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野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研究

时间:2022-06-16 05:30:18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复杂性科学这一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和全新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现实问题。研究通过对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复杂性科学的内涵和特征分析,阐述了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复杂性,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78―03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特征分析

1.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及其主要特征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体事物的价值性、重要性的整体评价和基本看法。“核心价值观”则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教师核心价值观”是指教师行为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体现的是教师整体精神面貌和职业生活态度。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可从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自身专业等三个方面来概括。热爱学生即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教师应树立“热爱、理解学生”的师生观,以自己的人格、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每一位学生,了解、尊重他们,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就是强调高等学校教师应树立“勇于奉献、坚持不懈”的事业观,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把个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做好本职本岗教学工作和个人成长发展、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全部的努力、汗水和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热爱自身专业,就是强调高等学校教师应树立“专业自信、专业自强”的专业建设发展观,努力将教育实践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相结合,将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追求、体验并享受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特征是一贯性和恒常性。价值观属于观念形态,与人的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生活经历、成长经历以及工作经历等有关,一旦形成,其外在表现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内在联系,同属于人的“精神内核”,一般来说很难改变。

2.复杂性科学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复杂”一词的意思为“(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将“复杂(complex)”一词解释为:由密切联系的部分组成,联合的,复合的;(因由很多部分)难于理解和解释的。“复杂性指事物的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多变性,事物组成要素之间及事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的整行为和演化”。复杂性科学是一门运用复杂性思维研究复杂现象和复杂系统的科学,是对传统简单化的、直线性的思维模式的超越。单一的某一个学科无不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等复杂问题,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必须依靠各学科的综合。复杂性科学正是在各学科综合、交融的背景下诞生的。

复杂性科学具有整体性、非线性、开放性、动态性特征。复杂性科学把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即每个组成部分不能代替整体,每个层次的局部不能说明整体,低层次的规律不能说明高层次的规律。事物的整体是各个功能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个子系统性质的简单相加。各子系统之间有紧密而广泛的联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构成复杂的系统整体。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在非线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同一前提可以产生多种后果。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可解析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用逻辑分析的对象,而现代科学的注意力转向非线性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用逻辑分析的对象。现代科学所面临的是简单性思想和方法无法处理的复杂对象。放弃现实世界简单性的传统信念,从复杂性角度处理和探索事物的复杂性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处于动态的非平衡状态,会不断出现新现象和新问题,并且各子系统可通过主动行为获得信息,通过相互作用交换信息,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在远离平衡状态下保持系统生命力。复杂科学认为,复杂系统与外部环境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与外部环境是开放统一的。开放的复杂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以及信息的不断交换保持自身的动态稳定。复杂系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生存和发展。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不断变化,总的趋向是通过自适应、自组织作用向更高级的有序化演化。对于系统各组成部分,要深化认识,拓宽视野,产生新思考,激励新思想;对于系统整体,要了解基本进展,理清了存在问题,预测未来机遇,展望发展趋向,确定关键科学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动态性演化过程既有渐变又有突变,是非线性的,是各种因素及其耦合的结果。

二、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复杂性分析

1.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环境的复杂性

社会组织置身于“环境”之中。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对组织活动产生影响。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建设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新形势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新变革,都对当前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面临政治和经济体制变革、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转变的新形势,社会生活逐步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经济成分多元化、分配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在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在内外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传统的同质性的价值取向为现代多样化的价值选择所取代,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所在的高校也具有复杂性,它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具有多层层级体系,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组织系统。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的组织构成,高校关于人才引进、培养的制度建设,关于教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校园的文化建设等,都会对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

2.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内部因素的复杂性

高校教师队伍具有多样性、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等特性,体现出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内部因素的复杂性。第一,高校教师个体的复杂多样性。教师是社会人,其工作绩效的产出不仅与教师本人的道德素质、教育价值观念、业务水平、授课方式、科研能力、工作态度、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还与教师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高校教师因为不同的生理、气质等原因而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不同的生活、教育经历,不同的需求以及受不同环境的影响而获得不同的社会经验,因此,每位高校教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从而在能力、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因个人岗位不同而表现出的复杂性。第二,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性。教师队伍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具有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结构,包括共同的期望与目标、学校制度和组织文化、教师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分工协作与沟通等多种要素。高校应从整体上把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既要关注整体系统中各部分的属性,又要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教师队伍的共同期望为目标,组织活动,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对教师整体给予舆论引导和文化感染,明确教师团体核心价值观方向。这种有明确价值观导向的教师团体能使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明确方向,团队的感染力必将大大超过个体的总和。第三,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本内在机制。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的集合,需要精心的组织和建设。不能简单预测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程度和发展的状况,用线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非线性问题,这无助于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树立。第四,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复杂性科学要求以开放的、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发展,控制负面影响因素,探索构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自身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与学校、同事、周围环境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教师队伍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各种偶发因素的产生,进而影响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三、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

每个教师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思想素质、职业意识、生存环境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自然错综复杂。充分借鉴和运用复杂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途径认识问题,探索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策略,十分必要。

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政策的规范引导

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影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应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一是组织专门机构研究并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和评测标准,并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教育法规、政策、制度加以贯彻落实,确保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具有现实可行性;二是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和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自身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爱教乐教,终身从教,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使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追求和有力践行。

2.高校积极推进培训策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把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作为校园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构建科学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和推动教师充分激活其“自我效能”。高校领导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教师持续更新和完善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向教师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与学习的时间,创设合作性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关系,做好价值观方面的培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的构建是复杂的、动态开放的,高校应通过人文关怀和协商对话,创设充满信任的氛围,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不同的经历背景、基本需求与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影响,积极培植教师的组织归属感、自我悦纳感和职业成就感,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正能量交换,逐渐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和层次水准。

3.教师个人加强自我实现意识,提升自我实现能力

在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自我意识的提升。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意识主要包含对自身过去发展过程、现在发展状态与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意识等三个方面。自我意识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等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使得教师清楚地认识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训练,就可以逐渐形成自我实现能力。教师在培养自我实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不断自觉地选择专业学习内容和方式,不断优化自身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积累经验,同时,还要学会汲取、整合网络资源,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发展,将自我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常态的专业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罗宗耀.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3―24.

[2]冯契.哲学大词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344.

[3][4]成思危.复杂性科学探索[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142,47.

[5]何侃.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12):70.

[6]周春燕.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71.

[7]李革,丁红.当代大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湘潮,2010,(8):14.

[8][美]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18.

[9]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2,(4):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与培养实践”(编号:2012WYM-0084)]

[李晓菁:广东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上一篇: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