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铁行业中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16 04:20:36

关于钢铁行业中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的实证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后,我国钢铁行业就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包括行业利润率下降、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文章以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为基础,并结合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应成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存在着正相关,厂商的进入由行业利润率所决定。最后,文章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钢铁工业;企业进入;利润率;面板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加速,国内对钢材的需求急剧上升,需求增长直接推动自2002年以来钢铁产业投资的急剧增长,钢铁产量由2004年的280万吨激增到2009年的550万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其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过剩问题尤为严重。为此,工业信息部曾于去年12月公布了《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规范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对钢铁行业产能增长过快、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管理。

在国内,几乎所有在产业层面上对进入行为的研究都认为我国的企业进入行为与行业利润率无关,而“过度”的企业进入则是造成我国许多产业利润率低、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就是:利润率对企业进入驱动作用较弱而进入行为对产业市场结构和盈利状况的影响很强。

一、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能过剩问题。2007年全球粗钢产量13.435亿吨,我国粗钢产量已经达到4.89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6.4%,2007年粗钢、生铁和钢材增幅比2006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粗钢产量增长率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情况。2008年以来,美国因次级贷危机经济明显放缓并呈现衰退迹象,并且使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受到波及,受此影响,全球钢材市场需求会进一步放缓。

在国内市场中,由于出口受限制,房地产投资和基础建设投资放缓,表观消费量的增长将会乏力,钢铁需求增长放缓。在我国钢材市场的需求中,建筑用钢材占到了整个钢材需求的50%左右,由于房地产和基础建设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钢材需求占到了整个钢材需求的60%以上。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投资的波动是钢材市场需求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占到了整个GDP的40%~45%,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拉动钢材需求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高投入、低效率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作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来源的土地出让收入急剧减少,增长方式转变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导致基础建设投资的持续萎缩。另外据钢协统计,2007年、2008年间投资的许多大型钢铁工业项目将在2011年前后陆续投产,届时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6亿吨,将会导致持续性的产能过剩。

2.原因分析。造成我国钢铁业目前问题的成因有三个。(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产能过剩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中形成的,还没有形成完全面向世界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体系,市场各种制度、法规还不十分健全。(2)市场主体还不十分成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3)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健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模式。另外即使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全正确,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会出现与中央政府完全不一样的对策出现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能过剩就有了可能。

二、关于企业进入与利润率的模型

(一)模型设定

文章将以谢皮罗和赫曼尼1987年提出的模型为基础设定相关模型,谢皮罗和赫曼尼的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文章选取的数据是来自Wind数据库中钢压延加工业、炼钢业、炼铁业和铁合金冶炼业的累计企业单位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累计利润总额2004年1月到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因为2005年后我国有关政策部门对新开工项目和新企业进入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管制,并且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的进入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未选取2005年及以后的数据。另外,月度数据比年度数据更有拟合上的优势,分析结果更为可靠。在这里,我们使用累计企业单位数作为被解释变量(Y),用销售利润率作为解释变量(X)。累计企业单位数衡量了企业的进入行为,销售利润率衡量了产业的盈利状况。

根据模型1的设定,首先,我们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发现Y和X的 LLC检验、IPS检验、ADF检验、PP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拒绝序列不稳定的原假设,从而表明企业单位数的对数是一阶单整的,销售利润率本身就是单整的。因此,Y和X是两个平稳序列。

(三)协整检验

由上面分析可知,累计企业单位数(In Y)和销售利润率(X)是非同阶单整,对累计企业单位数取差分,使之变成同阶序列。现在检验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对Y和X进行Pedroni检验。Pedroni检验结果得到:Group rho-Statistic 的P值为0.2883,Group PP-Statistic 的P值为0.0000,Group ADF-Statistic 的P值为0.0000,其中两个P值小于0.05,一个大于0.05,表明这两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回归模型

1.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yi=Z+fi+xi[+ui

我们用Hausman检验该模型是否是随机效应模型。结果P值为0.7157,大于0.05,应接受原假设: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因此将模型设定为随机模型。

2.确定模型形式

由上比较可得其为固定影响模型。对固定影响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回归表达式为:

3.总结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1)四个行业中利润率对企业进入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利润率变化是企业数量变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钢铁业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厂商盲目进入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2)由0.529546的系数,我们可以推断,利润率对企业进入的驱动作用不是很强,这说明钢铁行业中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和较多的政府行为。由上述模型分析,如果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利润率的下降将会阻止厂商的进入,大量的在位厂商的退出会使钢铁业利润率的回升。因此,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是最重要的,而政府应该协助市场发挥对该行业的调控作用。

三、政策建议

1.加快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企业重组能够使钢铁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集中优势资源、增强市场优势,从而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但由于我国地方保护、企业利益矛盾等原因,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此,我国钢铁企业的重组要强化地方政府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要要突破局限,统筹兼顾,制定全省或者跨省联合重组发展战略,将各区域优势资源加以整合,明确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

2.突破过剩困境,淘汰落后产能。(1)一些具有专业化、深加工技术的企业尽管规模小,但是发展潜力大,不应该被淘汰。那些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才应该被淘汰。(2)要下大力气保证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国家要加大对地方政府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和解决产能过剩目标的实现。(3)要完善被淘汰钢企的退出机制。由大中型钢铁企业和国家、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落后产能淘汰后的人员分流、设备处理等问题,大中型企业承担起淘汰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减少此项措施对地方经济利益影响。

3.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拓展市场需求。治理产能过剩还是要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我国钢材市场近几年供需始终失衡,加上政府前两年鼓励性的产业政策,我国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产能急剧扩张,低端产品的产能相对不足。而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所以钢材的板带比就不应该太高。为此,首先要明确调整产品结构的正确方向。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不能盲目地追求管带比,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附加值产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开发绿色钢铁产品。研发新技术、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和新材料,减少耗能量,实现能源的循环重复利用,以“绿色”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李世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目标和工作思路[J].冶金管理.2007(2)

[2]丁皓.当前我国钢铁工业面临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18)

[3]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4]娄湖山.国内外钢铁工业能耗现状和发展趋势及节能对策[J].冶金能源.2007(2)

上一篇:某大型项目在PMC模式下进度控制的考察体会 下一篇:浅析我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