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情.法――我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三部曲

时间:2022-06-16 04:46:58

意.情.法――我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三部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必须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因此,为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的号召,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文言文阅读理解所占比重较大。然而,考场上学生面对这一题型所呈现出的状况不容乐观,失分率很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文言文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普遍印象导致厌学心理外,还有另外一点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字词解释、课文翻译、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应遵循“意―情―法”三部曲,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遵循“意―情―法”三部曲,进行课堂教学呢?

一、意

所谓“意”,即疏通文义,不仅包括字词的解释,还包括句子朗读时的停顿。要做到理解文意,前提是必须把文章读流利,停顿要对、节奏要准。文章读通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捋顺文意。例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注释,手中的参考书,或者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做到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学生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他们都会对文章大概内容有所了解,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深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我认为,学生坚持这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会达到三个效果:一是理解文意将不再感到困难;二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会逐渐增加;三是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情

当学生自主掌握了文章的“意”之后,下一步就开始分析文章的“情”。所谓“情”,就是指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首先应该抓住文章内容这条线索,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的相关信息、写作背景,以及文章所描写的对象:是人,是物,亦或事。就描写对象来看,还可以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写这些对象所用的词语,仔细体会这些词语是否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熟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步骤,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文言文的套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无论以后遇到哪一类文言文,学生都能做到应对自如。

再者,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知人论世”的道理,即平时多搜集一些关于作者的相关材料,比如作者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情感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只有知道这些以后,学生才能搞清楚作者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优美文言文,如果翻译成现代文,也会堪称为一篇描写景物的佳作。要了解这篇文章的“情”,应先从文中找出那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根据这些语句,再结合平时所积累的范仲淹的相关资料,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同时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三、法

所谓“法”,就是方法。我把它定义为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常见语文表达方式有五种:叙事,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而我们在文言文里常会遇到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一篇文言文,了解了“意”和“情”后,就要激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学生掌握了表达方式之后,还应掌握表现手法。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品味之处,都有值得赏析之处。而这些品味、赏析之处恰恰体现在文章的表现手法上,这也正是这类试题常常成为很多考生考场上的绊脚石。

那么如何品味、赏析语句的妙处呢?自然应该从表现手法入手,文章的表现手法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做到在课堂上遇到一种学会一种,并能灵活运用到题目当中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那么以后考场上遇到这类题目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比如,当我们在文言文中分析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这类手法时,就要给学生讲明白通过这种手法使静止的画面具有了动感,表现了事物的生命力,增加了文章的动态美等等。只要记住了这种手法的表现特点,那么不管它出现在哪篇文章中都具相同的作用,明白了这一点就相当于学会了一类题的解答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生大脑里所装的知识才不再是枯燥死板的,而是化作了一股汩汩流淌的清泉。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可得,学习任何一篇文言文甚至现代文都可以遵循“意―情―法”三部曲,三者绝不可断然分开,而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才能谱写出最和谐、最美妙的动听乐章!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上一篇: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下一篇:如何做好数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