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时间:2022-06-16 08:04:23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摘 要: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技师学院是一个全新探索,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开拓创新。因此,技师学院应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共研课程设置、共同开发教材,逐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72-0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体现了技工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技工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呼伦贝尔技师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学院先后被批准为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高技能机电一体化人才培训点、内蒙古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呼伦贝尔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承担了本地区电工、焊工、车工、数控车工、汽车修理工、广播电视机务线务员等31个职业(工种)的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2年8月,学校被人社部和财政部批准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建设期两年。学院高度重视基地的建设工作,制订了“第一年打基础,初步见成效;第二年抓巩固,培训上台阶”的分步实施方案。以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等专业建设为载体,在合作培训、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能力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成效突显。

一、领导挂帅,强化管理

学院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基地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进行项目建设主要人力资源配置,指导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指导项目的实施、协调、监督、评估、验收以及专项资金的筹措、配置和管理等。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贯彻执行、组织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和决定;组织召开建设例会,协调和推进建设工作;组织协调编制子项目任务书;负责项目建设的检查、考核和监控;负责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等。

二、建章立制,规范运行

在构建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培训管理、设备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设计了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涵盖培训安排、师资配备、质量考评等各个环节。

三、补齐短板,丰富内涵

(一)S富校企合作内涵,创新人才培训模式

以原有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拓展校企合作思路,企业参与学校组织成立的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培训形式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多种高技能人才培训形式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

通过共建专业、定单培训、专项培训、岗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在合作培训的实践中,根据企业实际人才培训的需要,采取最适合的合作培训模式。同时,通过培训过程的动态调整,使培训与企业及市场需求高度对接,在有利于企业安排生产的同时确保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

(二)“引厂入校,引校入厂”初步成型

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引厂入校,引校入厂”模式上大胆尝试。3个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与深度合作企业展开对接:结合机电专业实际,学校与天津源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生产协议,其中电工技能与电器装置配盘实习车间作为源峰公司的委托加工生产基地,承担其配盘加工生产任务,使学生的顶岗实习与企业生产实现了无缝对接;汽修专业与呼伦贝尔市华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校内4S卫星店,实现维修保养及售后一条龙服务,学生实现了真刀真枪的实训锻炼;机加专业依托华德牧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生产实训基地,承接牧草机械零部件加工任务,使学生在真正生产环境中锻炼成长。

通过这些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使培训工作向教室车间化、教学一体化、实训生产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加强质量建设,坚持“训为企用”

1.在课程建设上

按照职业培训特点和规律,围绕自身设备情况,根据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革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职业能力本位观念。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通过校企合作量化岗位技能,通过对行业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的层层分解,提炼出专业高技能的标准,为相应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设置奠定基础。进一步分解技能要求,确立主干课程和培训项目,把能力形成所必须的相关知识、技能的课程、培训项目作为重要的支撑,使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形成完整的体系。

2.在教材开发上

统编培训教材的“统编”性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地域性、不平衡性以及行业的不同需求,跟不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教材的内容缺乏弹性,适应性不强,不适应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建立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通过开发校本教材等手段加以有效解决。一是调整内容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培训模式和培训学员的需要、适应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充实、更新培训教材内容,以适应高新技能的发展;三是在调研分析区域、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提炼企业实际岗位的职业内涵,强化针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项目。

已经完成《维修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等校本教材的编写并投入使用。对于某些专项培训和模块培训,将依据培训大纲,结合学员实际和培训项目,有机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开发编写相对独立完整的专项培训教材。

3.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学院拥有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均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同时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在加强校本培训及岗位练兵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以及一体化区级以上师资培训,收到预期效果。

4.在质量评价上

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培训质量评价机制,坚持执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培训考核及能力评价中,结合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突出行I企业的主导作用。通过培训方(本基地)、企业(用人单位)、第三方(行业企业、鉴定机构等社会评价方)对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独立或联合的考核、评价,结合用人单位满意率和学员满意率调查,使培训质量得到了客观公正的反馈。

四、服务社会,成效斐然

(一)突出社会服务特点,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面向各类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劳动者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连续3年为呼伦贝尔学院培养数控车工学生,为华德牧草机械有限公司、神宝集团、驰宏矿业、五九煤炭集团、扎兰屯制药厂等企业职工开展专项培训,为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数控师资等。同时,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开展下岗企业职工及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各级各类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突出高端引领特点,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师资和设施设备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制造业,采取定向、定制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化,本着互利共赢、共享资源的原则,学校在多个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形成共建机制,签署了利用企业装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有关协议。通过“引校入厂,引厂入校”等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装备贴近岗位实际、具备真实生产环境、利于掌握实际应用技能等培训方面的长处,基地培训装备侧重于企业短缺、高端先进的优势,与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合作培训工作中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三)突出训为企用特点,促进技能就业

根据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与企业进行合作,联合进行专项的补充性、提高性、更新性的高技能培训。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对其进行有针对的专项培训是其提高实际技能的必要途径;对于在岗的某些技能型企业工作人员,由于其缺少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的职业资格培训,对其进行分步的有计划的专项培训是其晋升职业资格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的密切沟通和准确的市场调查,急企业之所急、应市场之所需,与企业共同确定培训项目(课题),依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训内容。利用基地这个平台,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实训、订单就业等措施,极大缩短了培训周期,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实现了批量性、规模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训与就业”同步。

(四)突出品牌示范特点,形成优势互补

通过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学校使原本就处于强势地位的现代制造业各专业(工种)更具品牌效应,无论从学制培养还是社会培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承办呼伦贝尔市中职校学生技能大赛,在参加自治区中职校学生技能大赛中现代制造业各专业(项目)成绩优异,弥补了其他院校在这方面的劣势,与区域职业培训机构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格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

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探索,对于我市职业培训领域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共研课程设置、共同开发教材,逐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且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在精细管理等方面还要尽快提高和完善。

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位于呼伦贝尔市经济核心区的地缘优势,抓住呼伦贝尔市加快建设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集群时机,大力培育和构筑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煤化工、多元化工、大型电力、多金属、建材与林木、生物制药、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机遇,按照国家人社部和区、市政府要求,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运作模式,立足本市,服务周边,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祺午.校企合作的现实困惑、改革着眼点和发展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5,(9).

[2] 罗国生.“校企双制”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2).

[3] 王玉国.完善“双师”结构 提高“双师”素质[J].职教论坛,2013,(2).

[4] 曾繁相.中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

[5] 孔令锋.技能人才有效供给的基本条件与激励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is a new exploration for the technician college,many problems need to innovate in practice. Therefore,technician college should further increase cooperation efforts in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search curriculum,develop teaching materials,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high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High skill talents more suitable for enterprise post demand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 and enterprise;deep integration;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上一篇:微课在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探析新时期企业文化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