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积累为写作添翼

时间:2022-06-16 07:03:02

成语积累为写作添翼

【中图分类号】G253.7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52-01

成语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它以其表达精练、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成语大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如“闭门羹”、“莫须有”等)和多字格(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既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词,但它的含义比词语要丰富深刻得多,它发挥的作用比一个词要大许多倍。所以积累成语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能说会写靠的是语言的积累。如果没有积累,说和写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学生只有有了较丰富的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给学生很好地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成语积累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果学生知道了这些成语故事、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写作时何愁没有素材,必将最终改变学生写作中作文材料捉襟见肘的现状,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会准确地运用这些成语,在写作时可以使语言精炼、生动,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如果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成语,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存量,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写作时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简洁,使文章产生丰富的意蕴。成语就是“现成话”,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它具有简洁明快、结构匀整、提纲挈领、内涵丰富、风格高雅、画龙点睛的特点,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比如“青出于蓝”,意思是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深,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现出来了。所以,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对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成语用于作文的标题,能够使标题更加醒目、凝练。成语总是能把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意蕴凝缩为短短的几个字。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因为提炼不到一个醒目、有冲击力的标题而大伤脑筋。如果我们把头脑中许多现成的成语,运用到标题上来,那么我们一定会为此而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电影有感》(《作文》1991年第6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参考消息》1993.5.16),这是直接引用;《以“声”作“责”》(《文汇报》1980.6.6),《退而结网源自临渊羡鱼》(《全国优秀作文集锦》),这是仿用成语;《“杞人”应“忧天”》(《作文》1994年第4期),《“开卷”未必“有益”》(初中《作文》第六册),这是拆用成语。总之,成语具有言简意明、形象生动、表现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成语拟制标题,不仅能节约笔墨,而且能准确地表达文章最主要、新鲜、精彩的事实和作者的思想主旨。

成语积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把成语的积累与综合运用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坚持、重点指导的教学任务。如果把成语积累坚持下去,学生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集腋成裘,积少成多,量的积累必定也会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写作的能力必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上一篇:地球物理测井在煤田测井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