723.53

一、新闻服务63.940.3120.02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855.594.09377337.82

三、广播电影电视服务13218.3163.22286628.73

四、文化艺术服务6770.6632.38333633.44

层层小计34495.1424.48830919.60

五、网络文化服务485.561.41640.77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25121.2472.83679981.83

七、其它文化服务8888.3425.77144617.40

相关层相关层小计85503.760.682411556.87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72679.585.002091086.71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12824.215.00320513.29

二、徐州文化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徐州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与全国及先进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

近年来徐州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产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还存在着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首先,从文化服务业的营业状况看: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仅占0.82%,100—1000万元的单位占22.49%,多数企业都在100万元以下,占76.69%。其次,从文化产业的销售情况看:主营业务收在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仅占9.9%,100—1000万元的单位占60.42%,100万元以下的单位占29.68%。再次,从文化产业的生产情况看: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占16.49%,100—1000万元的单位占62.64%,100万元以下的单位占20.87%。[7]

徐州广播电视业人员虽多,但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知名编辑、记者、主持人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同时有1.8亿元的沉重债务,所办的30个公司无一赢利。因此其发展产业的后劲严重不足。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较小,尚未出现强势产业群体。自然景观类产品多,上档次产品少;观光型产品多,休闲类和特种旅游产品少;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品种单调、档次较低、效益较差。这些都影响了规模效应的发挥,妨碍了突破式的跨越发展。文化信息业刚刚起步,面对过剩的信息传媒手段和形式,还没有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去利用和填充,徐州丰富的文化遗存和风物景观还没有进行数字化处理,还没有在网上上载。有文化附值的品牌产品,除“徐工”、“维维”、“红彬树”外,其他诸多带有鲜明文化符号的产品和消费品,还没有通过文化信息的载体去展示与弘扬。

(二)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

徐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碰撞、揉合、杂交、衍生、沿革、演变与发展,积淀成了以楚汉文化为基础、为特色、为代表的区域性文化比较优势。然而当前,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却严重不足。如“国保”级的驮蓝山、南洞山汉墓和“省保”级的拉犁山汉墓无人看管,北洞山汉墓游客稀少,水上世界凋敝冷清,“贾汪起义”的旧址无人推介,窑湾古镇缺少苏南周庄的光艳。

(三)从业人数少且整体素质不高

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1.07%,低于2003年全国1.7%的平均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徐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而且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从徐州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看,至2004年末,在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有8149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9.22%,尤其高层次人才更是匮乏,2004年末,在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只有99人,仅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0.23%。另一方面从徐州市“五普”资料看,全市每十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为2945人,远低于全国3543人的平均值。[8]人口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三、对徐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改制等手段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徐州的文化产业规模还不具备实力,规模偏向中小型是一个事实。但是徐州可以创造实力,那就需要徐州政府根据我国现状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主要表现在: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社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并鼓励支持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徐州市可以鼓励演艺团体,文化旅游、体育竞技等文化产业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协作。既可凭自己的优势和实力去兼并、联合、收购、托管外地文化产业,也可降低门槛,让外地经营好、市场占有率高、艺术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先进的艺术团体和企业对我市的剧团或其他文化单位进行托管,在组建联合体中谋求更大发展。

2.解放思想

要敢于冲破阻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中小型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组织体系。

3.健全文化法规体系

要健全文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大胆创新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以徐州的演艺业为例,本来是非物质文化方面最能亮出彩的,但是徐州的“国字头”演艺业近年来却出现了无力克服的惰性和丞须改变的颓势。全市规模较大的演出团体有歌舞团、柳琴剧团和梆子剧团。这些剧团均为国有体制,由财政“差额补贴”。长期来,其创作的作品都是以引起评委的注意为目的,其题材离老百姓太远,评完奖后,演不了几场就放起来,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如柳琴剧团创作编排的大型历史剧《解忧公主》,投入50多万元(仅服装就花费17万元)仅演出20多场,收入20万元。该剧获得13项奖次后,目前无人问津。[9]文化生产受计划惯性影响,产而不销,许多排好的戏由于不适应市场需求,卖不出去。文化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不流通。戏排好后,不会主动开发市场,等待人们来找它。整个演艺业闲散懒现象严重,经营性演出极少,除政府指派的演出任务(文艺下乡、接待外宾、庆典活动)外,几乎无所事事。梅花奖得主无用武之地,有的开了美容院;有的一边教学一边被外地剧团借用;有的以练功和休闲为主,其他演员则忙于“走穴”、“办班”、“经商”。影剧院冷淡萧条,市区原有7个影剧院,目前继续放电影的只有中山堂一家,其余的或转行、出租,或闲置、改建他用。[10]

对于徐州演艺业的情况,徐州市可以参照南京市的文化产业改革方法,利用改革改制、经营权转让、建设项目招商等方式,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改制,政府则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曾在推介会上接受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的目的是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来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而政府的职能则从过去的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这样能够引进外资,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实现投资方和项目的“双赢”。[11]像剧团这种情况,可以将梆子、柳琴、歌舞三个团体整合成一个综合性演艺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团长。将现有离退休人员剥离出去,由政府财政保障他们的退休金、医保和各种补贴。改变生产方式,实行剧组制、剧目股份制、独立剧作人制,对演员实行一戏一聘制。撤销已丧失职能的电影公司,剥离电影业不良资产,盘活良性资产,将中小型影剧院转为股份制或民营企业。改变机制,将其推向市场,让市场来激励他们,政府只从管理方面入手,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发展自己的路子。

(二)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品牌

当前,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已从经济的边缘走向经济的中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既然文化产业化,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也相当于一件产品,那么就可以把文化产业品牌化,产生品牌效应,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

以旅游业为例,徐州市的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全市文物古迹400余处,以楚汉时期为代表的文物最多。徐州市应该充分的挖掘里面的潜力,依托徐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但是目前开发为旅游景点的仅有三分之一,大多数被闲置,甚至遭到破坏。造成这种众多遗迹无人管,无人问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全市没有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长期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进行管理,相关部门合力优势发挥不足。例如,8处汉墓由5家管理,户部山古民居和戏马台的管理,既有政府部门,又有事业和企业单位。云龙山由5家管理,云龙湖由4家管理。[12]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职能重复,职责交叉、相互扯皮、管理不顺。在推进徐州整体形象宣传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相关部门孤军作战,很少联手。这种做法,使徐州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难以产生较高的规模效益。

对此,徐州市应该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健全法制。明确责任,将责任落实到特定的相关部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可以借鉴郑州打造少林寺的方法。

少林寺以其武术响誉国内外,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因其深厚的文化而亲临参观。可以说少林寺的声誉已经很高了。但是,郑州市并不放弃这块招牌,以舞剧《风中少林》在台湾的成功演出,又一次提高了少林寺的在世界上的声誉。不仅如此,郑州还要把“少林武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今年要和好莱坞合拍《少林寺》电影,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省电视台还要一起来拍四十多集的《少林寺》电视片,在登封还要建一个少林文化园,包括禅宗少林实景演出以及少林休闲文化和武术培训学校的整体规模的提升。使“少林武术”这个“禅武精神”利用现代的各种文艺形式,全面地挖掘出来,让中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打造一个真正的少林品牌。

徐州的两汉文化比较深厚,像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徐州市可以从其它的文化产业上带动其知名度,打出品牌,将汉文化推向世界。而其它的文化产业也可以利用其文化的底蕴,创造出更多的利益。从而将徐州市的文化产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徐州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三)采用多渠道方式,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要想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必须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切实制定和落实文化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1.依托高校,进行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徐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教育基础比较雄厚,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建立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和文化艺术专业院校推进文化高层人才的继续教育。可以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对现有文化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艺术大家和社会学科带头人。

2.鼓励老艺术家特别是名人、大师收徒授业,培养人才

在徐州,有13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通过拜师等方法,徐州市的可塑性人才可以得到这些大师级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徐州市可以得到更具有特色的文化人才,为徐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增砖添瓦。

3.通过市场进行人才资源配置

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舍得花本钱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招聘高精尖文化人才,以优惠的政策,有计划地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徐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作贡献。徐州市可以探索一下专业或行业协会管理人才的办法,更好的促进文化人才合理流动。

4.建立先进的用人制度

建立优胜劣汰用人机制,确定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以创新能力、创作研究成果和经营管理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去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关心、扶持、鼓励文化艺术人才成长。

徐州的产业文化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市场制度还不完善,这需要政府不断的摸索,学习。借鉴其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例子,发挥自己的强项,使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本文只是给予一点建议,希望徐州的文化产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仇小敏.发展江苏文化产业需要体制创新[J].学海,2005,(4).

[2]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南京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优势及对策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06,(Z1).

[3]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苗丽静.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与文化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4).

[5]市县数据.江苏统计信息网[EB].http://www.Jssb.gov.cn,2006-3-2.

[6]徐州市政协文卫体委员会.以改革的动力促进徐州文化产业大发展[EB].

[7]孔祥宁.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企业经济,2005,(7).

[8]王力徐机玲.南京首次推介文化产业项目[EB].

[9]DavidThrosby.EconomicsandCulture[J].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5).

[10]JamesHeibrun.TheEconomicsofArtandCulture[J].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8).

[11]施勇君谭凌云.南京市文化产业改革改制“敲重锤”[EB].

http://news.Longhoo.net,2004-6-10.

[12]王春雨.关于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5,(11).

上一篇: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诠释 下一篇:公安部门评警活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