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时间:2022-06-16 07:50:4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提要]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的文献资源问题、管理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开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8日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就是接纳社会读者和团体,允许他们查阅馆藏信息资料,为他们提供服务。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把为社会服务纳入高校图书馆定位的范畴,也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5年全国62所大学图书馆馆长签署的“武汉宣言”中强调,“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应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这为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提供了方向。2006年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首次在北京市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建议,将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提上了日程。

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含义

简单地说,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指高校图书馆不再将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学生和教师,而是允许社会读者进入图书馆,并享受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从广义角度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仅包括允许社会读者进入并且享受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还包括向社会读者开放校内读者享有的其他服务,如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导航服务、信息检索教育、各种电子数据库的使用与培训、远程教育、文献传递,等等。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电子数据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资源,将电子资源与学科服务面向社会开放,才是将图书馆的资源真正的向公众分享。

二、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资源问题。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购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因此,馆藏的主体是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文献信息,普及性读物不是重点。专业性的文献信息,不适合大众化的阅读,一般社会读者不感兴趣。所以说,如果只是简单的将服务范围扩大向社会开放,而不对文献资源进行重新考量,则失去了向社会开放的意义。同时,还应该考虑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能不能满足公众化的借阅。近几年,高等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专业调整,新增设了一些热门和新型专业,并且逐年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也相应壮大。但是,高校对图书馆的投资却相对不足,图书馆只得力保购买的图书种类齐全,但在馆藏复本量上有所减少。图书馆馆藏资源紧缺,外文资料和古籍等研究性文献的严重不足,使得部分搞科研的教师在图书馆借不到需要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的生均藏书量低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的70册标准,满足本校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尚且力不从心,对社会上的服务需求自然无法满足。

(二)管理问题。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必然会给图书馆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高校图书馆是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图书馆的馆藏量来确定人员配置的,面向社会开放必然会出现人员紧缺,工作量增加等问题。高校图书馆现行的管理制度,如职责范围、文献采购原则、流通阅览制度等都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师生人数、馆藏数量制定的,只适合高校内部服务,不适合向社会服务。社会读者由于不熟悉高校图书馆内的规章制度和借阅流程,借阅过程定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三)知识产权问题。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后,公众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这其中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者进行创造性智力活动的结果,是特殊形式的知识产权,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诸多方面,难以把握;另一方面这种知识产权保护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信息自由的广泛传播,同时也要求信息工作者必须按法律规范进行信息开发、处理、加工和传播,也就是说,信息资源共享是有条件的、有偿的。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服务的过程中,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个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建议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存在着一系列的实际困难。只有克服和解决了现实难题,高校图书馆才能够确定向社会开放。

(一)研究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必须研究社会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特点与高校读者有很大的不同。企业读者侧重于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市场分析等内容,社区读者多侧重于消遣类内容,高校馆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读者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服务,推荐适合读者需要的相关文献。研究社会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特点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既要从来校接受相关文献信息服务的读者中总结归纳,也要主动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读者阅读需要调查,从中归纳总结,为开展面向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依据。

(二)调整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要将封闭式的等理模式转化为开放式管理,树立“以人为本,以用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的本职是为在校师生服务,所以首先应该满足校内教职员工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满足校内需求的前提下,做好社会信息需求调研和预测,按照当地的需要和本馆的实际条件及现有优势,制定外来读者借阅制度,量力而行地对社会提供一些信息服务。

(三)循序渐进地对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对社会开放这一议题上,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没有解决。这需要循序渐进的探索和完善,从部分发展到全体对社会开放。譬如,可以分时段对社会读者开放。高校的寒暑假期,在校师生借书量少,可以将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向社会开放。这样,既避开了师生利用高峰,又可以在寒暑假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另外,可扩大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数字图书馆突破地域限制,将不同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共享和利用,为科研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向社会开放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公众提供即时利用。在网络环境下,任何电脑只要进入该图书馆数据库,即可进行查询、检索。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及各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社区环境的差异,要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完全对外开放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整齐划一、一蹴而就的。同时,这种对社会开放应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应以一种层次、一种方式、一种范围向社会开放,而应采用多种层次、多种方式、多种范围的开放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http:///3058180.shtml.2002-06-10/2008-04-11.

[2]邬雅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探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张建国,田秋菊.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冷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1.

[4]张静,庞恩旭.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几个基本概念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农民信息素质研究 下一篇:高校师生冲突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